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这部力作,经王承仁、刘铁君二位教授联手,进行了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写作,被列入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于1998年1月出版问世。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又一可喜成果。 中国近代曾出现过一些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人物,李鸿章便是其中之一。但对这样一位在国内外有较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位大臣像他这样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他对大清帝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而且几乎影响到整个东方近代史的走向。同时,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位大臣在身前死后招致如此猛烈的、连续不断的抨击。中国人对李鸿章的一贯评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李鸿章无疑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奇特的人物之一。他相貌堂堂,满腹经纶,思锋敏锐,巧善辞令。既傲慢清高又忠诚仗义,既阴险狡诈又锋芒毕露,既争强好胜又忍耐宽容,既冷酷蛮横又温情脉脉———他集东方人性格中所有特征于一身。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也就…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对其评价盖棺尚未定论,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过去,我对李鸿章的认知来源于高中历史教科书,李鸿章避战求和,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还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特别是成为历史专业的学生之后,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看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之后,对李鸿章有了新的认识,更能理解时局中的李鸿章的无奈与悲凉。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中外史上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在与列旨交往的过程中,采取了读信待夷和以夷制夷两外交策略。在这方面,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是中国在19世纪发生的早期现代化历程。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到今天仍莫衷一是。海外学者牟复礼从军队现代化等角度,严厉指责李鸿章的洋务活动。通过史实资料等,从19世纪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困境、近代中国军队现代化两个问题可以看出牟复礼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失偏颇,李鸿章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应得到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倡议和实践。他创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使中国军队开始走上近代化;他创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他建立了中国首例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他派遣了留学生,设立翻译局和各种技术专科学校,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科技人才。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使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李鸿章主持创办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积极引进西方近代化的枪炮、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同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下,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不断注入近代化的内容。从而在物质、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藩、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在与列强交住的过程中,采取了诚信待夷和以夷制夷两外交策略。在这方面,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与梁启超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序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李鸿章文档的整理研究工作。曾于《中华文史论丛》第5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发表《关于李鸿章文稿的发掘与整理》一文,对李鸿章幕僚吴汝纶和李鸿章家人等整理刊印李鸿章各类文稿的情况,予以介绍和考论。因本人作为执行编委之一参加新的《李鸿章全集》的编纂工作,近几年来了解到一些有关新的情况,对李鸿章文档整理研究有些新的心得体会,特作“续议”,以为前文之补充。一1992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牵头,开始了大规模的《李鸿章全集》的编纂工作,收藏于各处的李氏文稿也陆续进入了整理阶段。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以后,“海防”P1题目益为清廷所重视,并作为一个重要话题一直延续到清末。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其海防思想形成于1874年以后的第一次“海防议”。随后.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在海防实践中的经验,其对海防的认识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了“建威销萌”海防思想体系,并建立起了北洋舰队。李鸿章在中国海军近代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海防近代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的幕府中汇聚了晚清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纷纷替李鸿章出谋划策,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给变法自强争取一个比较和平的国际环境,李鸿章较多地倾向于与西方和解,这与其幕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晚清八旗绿营将领的状况和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认为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包括三点: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军事人才观的缺陷是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纪律松弛,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5.
陈兰彬与李鸿章因选派幼童留美开始交往,有了共同利益。李鸿章对陈兰彬垂暮之年勇于督率幼童留美十分赞赏,力荐其出任驻美西秘三国使臣,促成了陈兰彬的仕途升迁、青史留名。陈兰彬监管留美幼童不力,并因错误地理解李鸿章的意图而径自奏请撤回留美幼童,致使李鸿章回天无力,导致了二人关系的疏远乃至分离。没有李鸿章作靠山,陈兰彬很快黯然离开晚清政坛。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与其有关,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李鸿章之所以形成"和戎"思想缘于其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非常重视中外力量对比,以及为频繁战乱的艰难时局所左右。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和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人物,他们对当时的晚清时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他们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深浅不同以及对待外来事物接受能力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在人格魅力,洋务事业以及外交事务等方面的差异,从中让我们更加明白了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以及他们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在晚清政坛活跃近40年,与当时的内政、外交息息相关,是晚清史上一个关键人物,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对李鸿章的研究存在着"范式"问题,"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下的李鸿章的形象相差很大,这影响了对历史人物真实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清末重臣李鸿章与教育改革家吴汝纶亦师亦友30年,风雨沧桑,患难扶持。二人知遇知交,似水如酒。《李文忠公全书》的编篡,又经历了怎样的缘由、风波?通过历史回顾将给你一个昭示。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人物,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华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保护华工的过程中,各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李鸿章的相关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见解;对外交涉中充分展现出其在政治、外交领域的远见与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