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学校因为工作重点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就业,使得学校公民教育弱化,学科渗透模式流于形式,甚至被忽略不计.因而,充分利用职校生校外见习或实习时间充足的特点,开发校外公民教育资源,期望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实现技能学习与公民教育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校外教育得到普及,洪泽湖地区也在不断挖掘校外教育资源,拓展校外教育空间,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1.拓展课堂空间促进学生实践学习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亲近自然,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社会调查等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并让学生通过手抄报、学习报告等形式展示活动的内容及成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00,(6):39-41
多年来,我校根据小学德育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乡土化的教育资源,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且具有时代性、层次性、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新模式,成为一所乡土化教育的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4.
校外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福建校外教育资源丰富,也存在值得思考的方面。提高校外教育质量,破解校内外有效衔接的困境,关键在于如何挖掘与整合省内校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办好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校外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应用好这些教育资源,让其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在社会急速转型的今天,尤显得可贵。这些可利用的校外教育资源包括:(1)红色教育资源,让孩子感受体验革命年代的艰苦,培养革命情操。(2)乡土教育资源,让孩子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将来担负起建设家乡的任务。(3)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资源,培养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于奋斗的精神。(4)传统的礼仪教育,培养孩子礼貌、礼仪、礼让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6.
整合社区公共教育资源推进青少年校外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潜在性资源成为显性资源,社区间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实现效能最大化,能够提升社区教育效果,实现社区建设与校外教育的“双赢”。为有效整合社区物质资源、人才资源、组织资源和人文资源,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提出了在整合过程中正确把握好几个方面:既要了解消费方对资源的需求,也要掌握现实条件和潜在资源供给方的意愿;既要注重硬件资源的挖掘,也要注重软件资源的开发;既要职能机构的推动,也要工作机制的促动;既要加强区域专属性资源的利用,也要增强资源的流动性,在共享中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既要强调资源的公益性,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既要体现延伸教育要求,也要突出增强实践性目的。  相似文献   

7.
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如果在幼儿园教育中巧借这些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进行各项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就有独特的作用。本文运用我园的实际例子,分别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乡土资源的收集、利用及结合地方特色三个方面,思考了如何挖掘农村乡土资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潜在性资源成为显性资源,社区间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实现效能最大化,能够提升社区教育效果,实现社区建设与校外教育的双赢。为有效整合社区物质资源、人才资源、组织资源和人文资源,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提出了在整合过程中正确把握好几个方面:既要了解消费方对资源的需求,也要掌握现实条件和潜在资源供给方的意愿;既要注重硬件资源的挖掘,也要注重软件资源的开发;既要职能机构的推动,也要工作机制的促动;既要加强区域专属性资源的利用,也要增强资源的流动性,在共享中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既要强调资源的公益性,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既要体现延伸教育要求,也要突出增强实践性目的。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1,(27):31-3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验。然而当前中学生写作中存在思路逼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写作的社会素材,缺乏对素材积累的积极性且素材运用方法不当等。而乡土资源则是社会素材中的重要组成。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搜集乡土资源作文素材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练笔等活动中,将乡土资源充分运用到实际写作当中,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文章就如何依托乡土资源拓展中学生写作空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大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健全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工作机制,创新和构建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社会合作机制,形成完整的校外教育网络体系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着重在整合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方面进行一些实践和探索,创新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地方区域特色打造校外教育品牌,从而推进城乡教育走向健康均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围绕地方乡土资源——家乡绣针河展开社区科技教育特色实践活动探究,分析出绣针河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展现家乡绣针河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挖掘乡土资源,擦亮农村社区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12.
雷静 《学周刊C版》2022,(10):173-17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现如今幼儿通过电视、电脑等多媒体见识了大城市的风光,津津乐道的同时反而忽视了身边的传统文化。本文中幼儿园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将闽西上杭客家各种传统文化融入园所课程活动,注重为幼儿提供自由尝试、交流和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交流、讨论,在幼儿熟悉的家乡风情中进一步激发其爱乡情感。  相似文献   

13.
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有着独特的弹性,给了我们巨大的探索空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乡土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湖南人杰地灵,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一批新中国缔造者的家乡,也是培育罗盛教、雷锋、欧阳海、戴碧蓉等时代英雄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朱德、陈毅等领导了著名的湘南年关暴动;彭德怀、黄公略等领导过轰轰烈烈的平江起义;秋收起义在浏阳文家市会师;茶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9):161-163
对幼儿教育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幼儿教育观为指导,充分地挖掘当地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会达到意象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师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地取材,用幼儿熟悉的乡土资源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会使幼儿感觉到身临其境,具体形象,进而主动地进行观察和体验,在参与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本文主要探究了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促进幼儿借助乡土资源来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6.
拓展校外资源创新就业指导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及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这些新形势对我国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的功能与作用要有所拓展以应对这种挑战。首先必须了解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体系,分析出我们现有的组织体系中有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就业培训机构、以及就业网站等资源可以很好的进行利用,最后充分的拓展这些校外的资源,通过讲座、workshop、人物访谈、企业访谈、网络的手段对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及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这些新形势对我国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的功能与作用要有所拓展以应对这种挑战。  相似文献   

18.
乡土教育是现在地理教学中的一个普遍话题,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所谓地理教学中的乡土教育就是讲授该学校所在的地区区域中的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当地的人文特征,将这些乡土资源融入到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将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开发和利用乡土人文教育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徐特立同志曾经指出:“最原始,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育,就是乡土教材。”钱三强同志也说过:“我在故乡时间是短暂的,但故乡的一切都熏陶着我。”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是“家国一体”。“国”是放大了的家,家——家乡——国家是人们的思想意识的不断引申。富有浓郁乡土人文特点的教育能给青少年以亲切感,符合青少年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必须帮助他们从小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认识社会,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升华对家乡的感情,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崇高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钟庆峰 《新教师》2019,(12):19-20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正在被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推广。形象一点说,研学旅行就是“行走的课堂”,它是在原来学校春游、秋游基础上的“升级版”,是衔接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新形式,开拓了综合实践育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