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殷周之际,"天"的观念逐渐从殷商的祖先神变成了周人的道德之"天";这种强调"天命靡常,惟德是依"的"命正论"的"天命"观虽然以"民意"为其主要内容,却没有真正在制度(礼)上得到体现,相反,倒是有可能与封建宗法制下的天子世袭制产生冲突.秦汉以后,儒家思想沿用了这一"天命"观,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始终不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致使王权不固、动乱频生几乎成为一种历史常态.  相似文献   

2.
天命观念是上古史研究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它是上古社会时期统治者对王朝更替及其重大行动提供合法性解释的惯用术语。天命观念的正式提出及对其做出详尽的阐述始于西周。两周的天命观念的神秘性和人文性承袭、发展于夏商。天命观念对道德因素的融摄,使之具有了理性之光,不单限制了王权;同时开辟了以后儒家道德政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哲学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天人关系"学说受到了历朝历代思想家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先秦时期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天人关系"理论为研究对象,从"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刻剖析了荀子的自然观的哲学内涵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帝"在殷人的观念中表示祖先神,又表示"上帝"(或曰"天"),上帝与祖先神之关系是君臣关系,故上帝赐予祖先以治民之权。周人对天命是怀疑的,表现出历史理性的进步。但为了统治庶殷,被迫继承了殷人对天命的信仰并进行改造。创造出以"帝"为声符的"適"、"禘"二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则,"適"直译为"到达人间的上帝",周人据此创设適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周王与上帝的父子关系。"禘"直译为"上帝的祭祀",周人据此确立了以先王配食祭天之禘礼,用以强化臣民的信仰。周人的观念变化与制度革新,体现其统治策略中,天命信仰与历史理性之张力。随着王权衰落,周初天命观的信仰逐渐弱化,天子之制也渐被僭越,竟成乱制,遂至后世不明周初建制之本意。藉由帝、適、禘等字字源考证,略可窥见这一变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圣是倾听并诉说天命的人,但他又不是在天命的对立面上来进行倾听和诉说的,圣是观念史上“绝地天通”后产生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圣”做为天命的诉说者的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6.
戈萍 《时代教育》2012,(19):179
孔子维护周礼、崇尚周公,但后来却想推立新王来施行其仁德思想,即他所谓的"为东周"。这个转折点应当出现在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时,"知天命"使他顿悟周公"天命靡常"的奥秘。此后孔子仕于鲁及周游列国的一系列言行,可以充分印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天命"范畴应当包括"天象"、"天数"和"天意"三重要素,其中前二者具有较多的客观性,而后者则体现出更强的解释性.正是在客观性与解释性所构成的紧张之中,给政治合法性之权力争夺,准备下了表演的舞台和施展的空间.因此,"天命"范畴是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信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史记》,对"天命"一词有了两点新的感想。一、天命即民命,国君要顺民命而御之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记载了辕固生和黄生争论的一段话。原文如下:"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7,(21)
孔子的天命观念,其实是在天人关系的思维框架下来讨论天命与人事。他在继承传统天命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天命观念进行了改造,把天命解读为他所承担的一种使命。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尽人事以俟天命",把天人贯通起来,认为天命就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  相似文献   

10.
殷周之际,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观念发生剧烈变动,殷人的"帝"信仰被周人的"天"信仰所替代,周人赋予"天"以伦理属性和道德特质,"天命"的内涵也被德性化,注入了"敬天"与"保民"的内容,开启了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巫觋文化向人文主义的转型路程。周人通过天命的伦理化论证以及"文王受命""文武受命"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强调了殷人的天命之终以及天命向自身的转移,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奠定了两周天命思想的主基调,对春秋各家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8,(2):44-50
清华简《子犯子余》是一篇有重要思想价值的出土文献。简文以对话的形式,借子犯、子余和蹇叔之口,表达了文献作者的治国理念。简文所体现的"节中于天"的思想与孟子重"道德之天"的哲学观有一定的相似性,言公子重耳的行为合乎义理及其天命。同时,简文将"民心""天命"并举,把民心上升至天命的高度,述说民心难成或易成取决于"居上位之人",此观点在《孟子》一书中也有类似内容,重在说明以德化民,施德政的重要性。《子犯子余》与《孟子》"民心""天命"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明清历史小说有着浓厚的“得天命者得天下”的观念,总是宣称开国帝王乃天授其命,天降其辅,天佑其胜。这一观念主要源于我国传统“君权神授”思想,也反映了底层民众对天命及其王朝更迭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5—前4世纪,罗马平民要求获得担任执政官的权利,贵族元老院认为平民缺少担任公职的宗教资格,理由是"平民没有auspicia"(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这是一条古老而重要的观念证据,它揭示出古代罗马国家神权政治的本质:auspicia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也是贵族垄断政权的依据,谁掌握了auspicia,谁就能执掌政权。auspicia的本义是"飞鸟占卜"仪式,引申为"举行占卜的权利"(the right of taking auspices),并与统治权紧密结合,从宗教语境过渡到政治语境,其本质含义代表"神的意志",与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天命"意思相近。中国殷商时代形成的天命观和君权神授的政治传统与古罗马的神权政治环境十分相似。罗马平民与贵族的占卜仪式纠纷,也可以理解为"天命"之争。李维记载了平民同贵族围绕auspicia的三次争论(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67年、公元前300年)。在第一次、第二次争论之后,平民先后取得了与贵族的通婚权和担任最高行政职官的权利。不过,由于"无天命在身"(ne in magistratibus quidem habent),第一批平民职官的职权是有缺陷的,他们只有军事指挥权(potestates),而无命令权(imperium),不能主持换届选举、宣战、召开公民大会、净化等宗教仪式,不能举行凯旋式,不能制定法律,还经常因宗教原因被罢免。导致平民无法获得天命的根本原因是宗教隔离。平民有平民的宗教,也有平民的天命(auspicia plebeii),只是不被贵族承认。"天命"与朱庇特崇拜、占卜和婚礼仪式有关。朱庇特原为贵族的神,平民无权祭祀,但平民很早就模仿贵族祭祀朱庇特;通过与贵族通婚,平民显贵的后代成为朱庇特的子孙,拥有了"神佑";平民祭司、占卜师、预言师也逐渐进入公共领域,逐渐实现与贵族的宗教认同。天命遂从贵族手中转移到平民手中。  相似文献   

14.
天命观念是上古史研究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它是上古社会时期统治者对王朝更替及其重大行动提供合法性解释的惯用术语。天命观念的正式提出及对其做出详尽的阐述始于西周。两周的天命观念的神秘性和人文性承袭、发展于夏商。天命观念对道德因素的融摄,使之具有了理性之光,不单限制了王权;同时开辟了以后儒家道德政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16.
<正>物理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物理活动经验.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些观念对我们研究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提供了方法和观念上的指导.一、问题提出1.基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与对策》课  相似文献   

17.
陈北溪先生作为朱子的高弟,继承朱子将"命"分为"理之命"和"气之命"的划分。他的根原论即是天命论。他对命的态度是顺受其正,不因"气之命"之客观必然性,而改变天命于人之道德的实践原则和应作出的努力,从而使人得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孔子所处时代的天命鬼神观念与《论语》中孔子对待天命鬼神态度的考察,论述了孔子崇天、畏天命、敬鬼神的天命鬼神观,并认为这种观念恰恰是其提倡"爱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0.
<穆天子传>描写了西周穆王巡游西域的故事.作品无论是构思还是文本线索,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天命人事"观.天命威严,神性的不断显现昭示着天命拥有绝对的权威;人事繁杂,德治和礼治的有效结合保证了"天命"统治下的人事活动行之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