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奶业"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这类危机事件带给国人的是永远的痛,不仅痛在祖国的花朵身上,更痛在国人的心灵深处.在怒其不争之时,国人没有痛打"落水狗",而是对此展开了如何拯救乳业的大讨论,没有出现危机过后的麻木不仁.  相似文献   

2.
许莹 《东南传播》2012,(7):39-41
早在2006年"彭宇案"之后,"扶老人"事件即持续成为媒介报道热点,但其中所包含的矛盾并未随报道增多而愈辨愈明,一方面,因"扶老人"而"惹麻烦"的事件不断出现,另一方面,跌倒老人因无人扶助而出现生命危险的事件也越来越多。在此事件高潮回落之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扶老人"事件媒介报道情况的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出于新闻报道对公众行为的无形引导,以及对公众态度的偏向调节,提出以多维度报道来多角度呈现事实才是引导公众行为与调节公众态度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2起城管冲突事件微博讨论的案例比较与文本分析发现,冲突性事件的网络能见度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但在具体事件上仍差别明显;影响冲突性事件网络能见度的主导因素,不再是冲突的性质和烈度,而是事件相关主体的话语策略和网络介入程度,网络大V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另外,线下抗争表演与线上话语建构的持续互动也是提升冲突性事件网络能见度的重要因素。冲突性事件网络能见度主导因素的这种变化,实则是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故事化"是记者们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它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可分为两类。一类像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类栏目播放的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出现,节目主题再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都在5分钟以上。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新闻故事的拍摄,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要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事故情节…  相似文献   

5.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运行开放性的大环境之下,新闻评论对人们的影响与日俱增。如何引导新闻评论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当网络大V无法很好地引导评论的健康发展,网民对一些新闻事件争议频频,新闻真相扑朔迷离之际,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类纷争和事件,另辟蹊径,将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传统文化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财富,在当今价值观念重建的阶段,使用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显得迫切。  相似文献   

6.
张翕喆 《兰台世界》2020,(5):133-137
高升号属怡和洋行旗下商船,1894年7月被清廷租借用来运送士兵,7月25日在丰岛附近海面被日舰"浪速"击沉。由于高升号当时所悬挂的是英国国旗,恰好中日当时尚未开战,一场本应由日本承担责任的事件,在经过各方讨论后,将责任方完全转向了中国。本文结合当时的史料,从外交、国际法、政治、新闻舆论等角度,对此事件的责任转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南京"彭字案"闹得沸沸扬扬,热度经久不减,究其原因,固然是该案件影响太甚——触及到国人的道德底线。其次自然是后继有人,各地频频爆出此类事件,每发生一次,"彭宇案"都会再度被人提起。这类案件不断发生,其对社会道德的不利影响,短期内恐难以弥合。事件发生之后,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污名化和标签理论为研究视角,发现媒体在对"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中,通过戏剧化的处理报道情节,热衷描绘故事,夸大卖点噱头等方式,给"扶老人"事件贴上了"被讹"、"炫富"等标签,以此形成了对"扶老人"以及老年群体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新闻报道对这一媒介话语的原初意涵和演变过程,管窥媒介话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每年春节前后,总有关于农村话题的热点讨论.今年也不例外,一篇名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被转载到微博,“上海女逃饭”引发热议.2月21日上午,中国江西网发布消息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 在“上海女逃饭”事件的传播过程中,鲜有媒体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质疑和调查.澎湃新闻2月12日刊登的《网传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网友称内容多处存疑》、界面网2月15日刊登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营销骗局大揭露,你被骗了吧》,本应能给其他媒体的热炒提个醒,但最终仍被“婚姻观念”“城乡大讨论”所埋没.即使有些媒体表明了对此事件的质疑,却未曾进行查证,而是跳过了质疑,继续讨论相关话题.  相似文献   

