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儿时读《水浒》,曾注意到书中谈及哭的模样。为讽刺潘金莲的假哭,其作者指出:“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法国的伏尔泰(Voltaire)亦说过:“眼泪是无声的悲伤之语。”(Tears are the silent language of grief)笔者在此将“流泪”在英语中的表达方法粗略分成几类,以公诸同好,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哭”、“泣”、“号(háo)”、“啼”都表示“啼哭”的意思,但它们表示的啼哭的情态却是不同的.“哭”指有声有泪的哭.《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哭,哀声也。”如今无声的哭也可用“哭”.“泣”一般指无声有泪的哭。《说文》:“无声出涕曰泣。”但也有称有声的哭为泣的,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号(háo)”常指有言的  相似文献   

3.
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表露,亦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哭一般定义为由于痛苦或激动而流泪出声。诗人善用“哭”字,“哭”出佳句。  相似文献   

4.
“大音希声”说,是谓无声之乐方是至上之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老子从“道”这一形而上的本体出发.以为天下万物皆是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虚实结合,从而有声之乐非大音也,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5.
哭,是情感的外露,是心情的宣泄,除了鳄鱼流泪式假惺惺的哭之外,无论是悲恸欲绝的嚎啕痛哭,还是黯然神伤的潸潸泪下;无论是激动的热泪盈眶,还是痛心的泪流满面,都是内在感情的流露。在阅读时,仔细品析“哭”的描写能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写作时,根据内容的需要,对“哭”进行恰到好处的描述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把作品写得更加感人。课文中有许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彼此沟通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而这个“无声语言”我们就理解为今天所说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与接触而进行的感情交流,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运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向的一种无声语言。它的特点一是无声,二是运动。看似无声的“肢体语言”却象情感的大力士,能深刻表现很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错落有致若有若无地巧用听觉感悟,造成了“听似无声却有声,听似有声却无声”的艺术效果,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艺术境界。一用有声描绘无声意象《荷塘月色》的“寂寞幽僻”的小路,清幽美妙的“月下荷塘”和朦胧高雅的“荷塘月色”,都给人宁静恬适的高雅风味,而创意出这种境界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在很多人看来,流泪可是一件很时尚且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以至于他们在诗里哭、词里泪,顺便还在日记里“默默把泪流”。  相似文献   

9.
授课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态势语属于无声语言,是伴随在谈话之中的眼神、面部表情、点头、皱眉、耸肩、手的动作和整个身躯的姿势等非语言性的动作。有心理学家认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语言意义比有声语言多得多,也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到哭”具有实义和虚义两种用法,作为实义使用时表示结果,而作为虚义使用时表示程度。文章首先考察“到哭”由结果范畴向程度范畴发展的过程,其次从范畴化及溯因推理角度对“到哭”语义演变进行阐释,最后考察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到+情绪词”的程度义发展情况,说明“到+情绪词”程度用法具有一定语言发展共性。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林黛玉最突出的个性特征莫过于“爱哭”。为此作者还特意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还泪说”,以证其“泪尽而逝”的悲剧人生。作品中林黛玉唯一的情感表达方式便是哭和泪。她用哭声表达心曲,用泪倾诉哀愁。而她的哭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层底蕴;她追求爱情,追求自主人格。她要以自己的存在重建一个同现实相对抗的世界,哪怕这个世界只能在幻想中存在,她也仍然在执着地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的哭正是一种  相似文献   

12.
不拒绝眼泪     
中国人的哭常常声泪俱下,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想像力;韩国人的哭,比眼泪更紧要的是将重点放在声音上,因此常常富有煽情性;而日本人的哭,是悄然无声地、默默地流泪。我少年时代看到的抗日影片,日本人的脸都是凶巴巴的,没有表情的,出国留学后,又在日本做了心理医生,发现日本人喜欢哭泣,哭成了日本人的一种特征。   日本的社会心理学家曾在 50年代随机抽样调查的 61首流行歌曲中,有“哭”的动词做歌名的 33首,有“泪”的名词做歌名的 16首,均排行第一。到八十年代再调查,这一排位顺序没有变化。日本人是如何喜欢“哭”和“眼…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教师点头、挥手、微笑、皱眉、凝思,甚至瞬间的眼神闪动,无不是其心迹的显露、感情的外化。这就是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教师的无声语言一般是伴随着有声语言发出的,它对有声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有时无声语言可以单独传递信息,代替有声语言。 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无声语言”来补充,来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前毛泽东同志在他的“教授法”中,把“以姿势助说话”单列为一项。姿势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可见无声…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界对形容词的分类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单独成类的,有分为“谓词性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的,也有把“非谓形容词”归入区别词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谓词性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两者功能的比较,说明把“非谓形容词”归入区别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哭吧,男人们     
古人云 :“男人流血不流泪。”在人们的记忆中 ,爱哭的往往是那些女人们 ,似乎男人永远不会流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 ,女人们或许会以哭来表达自己无计可施的心境 ,而在这时候 ,男人们就会说 :“哭什么 ,哭有什么用 ?”而最终冷静下来的是那些女人们。哭 ,对男人们来说 ,似乎是一个耻辱的代名词 ,你也许听过这样一些话语 :“男子汉大丈夫哭什么” ,“真没出息”。这也许是许多男人不哭的原因吧 !哭 ,是人类对自己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当你大声痛哭完的时候 ,你就会感到内心十分平静 ,因为你的感情得到寄托。并不是所有男人都不哭 ,只…  相似文献   

16.
授课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态势语属于无声语言,是伴随在谈话之中的眼神、面部表情、点头、皱眉、耸肩、手的动作和整个身躯的姿势等非语言性的动作.有心理学家认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语言意义比有声语言多得多,也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17.
“读”乃语文教学之根,只有“读”才能让语文课回归自然还其本色,才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吮吸智慧的琼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但不少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有声朗读,而忽视学生的“无声朗读”。笔者认为,语文高效课堂更需要的是“有声朗读”与“无声朗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那天看刘翔夺得110米栏金牌,我偷偷地擦了下眼角,没想到还是让读初中的女儿看到了,她立即嚷道:“看,别人都没哭,你却好意思哭了!”我辩解道:“这不叫哭,这叫流泪。哭是伤心,而流泪的原因就很多。”之所以有这一争论,是因为咱们中国运动员夺得冠军,大多是泪水横飞,弄得忙着写作业(有时是玩电脑)的女儿只要听到咱们国歌,就问看电视的爸妈:“又流泪了没有?”她妈妈忙着擦“金豆豆”,我则以笑语作答:“哈哈,又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教师点头、挥手、微笑、皱眉、凝思,甚至只是瞬间的眼神闪动,也无不是其心迹的显露,感情的外化。这就是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教师的无声语言一般是伴随着有声语言发出的,它对有声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有时无声语言还可以单独传递信息,代替有声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