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学情·学法】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按主题编排,主题是“土地情思”。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来看,这个单元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从知识和能力角度看,要“关注诗中包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在课文中,  相似文献   

2.
张桂霞  李昕 《课外阅读》2010,(10):138-138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目标:1.运用朗诵技巧,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2.理解歌词大意,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3.感受诗歌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相似文献   

3.
《黄河颂》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歌词三首》其中之一。歌词节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章,作者光未然。讲授本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理教科书上说黄河注入渤海,可是为什么歌词是‘从昆仑山上奔向黄海之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图书馆,翻找资料时又发现作者在《黄河大合唱》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描述黄河“注人浩浩的东海”。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内容分析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律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在本文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他的榜样,像他一样的伟大坚强。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且长短句结合有自然和谐的韵律。  相似文献   

5.
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黄河颂》。地理课上学的和地图上显示的都是黄河奔向渤海之边,而不是“黄海之边”。  相似文献   

6.
《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为了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具有浓郁地域色彩与民族风格的现代诗,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韵味,很值得深学与揣摩。从诗歌价值意义与美学魅力角度,挖掘现代诗的丰富内涵,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拓展延伸中融入文本,在“小处”中探寻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大处”。从“你”入手,探寻《黄河颂》的真情、主旨,即是“以小见大”的诗歌鉴赏法的实证。  相似文献   

8.
第一板块:感受黄河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河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板书:黄河)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文中这样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出示词语)黄河滚滚激流汹涌万马奔腾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浊浪排空3.大声地读读这些词语,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春》是经典美文,可以让学生接受美的巡礼,得到语文的滋养。小学阶段,学生虽接触过此类美文,但多停留在感知、体会的层面,到了七年级,教师应根据“课标”的要求,通过对《春》和本单元其他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逐步学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春》是经典美文,可以让学生接受美的巡礼,得到语文的滋养。小学阶段,学生虽接触过此类美文,但多停留在感知、体会的层面,到了七年级,教师应根据“课标”的要求,通过对《春》和本单元其他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逐步学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课标·教材·学情】 课文所在的单元,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独立编排的诗歌单元。与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相比较,本单元除了主题与之不同以外,更加强调了欣赏:对诗歌语言的欣赏,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对诗中蕴涵着的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强调在吟诵和欣赏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这是单元的教学目标,它体现了“培养学生良好文学趣味”的课程要求,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科学性和有序性。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第41-45页 教学思路:运用地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地理问题“俄罗斯国土状况对工农业的影响”组织教学,注重方法与过程,把教材中的“国土辽阔”和“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两个教学因子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地理问题解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批注作为助学系统的一部分,出现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文里,随着近些年中考阅读题以批注的方式频繁出现,批注阅读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以《黄河颂》的教授为例,对批注阅读进行初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课标·教材·学情】 《紫藤萝瀑布》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属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要求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对于刚刚跨人新学段、才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姚群 《宁夏教育》2009,(5):57-57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的重要性。朗读亦是如此,正确指导学生朗读,让其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绝非孰“快”孰“慢”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是在生产留声机!  相似文献   

16.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看似浅近却需要耐心品味才能领略文中深意。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力有极好的帮助。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理解和探索,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生命生命》的导学设计,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从小事感悟出深刻道理的写法,培养其写作能力。还通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旨,正确感悟理解人生。  相似文献   

18.
王婵 《新课程研究》2009,(7):120-121
一、课文解读 《小巷》是贾平凹先生的小小说,文中写了一条窄窄的小巷的变化:从黑暗到光明,住在这里的一群被人遗忘的瞎子,用学成的按摩术为人们治病的故事。所以,教学定位于:赏析语言形式美、人文美。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诗经》分类中“颂”的涵义及特点的争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主要有政治说、音乐说和舞容说三种。《孔子诗论》的出土证明《颂》诗是赞美祖先和君王的功业的,它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深沉、久远。其音乐具有安和、舒缓和悠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体发展史上,“颂”“赞”二体的流变及其体制是极为复杂的。《文选》与《文心雕龙》作为极其重要的选本和批评专著,分别对之进行了专门的评录。本文拟就此作一比较研究,着重分析其异同,并对“颂”“赞”二体的流变和体制特征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