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与文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闻是通过复制真实来张扬真理,匡正时弊;文学是通过塑造真实来扬善弃恶,倡弘正义。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个终极目标上,新闻与文学殊途同归。新闻的文学性是人们的审美需求。为了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可读性,高明的记者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文学性修辞手法展现出新闻事实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文学性新释     
自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罗曼·雅各布森标举"文学性"以来,文学性就成了一个评判文学的重要概念和尺度.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引起争议的"理论话语".合理的文学性规定应该是:文学性等于诗性、语境关联性和诗意对话性.形式主义的文学性是最纯粹最深刻的文学性,但同时也是缩小化的、有着严重局限的文学性,它是一种小文学性;文学的语境关联性和诗意的对话性则是大文学性.文学性具有三层本质和三圈结构:外层为语境关联性;中层为诗意对话性;深层为诗性.诗性不是它的全部,而仅是它的里圈和核心层.今天,小文学性已逐渐为大文学性所包融,诗性、诗意对话性、语境关联性也越来越趋于一种融合态.小文学性与大文学性,或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间存在着周期性、或轮回性的互动倾斜关系,文学性最终应是一个周期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的倾向及其危害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必须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学的见解。认为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教育功能。同时,文章还探索了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5.
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揭示了比较文学的三大危机。通过分析法国学派的弊端指出今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及方向。韦勒克指出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必须重视"文学性"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谣作为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由13世纪流传至今,其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设计和运用上。对于民谣《三只乌鸦》中意象的具体分析,能够揭示民谣中意象所蕴涵的文学性,帮助我们欣赏民谣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性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并筮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确实又较为困难,我们只能尽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其文学性,使中学语文不致于与文学形成太大的鸿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当代学发展中两个概念的简单梳理,提出了对与“学本质”相关问题的看法,并指出“学性”概念对当下学发展的意义,以期学发展在与现实的充分对话中日益走向本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的本质要求译者从基本的意义传递要上升到文学性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审视中西诗学规范的差异,明确译文的诗学取向,综合运用翻译策略,发挥译入语优势,确保译文文学性的传承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文学性特点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努力与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坚持的理念就是潜心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的文学性显示出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12.
理解文学性     
本论文由对“文学性”概念的思考进入,探讨“文学性”的内涵。在一种意义上,超验写作更接近“文学性”: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形式才是“文学性”的恒定面。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文学理论界面临文学性迷失问题。这将使文学独立存在的合法性面临逻辑的解构。文学性迷失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迷失。因此,纠正价值偏见、兼顾文学的关系属性考察与固有属性考察、强化文学性的共时普遍性与特质性等等是文学理论研究所必须进行的学术清理。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性研究有两条路径,即将其作为客观本质属性或作为历史惯例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中国重提文学性问题,出现了新世纪文学性是否存在泛化的论争。文学性被赋予了多种现代内涵,呈现出建构文学性的多维学理思路。这种争论为重释文学性提供了新的思想路径,拓展了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闫杰 《考试》2009,(1):56-5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数学观和价值观。为实现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实施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知识文学化;2.教学文学化;3.评价文学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代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倾向不断显现,在文坛上也引发了文学是否会消亡的论争,人们往往从文学性的扩张角度去探讨文学的发展,而忽视其反面的视角——非文学性,也正是非文学性的存在才使文学性更加的凸现出来,更需关注的是有时文学中的非文学性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文学性。本文所涉及的非文学性因素即历史诗性、意识形态性和商业属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性探究与文学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性不仅已经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构成了维护后现代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促进学理论范式的变革。对“学性”尤其是跨学科的“学性”探究,是学理论既突破画地为牢又保持紧贴自身、从而摆脱当下危机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积淀了自身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成为新闻写作、新闻研究不可逾越的前提。即使文化研究者消解了文学与新闻之间的界限,我们依然要尊重新闻业已形成的基本规则、规律和惯例。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性蔓延”的论争始终将文学和文学性置于一个其他艺术文化分类仰望的绝对高度,讨论其是否能以单向度的观照者身份扩张着文学诗意的霸权。结合后现代在文学领域内的互文性理论,笔者认为应该双向看待“文学性蔓延”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看到文学或文学性对于艺术、文化以及社会多维度的影响,也必须看到这些学科门类对于文学发展长期的反作用。这种双向度的互文性关系使得无论文学、艺术和文化都有无限的发展活力,各个领域和学科在互相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借鉴和成长,从彼此联通和无尽的排列组合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的展开造就了一种形式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史的编写和教学中表现为一种超越了文学性之具体呈现语境的历史理性化的文学史。这种文学史无法将文学性体现在文学史的教学之中。要克服历史理性化的文学史所带来的弊病,就应当提倡一种故事化的文学史,让文学史的教学回到文学性诞生时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