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单义词多词一义。文言词语中几个单义词具有同一意义,也就是几个单义词的词义相同。这种现象较少,一般名词具有这个特点。“天子、君、皇上、上、陛下”意思都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 ②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原君》)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加入一种横向记忆法来记忆一义多词。如:  相似文献   

3.
李开 《高中生之友》2011,(19):12-13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有时在一篇文章甚至在一个句子中,一个相同的词就表示不同的意义。如在贾谊《过秦论》一文中:①(六国之士有)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句①的"制"是"统帅、带领"的意思,句②的"制"是"制服、征服"的意思。又如在《庄暴见孟子》文的  相似文献   

4.
文言虚词不少是从实词演变来的,同一符号,常常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尤其是多符一义的用词现象在古汉语词语运用中,虽数量不算大但也占一定的比例,用法也相当复杂,其中除了一些常规用法外,还有不少特殊的非常规用法,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常遇到如“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两句中加点词语巧合在一起的情况。一些资料,甚或有些教参也不负责任的将此种巧合情况通称为“古今词义的不同”。其实这是一种词语运用中的偶合现象。何谓“偶合现象”?简言之,即指文言文中,两个自成语意的单音词由于表意的需要而偶然巧合在一起,似同现代汉语中同音同形却不  相似文献   

6.
文言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u”)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  相似文献   

7.
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学生容易受活用词本身的词义束缚,把握不了活用的真谛;尤其学生对词语的词典意义掌握得不完全、不熟练的时候,更是感到茫无头绪。教学中笔者也曾像许多老师那样,开列过不少规律,但因为太繁琐,学生不是记不住,就是越讲越糊涂。后来我采用“空词定位,补词求解”的方法,倒有柳暗花明之感。  相似文献   

8.
在《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里,“行行”是文言重叠词,不是文言叠音词;在《论语·先进第十一》的“子路,行行如也”里,“行行”是文言叠音词,不是文言重叠词。文言叠音词,又叫重言词,是指用重叠音节的办法构成的词;文言重叠词,是指单音节词重叠运用的语法现象。二者虽都有字面上的重叠,实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如: 甲、洋洋《岳阳楼记》辘辘(《阿房宫赋》)潺潺《醉翁亭记》) 琅琅(《祭妹文》) 乙、熙熙(《捕蛇者说》)坎坎(《诗经·伐檀》)草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区区(《过秦论》) 丙、物物(《孔雀东南飞》) 种种(同上)时  相似文献   

9.
在文言文学习中,一字多义现象固然需要积累,而一义多字的 特点也需随时归纳,逐步强化。 就拿现代汉语中一个“到”的意义为例,文言文中便可找到二 十多个同义字,见下例: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六书”中有一种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通过会意而产生一个具有新的意义的字,如:“尖”,根据字形可以看出它是由“小”和“大”组合而成,形成尖形,从而就产生出“一头大一头小为尖”的抽象意义;“尘”,从字形上看它由“小”和“土”组成,它的意义抽象为“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其实,在文言文中,兼词的含义也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会意”出来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六书”中有一种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通过会意而产生一个具有新的意义的字,如:“尖”,根据字形可以看出它是由“小”和“大”组合而成,形成尖形,从而就产生出“一头大一头小为尖”的抽象意义;“尘”,从字形上看它由“小”和“土”组成,它的意义抽象为“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其实,在文言文中,兼词的含义也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会意”出来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三个例子: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分析:“叵”,是“可”字的反写,它是“不可”的合音词,会意为“不可”。2.投诸渤海…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要“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怎样使他们具有这种能力呢?这固然要从多方面下功夫,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破文言词语关。下面,是我对文言词语教学的点滴体会。寻根溯源,讲清本义。有的词仅浮面讲一下“是什么”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明其究竟。  相似文献   

13.
一、负载珍重,不复言矣。(《柳毅传》) 课本对“负载珍重”的注释是:“一路上好好保重。负载,指旅途之劳。”这个注释不够正确贴切。我认为,负:动词,承担的意思;载:名词,事情的意思(见《辞海》对“载”字注释的第七条)。负载:承担(送信的)事情,并非指“旅途之劳”。“负载珍重”,应该解释为:(承蒙你)承担(送信的)事情,(请一路上)好好保重。这样解释,才能与上下文贯通。二、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涉江》)  相似文献   

14.
先看从近些年高考试题中选出的几个句子: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圯上有老父,衣褐。③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④孙权奄有江左,亢衡中州……”。⑤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⑥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⑦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句①中“直”见《唐雎不辱使命》“虽千里弗敢易,岂直五百里哉”;句②中“褐”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句③中“所”见《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十人所”;句④中“奄”见《赤壁之战》“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句⑤中“绝”见《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⑥中“曩”见《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句⑦中“次”见  相似文献   

15.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文言词语,它们作为语素,虽然在现代汉语成语中还保留着古义,学生对它们有些接触,似乎并不陌生,但并没有真正弄懂它们的确切含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类词语的教学,下面举两个例子。 高中《语文》第二册《与妻书》:“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其中的“钟”是什么意思?我们曾就此间过一些高中生,尽管他们背得出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句子,也知道它就是成语“一见钟情”的“钟”,却并不知道这个“钟”的意思。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讲了这个‘钟”字。许慎《说文解字》:“钟,酒器也。”段玉裁注:“古者此器盖用以贮酒,故大其下,小其颈。量之大者亦曰钟。引申之义为钟聚。”《左传·昭二十年》:“天钟美于是。”杜预注:“钟,聚也。”《国语·周语》:“泽,水之钟也。”意谓沼泽是水聚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初中学生应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了解重要的文言虚词,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词义。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下列方法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7.
一、玉本来不是什么命根子,但众人都认定它是命根子,都奉若是命根子,一旦丢了,可畏,可惊,可怖。 (《中国青年报》1985年10月26日2版) 首先,从修辞角度看,“奉若是命根子”,明喻暗喻杂糅,不伦不类。如用明喻,就用喻词“若”(好象),说成“奉若命根子”;如用暗喻,就用喻词“为”(成为、是),说成“奉为命根子”。成语有“奉若神明”、“奉为楷模”等。其次,“若是”连用,无论在文  相似文献   

18.
要学好语文,知识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做学问,历来讲究“厚积薄发”,唯有博采众长,不断积累,并随时总结、归纳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学有所成,攀上知识的峰顶。古往今来的一切学问家、科学家,都不能例外。为此,我们特推出“资料库”专栏,请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撰稿,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梳理、掌握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9.
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语的用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搞好文言词语的教与学,使文言词语的学习生动有趣又有效呢?下面介绍四种方法。一、前后相联系某个词语在同一篇或不同篇目中的用法有不同之处,要善于归纳,使前后相联系,从而比  相似文献   

20.
『军惊而坏都舍』的『都』高中语文第一册《察今》中有『军惊而坏都舍』之句。课文注释把『都』释为『都市』,把『而坏都舍』译为『象都市里房屋倒塌一样』。好些文言今译的书也是这样解释。查辞书,『都』的词义除作『都市』讲外,还有多种,其中一种是作『大』讲。如《张衡传》中说地动仪的构造是『中有都柱,傍行八道』。这个『都』就是『粗大』的意思。又《楚辞·九辩》中云:『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这个『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