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的鉴赏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范,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学生,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甚至建议“: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毋庸置疑《,论语》在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方面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要让学生从课文中体味孔子的“为师艺术”,总是不太合乎情理;而撇开孔子的思想学说去学《论语》,更有本末倒置之嫌。下面…  相似文献   

2.
《论语·侍坐》中孔子“与点”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孔子之所以赞同曾点,是因为曾点的回答唤起了他的乡思之情。这标志着孔子在历尽患难之后思想和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即由志在“行道”向以“宏道”为人生归宿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孔子的心态发生了超越。由于这一超越,才使他的晚年能够安于书斋生活,为宏扬民族文化做出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基本篇目之一,对于《侍坐》章的思想内容,众说纷纭。孔子“哂由与点”的态度,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解全文、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沦渤中比较长的章节,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章。但读了几遍,教了几遍,我仍然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问题就在于文章最后的几段对话。曾皙本只是问孔子为什么“哂”子路,孔子为何说了这么一大串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这段结尾的断句竞有两种版本。  相似文献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四个弟子?坐而言志”的一次谈话。该文简练含蓄地塑造了师生各异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以及建立太平盛世的崇高理想。如果我们把这次师徒谈话看作是一堂课的话,那么《侍坐》在“问志”、“传道”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教学智慧呢?  相似文献   

6.
“侍坐章”记述了孔子教育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晰等四人的一个片断。从这里,我们首先看到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可取的,他贯彻了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不启,不悱(口欲言而未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8.
《侍坐章》之“率尔”“喟然”“铿尔”“吾与点也”新解《论语》二十篇,以《侍坐章》最富文学色彩,详细地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一次关于政治抱负的讨论情况,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率尔、喟然、铿尔三词的理解,是理解这篇文章的操作之关  相似文献   

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的理想之后.曾皙最后一个发言,“异乎三子者之撰”.就是和他们三个的意见都不相同,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相似文献   

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很合乎学校教育实际的课文,它不仅反映了教学民主,也反映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学习时,我们不妨打开这篇文章,走进两千多年前孔子上课的那块大草坪,做一回孔子的学生,体会一下远古的课堂气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坐好了,老师开始讲课。这是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谈理想”。老师先来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跟老师学习,千万不要太拘束,我能做你们的老师,只不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秩序混乱,引发一些思想家对儒家伦理的思念,甚者如严复竟提出尊孔读经的主张.尊孔读经对社会秩序的恢复固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一社会思潮又引发了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和张勋的帝制复辟.如何看待辛亥后尊孔读经思潮的兴起与实际效果,学者们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严复为中心探讨了尊孔读经思潮发生的背景与原因,认为尊孔读经与两次帝制复辟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将帝制复辟的原罪完全归咎于严复发起的尊孔读经运动.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于六经最深于《易》、《诗》、《春秋》。其解经的突出特点,是本之人情常理,自成一家,尤其是疑《周易》之《系辞》《文言》非孔子所作、《春秋》"三传"不可尽信、《诗》毛郑所注多有讹误、《周礼》亦不完之书等,对北宋疑经风气的形成和后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实与其家世不显,贫寒无所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少无所师,故能学出己见,无所束缚,大胆疑经。这为我们解释疑经风气何以会在北宋出现,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参证。欧阳修的经学对其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其师经需求其意和事信言文观念的提出、对言简意深和简而有法的崇尚,还是对纡徐婉转、平易畅达的美学风格的追求,都可以从其经学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导致了贾谊的被疏斥,其实,这不过是表面现象。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和时代思想风貌,对贾谊的政治学说和治国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贾谊被疏斥的根本原因是他政治主张中的原始儒家精神与封建专制政治难以相容,儒家公天下的贤人政治理念不能为以天下为一家私有的封建专制君主所接受,汉文帝拒斥了他的政治学说,自然也就疏远了他本人。  相似文献   

14.
廖平一生学经六变,就其经学理论而言,不脱尊孔尊经的基调。但是,廖平所尊的孔子已经不是传统经学的孔子,而是带有近代色彩的孔子;他所尊的六经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经学经典,而是带有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的近代时代特征。廖平的经学体现了经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儒商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经营管理准则和生活指导,有良好品德和专业知识并取得成就的商人。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民族企业家中产生了中国近代儒商。他们既积极吸收近代西方工商业思想和科学管理,又全力继承传统儒商文化,建构近代儒商文化。近代儒商文化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内容。与西方近代商业文化片面崇尚功利性的工具理性不同,近代儒商文化弘扬儒家人文精神,将道德性的价值理性和功利性的工具理性相统一,提出了义利合一和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形成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6.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经学     
北宋学者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侧重于探讨义理,苏轼亦如此。他解经特别注重经典的原义并突出个人的见解,并以长于议论、言简义明、机智雄辩、曲为譬喻和联系时世的阐述方式深为学者叹服。他的经学思想具有民本思想的性质,所以不为封建统治者所赏识,以致理学成为中国统治思想后,苏学的学术价值被埋没了。现在,当我们重新审视宋学的文化意义时,不难发现苏轼经学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柳贯是元代中后期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他的诗文创作既怀恋、痛惜南宋故国,又称关蒙元王朝,同时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欲求有所救正,从而在应和整个元代中期诗文盛大舂容风气的大环境下,显示出某种个体的复杂性。另外,柳贯师从金履祥,服膺理学,但又兼从方凤、谢翱、方回、戴表元等多人习文章之学,所以其文学主张不囿于理学樊篱,显示出注重创作实际的特点。这在理学笼盖文坛的当时也颇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9.
韩愈以"博爱"释"仁",是回归以儒家礼教为核心的价值观与济世情怀、回归士大夫与文人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诉求。博闻强识、殚见洽闻,是其回归传统的重要基石;单一身份的艰难求索、多重身份的互益互补与冲突抵牾,是回归传统的内在理路,亦是其选择"忧己先于忧民"的症结。"成己成物"的"合内外之道"是支撑其回归传统的根本因素。"人格面具"虽损其伟岸,其个体生命却仍值得尊重。  相似文献   

20.
吴敬梓是一位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其《儒林外史》所考察的不仅是文人士子的文化心态,而且探讨了封建文化发展同类吴敬梓所生活的时代 ,清政府 理学的学术地位,并且把程朱理学作为文化统治的理论基础。而吴敬梓由于受家学渊源以及颜,极大影响,反对程朱理学的注经解经、科举铨选制度、倡无秦原儒文化思想、《儒林外史》的创作体现了“原儒文化”的构建与破灭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