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开发人的创造主动精神是陶行知全部教育理论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及其改革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中得出的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是,语文教学是开发儿童创造力的有力工具,要开发儿童的创造力,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语文教学改革要根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原则去进行。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之一,陶行知认为开展幼儿创造教育首先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其次还要想办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造教育理论对当下幼儿创造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在《创造宣言》一文中,陶行知指出,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数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创新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重组、加工,迁移到新知上,创造出新的设想、新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力是儿童自身具备的,教育的作用和任务首先是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此,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挥的最佳环境,并以大无畏的创造精神开展创造教育。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广大教师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学生观、师生关系观和课程观上。  相似文献   

6.
成桂明 《课外阅读》2011,(10):74-75
陶行知先生以主张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认识到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而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因此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出提要从环境、兴趣、读写及老师引导等方面努力高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儿童都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幼儿期不仅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更是一个人形成创造力的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在这个时期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陶老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运用到具体的音乐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新课程理论的推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愈来愈受到当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谈起创造,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如何才能培养出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通过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分析出了妨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把“六大解放”看作是培植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老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陶先生的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着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数十年创造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深入了解和正确解释陶行知肯定儿童创造潜能的普遍性与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儿童“六大解放”和满足“三个需要”等创造教育思想的脑科学原理,对今天开发儿童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芳 《英语教师》2022,(4):187-189
阐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中创造教育的定义和特点。针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例,从民主化、悬念化、多样化三个方面探究在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坚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制造悬念,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他从语言学家的视角研究语文教育教学问题。在语文教学中,他始终重视语言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注重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这与当今的语文教育理念高度一致。他的语文教学思想从实践出发,结合理论研究,在语法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文言文教...  相似文献   

12.
“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精华与核心,也是他经过长期研究、实践的经验总结。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他富有创造性的儿童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语教育观是人们如何看待语教育及其内外相关因素与有机联系的一种特定世界观。它是决定语教学方向和效率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语教改中出现了多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先进的语教育观。树立起这些先进的语教育观,不仅有助于确立积极,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而且也有助于指导语教学过程中任何环节的有效教学活动,使之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所以先进的语教育观既有重要的认识和指导意义,又有方法效用,因此为了满足为新世纪提供人才的需要和促进语教学规律的发展,广大的语义教育工作自觉地树立起这些先进的语教育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中存在着实务课程缺乏、督导指导不足等问题,而陶行知强调实践的作用和强调外来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等理念为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提供了重要帮助。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入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有助于社会工作实务教育任务的明确和理性对待书本知识,更有利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教学做合一”和教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创立,即在杜威“做中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职业教育思想;其次是丰富内涵.即源于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的理性选择与判断,构建了系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成为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最后足升华.即在引入创造性教育理念之后,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创造教育思想,为教育创新提出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消防教育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消防教育从无到有,从移植外国经验到自创学历教育,从调整院校设置到形成现今的体系,为推动和促进中国消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受思想观念、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消防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效能还不高,培养的学员实践能力比较弱。要改变中国消防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教学机制、改革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t’s not uncommon for people to make reference to atmospheres, including in relationship with educational spaces. In this article, we investigate educational atmospheres by turning to Wester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air and wind. We pursue this task in three phases. First, we examine the Western literature to see the possible strings of thought that would help us reinvigorate the element of air/atmosphere as a foundational component of an educational sphere. Second, we historicize the Chinese notion of wind as a style of reasoning which structures ancient Chinese cosmology, tempo-spatiality, teaching, and governing into a grid of intelligibility. Third, we argue for a bracketing of a trap of philology and a signifier-signified representational logic through reconceptualizing the atmosphere as a thing that blurs the material-figural boundary and that pushes into a new genre of educational life.  相似文献   

19.
The idea that science teaching in schools should prepare the ground for society's future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modern education. This idea, however, was not always present.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how this idea first emerged in educational thought. Early in the 17th century, Francis Bacon asserted that the study of nature should serve to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 for all members of society. Although influential, Bacon's idea was not easily assimilated by educational thinkers who remained committed to the traditional aims of teaching about nature. Ye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a change has occurred; educational thinkers started to embrace Baconian ideas and therefore argued that science teaching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s generating future scientific progress. Analysing the work of 18th century French and British educational thinkers, this article links the emergence of this new view to developm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o a rising interest in it. It is argued, however, that in themselves, these developments could not adequately explain why Baconian ideas started to influence educational theory in the time in which they did. It is maintained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Baconian ideas into educational thought resulted from a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shif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education itself.  相似文献   

20.
教育创新思想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创新要求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课堂教学创新。江泽民关于教育创新的思想指明了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