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建华 《江苏教育》2022,(70):43-44
<正>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和学生活动等三块“大地”上深耕细作、开花结果,师生结伴沐浴诗歌、温暖前行。根植课程的视界作家王开岭倡导:“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每个人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童年时光”,童年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学校开发了儿童化诗意课程,为儿童的人生打下“诗意”的底色,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记忆。  相似文献   

2.
不知什么时候,学校周围的小书店里,专门贩卖盗版书籍的小摊上,孩子们塞得鼓鼓的书包里,都是些画着许多小人的漫画书。孩子们能津津乐道地说出许多书名:《樱桃小丸子》、《七龙珠》、《灌篮高手》、《蜡笔小新》、《千与千寻》……更有许多以主人公名字、形象做成的“卡”。孩子们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拿出“卡”来比比攻击力、防御力的大小。他们的嘴里一天到晚说的都是大人们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魔语”。他们会摇头晃脑地吟咏:“夏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拿来敌敌畏,蚊虫死多少”的“新打油诗”。当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表扬孩子都有要…  相似文献   

3.
日前,教育部对外发布了经过全面修订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中,除了不禁止大学生结婚及大学生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提出申诉等条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外,大学生学籍管理的新规也同样惹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刘浩 《中学教育》2004,(12):34-34
业内人士对教育(教学)环境多有论及,但对教育情境尚缺乏充分的探讨。在笔者看来,教育环境更多地指活动主体置身其间的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于教学,师生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追寻幸福的诗意,让课堂洋溢着诗意,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我们教师一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说是一位诗人,童年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而是真正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忽视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会成为怎样的人,这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童年怎样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心灵。”为师者,  相似文献   

7.
1 合上《诗意语文》时,我闭上了眼睛。一个身材不高的骑士,骑着一匹白马,斜背一柄长剑。他向着风起云涌、雪照云光的天涯进发,在茫茫一片的大地上,他背影杳眇,他的每一串脚印都是杏坛奇葩,是唐风宋韵的诗行……  相似文献   

8.
诗意地栖居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巷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昔日那挤挤挨挨的老房宅、古民居已成了碎砖瓦砾,还有数十处断墙颓垣。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地向着夏日的艳阳。  相似文献   

9.
诗意地栖居     
如果教师需要选择一种生存姿态,我以为应该是"诗意地栖居".   他对真理永远怀有赤子般的虔诚.他追索,他冥思,他叩问,他喜欢将自己简朴的蜗居搭建在离真理最近的地方.他是校园中最善于学习的人,他把新知视作生命的给养,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吸纳着,不知疲倦.……  相似文献   

10.
诗意地栖居     
[话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诗歌使人灵秀。可见发现诗意、体验诗意乃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缺少了这样的发现与体验,人生可能变得残缺。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只要有生活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1.
诗意地栖居     
“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荷尔德林曾这样格调高雅地描述我们的生活。然而,生活在这座喧嚣而慵倦的小城里,时代的步伐和城市的节奏让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呼吸异常浑浊,脚步格外疲惫,心情莫名浮躁,生活中那种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绿意渐行渐远。我们不禁时常感叹:我们的家园还有诗意吗?于是那记忆里一泓叮咚的甘泉流水、一缕袅绕的炊烟清风、一声婉转的鸟啼蝉鸣、一个温馨的绿色家园,便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奢侈的呼唤和深情的期待。昔日,宋朝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很是为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所蕴涵的意  相似文献   

12.
诗意地栖居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  相似文献   

13.
诗意地栖居     
<正>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巷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昔日那挤挤挨挨的老房宅、古民居已成了碎砖瓦砾,还有数十处断墙颓垣。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地向着夏日的艳阳。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青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  相似文献   

14.
诗意地栖居     
掬一捧清水,我便醉倒在暖暖的春风里。空气中尽是幽幽的香气,那些无比珍惜的年华便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交织成诗意的栖居。总喜欢在雨季,捧着戴望舒的《雨巷》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5.
诗意地栖居     
本文是作者通过对人生的不可重复、人的异化、生命朝气、存在中的美等等的感悟,在哲理中还夹杂着典型例子,用以阐释执意追求诗意地栖居生活方为人生的畅事。  相似文献   

16.
诗意地栖居     
<正>一直喜欢这样一句话——诗意地栖居。但我知道,我所在的这个名叫城市的荒原是绝不会给我带来什么诗意的。它光怪陆离的繁华背后,隐匿的是心灵的麻木和性情的浮躁。我喜欢年幼时的家乡,只因两个字——自然。我喜欢她无处不在的泥土的芬芳,我喜欢她一望无垠的盈盈的黄绿色;我喜欢看着嫩绿的苔藓从小巷的青石板上一直蔓延到斑驳的墙脚,仿佛在诉说一则久远的故事;我喜欢听鸽哨悠悠,燕雀呢喃……  相似文献   

17.
诗意地栖居     
《新作文》2002,(30)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  相似文献   

18.
叶延武 《人民教育》2012,(10):41-44
课程改革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最引人瞩目的变化,莫过于对语文实践的加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定位,一方面意味着语文课程要由"教的课程"向"学的课程"转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语文课堂要由"知识课堂"向"实践课堂"转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人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种教学转型,以为语文知识可有可无,关键是看学生的"活动",故而时常把语文实践泛化为生活世界的日常"活动",导致课堂空前"热闹":一方面是泛泛的听说读写,一方面则是花样繁多的表演、绘画、演唱、多媒体展示等。一言以蔽之,课堂上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动气象,学生所得却往往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空间,是师生生命发展的场所,是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和乐趣。”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教师发展的知识论路向将教师置于发展之外,这是一种教师"不在场"的教师发展观,生存论教师发展观使教师个体真正实现了"在场"于其发展的过程。教师发展的"生存论"转向意味着,教师发展从超验"天国"到尘世"生活"、从外在"型塑"到"自我"生成、从群体"规范"到"个体"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