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写的《伤仲永》现编在初中语文第二册上。这篇文章意在劝告人们后天努力学习,主旨很好,不过把文章中有的语句放到社会生活中,放到整篇文章中去思考,我个人认为值得探究。如“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者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现在笔者谈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2.
周建邦 《教育文汇》2005,(11):63-64
话说在江西省金溪县有一户人家,祖祖辈辈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到了公元20世纪,他家祖坟上忽然冒出青烟,出了个神童方仲永。有好事者连忙拨通了子虚报的有奖新闻热线。哇噻!子虚报主编得此“猛料”,如获至宝,大喜过望。  相似文献   

3.
4.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仲永5岁即"指物作诗立就",到十二三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之  相似文献   

5.
李旭玉 《考试周刊》2010,(1):211-21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7.
《伤仲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小作者从课文中选取材料,巧举事例,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也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只要努力学习,总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8.
陶四清 《学语文》2004,(4):12-12
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安排了两篇短文《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两文一正一反,一实一虚,写法明显不同,若进行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使文章的特点更明确。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有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在历次教材改革中,该文均得以保留并逐渐恢复原貌(多年前的课本中仅收录至“泯然众人矣”),可见其经典地位不可撼动。然而,现行教材及一些资料中对其注解疑义颇多,这里仅就个人思考所得浅析一二,以供大家勘正。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日偶读语文版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发现平素熟知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的"乞之"竟然被改为"丐之"。这使笔者大惑不解。究竟是"乞之"还是"丐之"?  相似文献   

11.
《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为了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伤仲永》一文是王安石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借方仲永的生活事例,突出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被后人作为劝学育人的典范篇章,并长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但是,王安百《伤仲永》一文虽然力图强调后天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突出个人成长离不开积累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我很高兴今天学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丑小鸭》,另一篇是《伤仲永》。书中主人公丑小鸭和方仲永。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人生也有着不一样的结局,读之让我震憾,让我警醒。  相似文献   

14.
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提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提问方式是否巧妙,能否切时、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调控课堂教学节奏,适时反馈教学效果等因素。然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总遇到这样的情况。常听到老师提“这个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句子怎么翻译啊?”之类直接性的问题。而学生呢,忙着对照课本注释、词语手册或者其他参考书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对文言文的美读赏析,根本体会不到文章的意蕴与情趣。加上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普遍畏难心理,他们很难发掘文言文震撼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沧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师:请同学们依据对课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填空:方仲永是个——的人。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为填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丰碑》一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因穿着单薄破旧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读后,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沟通能力,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文学素养之外,还需要适时地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本文以《伤仲永》为例,在课程中尝试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渗透,力求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了解身边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制感,让他们明是非、知善恶。  相似文献   

20.
将故事融于文言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的活动中,扬起兴趣之帆,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