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堂教学:让学生诗意地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是学生意义生成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文本、环境等共同构成了一种关系存在。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课堂教学本真意义失却的现象:"科学知识观"贬抑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泛功利化的思想扭曲了学习的外在意义,机械化的教学方法漠视了人的价值,沉重的课业负担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诗意地存在,就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普遍心向。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脍炙人口,根据诗意改编的课文《黄鹤楼送别》也是文字绮丽、深情隽永的佳作课堂上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需走进两位大诗人的情感世界、凸显文本的价值。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送别前的满眼春色无心赏、送别时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别后的过尽千帆皆不见,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激荡诗情。  相似文献   

3.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生活中感触到诗的意趣、和谐和美的存在。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学习诗词,畅游诗海.引导孩子在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在精彩纷呈的诗意的活动中呈现,吟诵、品位、鉴赏、习作……促使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生活本应是充满诗意的,可是我们却常常感到生活的乏味、简单,今天重复着昨天,明天重复着今天,日子就在这枯燥的重复中悄悄地溜走了.  相似文献   

5.
《雾凇》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问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增强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让文本诗意地流淌进学生心田,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从诗从哪里来、诗到哪里去两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就是一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它与“缧绁”、“禁锢”、“奴役”区分了定义,与“摧折”、“愚钝”、“诓骗”划清了界限。它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它使学子生活在劳动与  相似文献   

8.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就是一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它与“缧绁”、“禁锢”、“奴役”区分了定义,与“摧折”、“愚钝”、“诓骗”划清了界限。它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它使学子生活在劳动与  相似文献   

9.
诗意地生活     
《中国高校招生》2008,(8):61-61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地生活,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是一片闲适悠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晶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正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意。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灵性、充满情趣、充满诗意的课堂故事。一、营造环境,放飞学生诗性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语文课堂,应没有思想的桎梏、传统的约束,有的只是直率、碰撞、争论,以及自由精神淋漓尽致的舒展。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阅读,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辩论,让平等、自由、宽松、和谐谱写出一支快乐的"课堂进行曲",师生脸上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教师通过美感的语言熏陶学生的诗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体验文本的情感。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努力让诗意萦绕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  相似文献   

13.
吴振华 《现代语文》2006,(11):40-40
《白鹭》是名作家和诗人郭沫若写的一篇散。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质兼美的好散。对于《白鹭》这样一个行诗化的教学本,我在执教时采用诗意的导入、诗意的美读、诗意的品味,诗意的训练,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整个教学过程成了一首诗,学生经历了一次“诗意的旅程”。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在诵读中体会浓浓的母子亲情。  相似文献   

15.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是指以彤象化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与叙事、说明、描写和议论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等。  相似文献   

16.
——教学警语: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朗读”:朗读,语文阅读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朗读,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从教几年以来,越往语文教学的纵深处走入,越是诚惶诚恐,越是有颇多困惑,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语文课呈现给学生,若干年后让学生回味起中学的语文课,留在他们记忆里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印象?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文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手段。那么如何让作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本文笔者借鉴专家理论研究及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堂实践,展开有效作文教学探究,努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在现状的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谐德育侧重从两个方面"筑造"和谐校园;和谐德育描绘了学生诗意栖居校园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20.
陈繁华 《今日教育》2013,(7):105-105
一名优秀教师,不仅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所以,教师的素养,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应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