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志》)、《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志》)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后出现的另两部重要的史志目录,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典籍流传情况的重要工具书,特别是对我们掌握唐代典籍图书流传著录情况有重大帮助。并试着从两志的著录体例着手去研究,进而发现二者之间在这其中存在的异同之处和两志在著录体例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图志·古迹志》为语料,从句法角度对《新疆图志·古迹志》中的方位词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归纳出《新疆图志·古迹志》方位词共24个,分别是"东、西、南、北、前、左、右、上、下、中、内、外、间、旁、侧、边、底、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东西、左右、上下前后",共使用215次。《新疆图志·古迹志》方位词的句法功能主要有:方位词作主语;方位词作宾语;方位词作状语;方位词作补语。通过对照《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发现《新疆图志·古迹志》在方位词使用数量和句法功能上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特殊的成书时间和方志语言的特殊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王凌凌 《文教资料》2008,(28):114-116
清代秦蕙田的<五礼通考>,以"吉、嘉、宾、军、凶"之序提纲挈领,上至三代,下至元明,综述中国古代礼制,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及其演变的权威之作.<五礼通考>征引典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而在论述历代礼制沿革之时,征引史书礼志最多,其中<宋史·礼志>尤为频繁.笔者对<五礼通考>卷一百四十三至一百六十所征引的<宋史·礼志>进行枝勘,分为<五礼通考>误、<宋史·礼志>误、两者皆误三部分,将可参考之处列于其下,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4.
《宋史·礼志》是现存古籍中记载宋代礼制最为系统、最有权威的专篇,据《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等重要文献考证,可知该《志》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在记时方面存在不少讹误。其致误之由,主要有征引史料讹误、考证不精和编纂者疏忽等。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乐府》是研究"乐府"的开山之作,行文凸显其补救时弊,追求雅正之声的主张。但与《明诗》作比,刘勰的评价体系前后似乎并非一致。本文将通过论述刘勰对乐府与徒诗的区分,探寻其文学主张以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祝昊冉 《文教资料》2012,(31):1-2,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第二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两志在学术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著录体例的角度对《汉志》和《隋志》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笔者悉心研读中华书局本《元史·祭祀志》后,发现校勘记中有3处校改不当,有两处较明显的错误,此外,原文存在疑误8条,点校本标点有5处欠妥当。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记录臣表的史料,它对于唐代历史、社会、文学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但因战乱、传抄等原因,该表虽经学者考补,但仍有阙误。依据唐代墓志,并结合《旧唐书》《北齐书》等史料,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高氏德政、士廉两支的世系及官爵等方面作校补,以期为唐史研究提供正确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歌诗》著录了"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诗赋略·歌诗》中著录的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可按其民歌性质进行分类。第一类诗既有郊祀乐,又有文人诗。第二类是被冠以地名的无主名歌诗,即乐府民歌。班固《汉志》开始将文学从史学和经学中分离出来,将"歌诗"专列一类,但是,不像其他五略的各个种类,《诗赋略·歌诗》并无叙论,班固未曾对"赋"及"歌诗"各个种类作出阐释。儒家正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文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强烈是其未作阐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戎山,孔子喟然叹曰:"三子各言尔志,予将览焉."这些文字均可题为《论志》.因此,《论语·先进》篇这段文字的标题还是以传统做法为好.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对戈鲲化、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等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典范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共同特征进行细致考察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讨中西文化交流典范对当今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客居天津的南皮张立、张春姊妹,早失父恃,与寡母、幼弟相依为命。当地恶霸戴富有,欺凌孤寡、“逼婚别图”;直隶高等法庭徇私枉法、助纣为虐。张氏姊妹以死抗暴,舍生取义,震惊京津,妇孺感泣,时人旌称“双烈女”。后世记述其事者甚多,然颇有抵牾,令人疑惑。现不揣陋浅,试辨之,以正本清源,亦期为方家添一攻玉之石。  相似文献   

13.
滕固是第一位运用“风格学”方法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学者,他主张从作品本位出发。20世纪30年代初,滕固的两部绘画史论著都体现了这一方法,但在论及王维《江山雪霁图》时,明显失考,使立论于作品的风格学方法的研究结论也失去了可靠性。滕固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一方面与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存世状况有关,这一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困扰古代画史研究;另一方面滕固本人并没有意识到其研究中文化史学思路和风格分析方法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辜鸿铭的汉译英诗的经典之作《痴汉骑马歌》,分析了辜鸿铭在汉译西方诗歌中的归化翻译,从而揭示了归化策略是译者对读者关照的体现,同时也发现辜鸿铭在英译儒经中的翻译原则同样也存在于辜鸿铭汉译英诗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15.
《春秋毂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现存诸书所引许慎《五经异义》称《春秋毂梁传》无一以“今”字冠于其上者。可证在东汉许慎、郑玄所见之《春秋毂梁传》为古文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也就是说,在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该文本的来历现已无从考证,但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作为一条旁证可以证明在先秦时期《春秋毂梁传》很可能已有古文书写的文本,否则,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从何而来?在没有汉代作伪的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只能是源于先秦的古文文本。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3年,顾颉刚提出了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与顾先生特殊的学术渊源及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它一经提出,即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客观评价这一观点并吸取其科学合理的成分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清重臣李鸿章19世纪后半期长期把持朝政,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由著名学者顾廷龙、戴逸先生担任主编的新编《李鸿章全集》,是列入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国家清史基础工程大型文献整理项目,历时15年,经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发行,这是一项规模宏大、收集完备的大型文献的编辑出版工程。详细披露该书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纂的过程,探究其学术价值,对于深入研究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以及他所身处的中国近代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实事求是的学术影响,也将会对进一步拓展性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照,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这两部著作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西方讲述中国人,与西方人带回去的中国形象相比,他们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东方。但他们描述的中国人终究还是脱离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辜与林的创作是在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下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  相似文献   

19.
《古俗字略》的主要工作是认同异体字,指明其间的"古"、"俗"、"通"关系。其中尽管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少疏漏。第二版《汉语大字典》对这些疏漏往往未加辨析就加以援引,由此造成了部分失误。举例分析并补正这些疑误,使其有益于《汉语大字典》的再次修订。  相似文献   

20.
混合法庭是西方列强实现其在近代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上海公共租界混合法庭作为近代中国混合法庭的典型,采用了当时中国衙门的组织形式和西方的诉讼模式,法庭由缺乏法律专门知识和司法经验的陪审官主导审判,它的发展与外人的不断扩权相始终,中国传统法律难于在混合法庭适用。上海公共租界混合法庭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方面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司法进步,加快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