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对佛教的扶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3.
唐代寺院旅店业兴盛,成为突出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不仅与唐代佛教鼎盛而寺院经济的繁荣相关,也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员流动频繁、寺院旅游休闲、山林修学之风等因素相关。唐代寺院旅店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寺院经济的上升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佛教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开封地区虽寺院创建较早,然五代以前发展缓慢。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帝都所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皇室贵族的支持下,高僧大德努力经营,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院数量剧增,建筑规模宏大,内部设施奢华,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开封也一跃成为全国的佛教重心之一。然北宋灭亡后,开封繁华的寺院景象随之消失。通过对北宋开封寺院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分析,既可窥视北宋佛教发展的总体概况,亦可展示政治环境对宗教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武宗会昌年间,唐王朝一步步展开了对佛教的打击。结果.全国大部分寺院被毁,众多僧尼被迫还俗。  相似文献   

6.
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不少专著或文章,在论述唐王朝灭亡的原因时,一般都归咎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没有深刻揭示唐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引起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长期的权力之争,导致国力的衰竭,丧失了抵御地方割据势力的能力,这是唐王朝衰亡的内在因素。而黄巢起义打破安史乱后一百多年来各类藩镇之间互相制约的格局,使地方割剧势力威胁中央政权,这是唐王朝灭亡的外在因素。当内外因素结合起来时,唐王朝也就灭亡了。  相似文献   

7.
不仅唐王朝的中央政权与日本进行友好往来,而且隶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也与日本保持友好的通聘关系。渤海聘日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经济,进行贸易。双方的经济交流分三个层次进行。其次是进行文化交流,中国的诗文、佛学、音乐舞蹈、乃至体育项目不断传入日本。日本方面除了要实现经济、文化交流外,也有自己明显的政治目的。由于各自的需要,渤海与日本保持了200余年的通聘关系,从而大大促进了双方的社会发展,并写下中日友好史上光辉的一章。  相似文献   

8.
寺院应该是僧侣们念经用斋、讲经说法的场所。然而,在社会动乱的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的普遍建立,寺院经济逐步产生发展迅速,由此给寺院和僧侣生活带来各种腐蚀性的影响。寺院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而且具有了更多的世俗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水碾是中古时代较为先进的生产加工工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水碾加工的高效和获利的丰厚,它往往成为王公权要佛教寺院等特权集团追逐的对象。过度的水碾经营活动,破坏了经济生产领域水资源的配置局面,影响了农业水利灌溉和国家经济利益。国家政权在行政干预之外,在制度建设方面也积极探索,加强水权的管理使用,制定相应规则,协调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唐《水部式》的创建在中古时期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收效还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云南边地佛教兴盛,大理白族地区的汉地佛教寺院经济、中甸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具有显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经济。直到今天,它还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中古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寺院组织管理者主要有上座、寺主和维那统领。僧官作为朝廷设立的官职,负责总领全国的寺院管理和佛教事务。寺院每年年初都要对财产进行审计,前后任交接更是如此。寺院的慈善事业属于寺院开支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赈灾济贫和医病。正因如此,佛教寺院经济才得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寺院地主经济的产生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却并非同步,寺院财产的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是寺院地主经济形成的标志。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本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呈现出一种渐起大落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庆典法事是佛教的盛会。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为阿弥陀佛圣诞。临猗县位于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此有着深厚的积淀。仁寿寺是该县唯一的现存寺院、佛教活动场所。笔者于2003年12月10日对其寺院举行的“阿弥陀佛圣诞”佛事仪轨进行实录,共分为:香赞、称圣号、诵经咒、赞偈、拜愿和供佛六部分。  相似文献   

15.
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人为主的渤海族人,在唐朝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其统治者受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后又晋升为渤海国王)。渤海政权长期与唐中央政权保持着隶属关系。渤海国建立长达二百二十九年之久,几与唐朝共始末。其辖区辽阔,政治制度完备,经济文化繁荣,在我们多民族的祖国历史上,曾有着光辉的成就。渤海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由于渤海政权灭亡时,遭受了惨重的民族浩劫,渤海人直接记载的文献毁灭殆尽。  相似文献   

16.
浅析唐武宗毁佛的经济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联系唐朝社会经济背景分析了唐武宗毁佛的经济原因,通过一些史料说明了修建佛寺如何劳民伤财,及其寺院经济过分膨胀怎样影响唐政府财税收入,还阐述了对铜制货币的需求和捣毁佛像的联系。从国家经济和财政需求角度说明唐武宗毁佛的原因,得出佛教只是皇权的附庸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由于敦煌的特殊历史背景,唐五代时期敦煌佛教一直比较兴盛,而且尼僧众多。她们既有居住寺院又有居住在家的情况,因此这些尼僧不仅过着寺院生活,而且参与世俗生活,同时拥有很高的社会和家庭地位。  相似文献   

18.
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寺院、僧人不仅享有优惠特权,而且占有大量田地、牧场,拥有一定数量依附人口,寺院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僧人的管理力度,由僧俗不同部门共同管理,把僧人管理纳入世俗法律范畴,僧人有度牒、寺籍和户籍.西夏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行"计亩输赋"政策,寺院和僧人也不例外,只要占有土地就要按法律规定像世俗百姓一样纳税服役.一些僧人在向国家纳税服役的同时,还受寺院役使,成为寺院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可以说,西夏僧人并非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  相似文献   

19.
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樊锦诗,赵青兰公元八世纪八十年代至九世纪四十年代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此时的敦煌佛教并未因政权交替而稍减,佛教及佛教艺术且有了相当的发展,莫高窟的开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是在前人对莫高窟唐前期洞窟的分期研究之后,...  相似文献   

20.
在唐代小说中,佛教寺院经常出现于各个情节中,但不同小说中的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功能。宗教功能是寺院本身所具有的,上至皇家祈祝迎佛骨,下至平民百姓的祈求佑护,都是与佛教经义等直接相关。而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却是社会发展所给予,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使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包括慈善救助、医疗、殡葬、教育、娱乐、商品交换,这些功能在在唐代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而也正是这些功能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