10.
被民间称为"飙车案"的杭州"5·7"交通事故,从一条窄窄的斑马线升腾为一场舆论狂飙.让我们思考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的强势挑战?如何防控小事件演变为大风波?信息发布,怎样把握快速与准确的关系?怎样协调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当事件仍在调查中,如何避免信息发布"空窗期"?当政府还没有发布权威信息,媒体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学术赝品"出笼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黎 《编辑学刊》2002,(4):43-45
2002年1月10日,<社会科学报>披露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某教授剽窃事件不啻于一枚重型炸弹,令我国学术界千浪迭起.此事件引发的关于"学术腐败"、"学者道德自律"、"学术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大讨论一时间也成为各路媒体竞相报道的"强势卖点".如今种种声浪渐归平静之时,作为一名出版研究者,我不禁想问--整个事件的导火索、那本被证实有多处抄袭的<想象的异邦>,当初是如何通过出版社编辑的一审再审而"堂皇出炉"的?由此可见,"王铭铭事件"所映射出的我国出版社对学术文稿评审制度的缺陷是更值得拷问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佛山的两岁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受到大众媒体的极大关注,在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上的讨论尤其激烈,从而引发了一场拷问社会道德良心的全民大讨论。如今,我们已由传统的"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重建社会信任,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成为异常严峻的现实话题。社会学中关于"陌生人社会"的命题对应于费孝通提出的"熟人社会"概念。"熟人社会",是指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为地缘、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私人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3.
谣言,被有的学者认为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①过去一段时间,国内互联网上连续发生了几起影响较大的谣言传播事件,其中包括江苏省人民医院"艾滋门"事件、山东东明县化工污染致60%人口患甲状腺肿瘤事件、福建闽清县严晓玲被轮奸致死案和湖北南漳宣传部长欲审判网民事件,全国劳模李素丽被抓事件等,网络谣言传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4.
一篇名为"警察打死讨薪女民工"的报道让周秀云与王文军这两个名字迅速被广大民众熟知,继而关于警察与民工孰是孰非的争论也在网上广泛展开,在很多知名论坛关于此事的讨论贴也是持续升温。毫无悬念的是,这一事件与此前的城管打人等官民对立事件一样呈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2013年被有些媒体称为"大数据元年"。突发的"马航事件"顺应了大数据时代的潮流,更多元化、有深度地报道了"马航事件"的始末。电视媒体在这其中充分发挥了报道优势,克服困境,创新报道机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一些引人注目的网络事件中,"网络恶推手"促生了网络事件的发生,又将网络事件推向了高潮,从而引起众多网民的注意,并在虚拟和现实的环境中对当事人产生影响。本文拟以被天涯网友评为2007年度十大网络事件第一名的"3377事件"为例,对"网络恶推手"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来说明"网络恶推手"是"3377事件"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7.
金婧 《传媒观察》2011,(12):29-30
2010年5月27日凌晨,深圳富士康一名25岁员工割脉自杀,因抢救及时而获救。这是当年该公司第13例员工自杀事件,被媒体称为"十三连跳",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国内外研究表明,媒体自杀新闻报道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联。那么,在这次富士康连续性自杀事件中,大众传媒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本文旨在通过对本次富士康事件中媒体自杀报道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媒体对自杀事  相似文献   

18.
党报在"词时代"的失语考察近些年来网络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中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新闻事件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得到传播。整个网络世界就是一个媒体,所有网民既是新闻的发布者,也是新闻的受众。尤其在微博出现之后,新闻报道几乎都具有了"现场直播"的形态。第二,网络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任何事件在其中都有被放大的可能。"放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事件的严重性可能被放大,另一方面是指事件本身可能被放大,由一个事件可以牵连出好多相关的事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新闻界关于"三鹿事件"(2008-2019)的报道文章为经验材料,通过泽利泽"阐释社群"概念考察中国新闻界的媒体记忆实践。研究发现,国内新闻界围绕"三鹿事件"所展开的两种媒体记忆实践路径均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首先,"三鹿事件"中的媒体记忆实践,主要围绕中国新闻界在此次事件中的媒介失语和职业荣耀展开,看似相悖的同行评议使得新闻权威的消解与建构共存于这场讨论中,在此事件中,国内新闻界就新闻权威来源问题的讨论表现出不同于专业主义规范的另类表述。其次,媒体记忆实践中的"三鹿事件",有关该事件的社会创伤话语被持续建构,它成为中国媒体在不同语境中援引"三鹿事件"时的重要范例,借此中国新闻界对该事件的叙事权威得以确立。但与此同时,媒体对"三鹿事件"边缘记忆的开掘以及去语境化处理,使得"三鹿事件"的社会创伤话语在行业内遭遇不同程度的离散与弱化。  相似文献   

20.
郑宏炜 《传媒》2011,(7):49-50
电视征婚类节目自去年被国家广电总局勒令整改后,许多人认为这类节目会就此江河日下。但却出乎意料,一年之后,这类节目依然是红红火火,远胜过各类名噪一时的选秀大赛,似乎当下已进入了"全民相亲"时代。然而,定位雷同,同质竞争,重娱乐轻服务,宣传非主流价值观等诸多问题仍严重困扰电视征婚类节目的健康发展。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值得传媒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