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国女子足球运动最早兴起于唐代。李国华同志将唐代人无名氏所作《内人蹋毬赋》详加译释,写有《<内人蹋毬赋>译释》一文(见《体育世界》1983年第六期),不失为一篇研究古代女子足  相似文献   

2.
《体育文史》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中所刊窦力同志《〈内人蹋毬赋〉译释辩导》,对我所写的《〈内人蹋毬赋〉译释》一文中的两处译释提出不同的意见,我个人表示感谢。另外,对窦力同志认真钻研精神,表示钦佩。但是,对这两处译释,我还是保留我的意见,现在再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解题 《内人蹋球赋》,《文苑英华》没署作者名,《古今图书集成》说“阙名”。但此赋系唐朝时的作品,这是无疑的。 一、“内人”,即赋中所说的“嫁”、“宫女”,指宫廷中的大使艺人。唐、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说:“使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四》说:“宜春妓女称内人,声色尤殊”。  相似文献   

4.
《内人蹋毬赋》中内人所蹋究竟何毬?这个问题在《体育文史》上引起了争议,确是一件极有益的事情。目下观点有二:一是李国华同志的,他撰文“认为这首赋是写女子足球”,(见《体育文史》84年3期《〈内人蹋毬赋〉译释》);一是陈昌怡同志的,他认为是写女子“站在木球上一边转蹋一边表演”(见《体育文史》85年3期《“内人蹋球”不是女子足球》)。对于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笔者在  相似文献   

5.
《体育文史》一九八四年第三期登载了李国华同志的文章《(内人蹋毬赋)译释——兼与张维一同志商榷》,文中提出了与我在一九八三年《体育文史》第三期上发表的文章中的解释完全不同的看法。作者说,根据“对‘蹋毬’的两种解释和其他资  相似文献   

6.
在读了张维一同志的《试析儒家思想对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以下简称《试析》载《体育文史》1988年第一期)之后,最引起我兴趣的,不是显示其理论功力的前半部分,而是关于儒家“中庸思想”使“军队项目在娱乐活动表演中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的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7.
《温汤御球赋》试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马球运动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其建国二百九十年间的二十二个皇帝中,就有十五六个都热衷于这项运动。在他们的影响下,不仅达官贵人、军队将士,就是文人学士、间里少年也莫不迷恋此艺,甚至在宫娥采女、教坊优伶中也组有球队。长安城中,球场遍布;马球运动,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8.
文章力图通过对王建《宫词》的个案研究,考察隐藏在这些宫廷体育游戏背后的严肃性,追寻唐宫游戏中保存的一些已经被淡忘的历史记忆。唐代宫中这种皇帝钟爱的游戏,对宫中的建筑、音乐等方面影响颇深,唐代宫中的马毬场的主体建筑是"打毬便殿",其形制非常特别,整个马毬场被"司马墙"环绕,中间却伫立着一栋"玉楼"以处乐队,乐伎吹奏急促的"龟兹曲"为皇帝的打毬活动伴奏恼禄固乇鹬赋?在与皇帝对垒的时候,由于宫中讳言"反"字,臣下都很识趣地不作背身击毬的动作,也不敢争夺属于皇帝的"第一筹"之殊荣。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与训练》1989年第二期刊登了吴纪安同志《生理节律和教学调控》一文(以下简称吴文。该文对生理节律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作了一些探索和总结。但依笔者之见,对生理节律理论的科学与否未作周密的研究,就把它机械地搬用到体育教学之中,是失之偏颇的。因此深感有必要对生理节律理论的科学性作一简单的论证以就教于对此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们。生物节律理论(或生理节律理论)始见于美国学者托姆明著《这是您的日子吗?》一书。该理论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广州体院一九八○年第一期《体育教学与训练》上发表了《合理安排中小学体育课密度运动量》一文,就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量的安排提出了一个参数指标,目的在供同志们参考: 小学:120——130次/分;高中女生130——140次/分; 初中:130——140次/分;高中男生130——150次/分。随后,倪雁宾同志在同一刊物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发表了题为《关于运动量的评定问题》的文章,对我们提出的上述参数指标提出了三点意见,原文摘抄如下: 1、提出体育课每分钟平均心率的参数指标,应根据儿童的基础心率来考虑。据多方面的有关资料报导,例如,11岁(小学三、四年级)儿童的平均心率约为80次/分(见本  相似文献   

11.
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射箭活动是当时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性武艺项目,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武文化"现象,至今影响深远。从民族精神与传统体育视角综合概括这一历史环境条件下的射箭文化发展历程和价值取向,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完善与充实中国体育发展史,并在此基础上,为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读完《谈预动式起动步法》一文(见《体育科技资料》一九七九年四月第8期)可看出作者的观点:如果不采取“预动式起动步法”,不说没有弹性,起码也缺乏弹性。此点,可在文章的“不采用预动的步法是否可以”一节中得到证实。作者明确指出:无预动必缺乏弹性。这不由得使人立即想到,体育运动中有不少项目,都非常需要富有弹性的起动,如短跑比赛的起跑,游泳比赛的出发,篮球比赛中的跳球等等。这些体育项目中的起动动作,有些是强调两膝弯屈的,其目的是为了增长作用力的时间以获得最大的初速。这两膝的弯屈,是起动动作的组成部份,而决非作者所说的“预动”动作。对短跑比赛中的起跑、游泳比赛中的出发等等来说,如果采用“预动式起动”的话,预动时机的掌握比起乒乓球技术中的步法来,不知要简单多少。“预动式起动”足否“富有弹性”,觉得很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14.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不仅创作了精彩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还写下了60余万字的白话作品。由于这些白话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和俗书别字,因而给后世读者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有些作品,虽然专家学者作了注释,但难免疏漏和不妥之处。笔者不揣浅陋,收其方言词语近10条,试作解释,以求教于方家;同时指出《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诠释这些词语存在的问题,提出商榷意见。本文先列举蒲松龄作品中的用例,然后释义。用例除一例出自《聊斋佚文辑注》外,其余皆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蒲松龄集》。…  相似文献   

15.
《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在2014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岳峰教授等.全书有三十多万字,共十一章.作者从历史角度,分析传教士的译本,揭示传教士的内心世界.该书按内容大致可分为研究方法、文本分析以及规律分析. 1 研究方法 这一部也就是第一章到第三章,分别是“绪论”、“研究方法”和“传教士译介儒经的特性:索隐”.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介绍了有关传教士译介儒经的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的难点和前期基础,阐述了翻译史的研究方法,讨论了翻译家评价模式的系统性,研究了译界较少提及的索隐式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16.
剑波 《精武》2006,(10):55-55
弟子小薛拿来《精武》2006年第7期所载李瑞林先生的《形意拳名家谱(二)》一文让我看,文中讲李老能的八大弟子,涉及到刘晓兰、刘维山、郭云深、刘轮山、杨扶山、刘奇兰等几位形意门中的名家,其师承关系和学拳过程先后次序多有舛误。我想把我掌握的有关情况粗略地谈一下,与李瑞林先生商榷,也算是给形意拳史以及先生的《形意拳名家谱》充实一点内容,如果有什么错处,请先生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看了张洪潭同志《对体育系办学方向的探讨》一文后,以后简称《探讨》。我对《探讨》中几个观点提出质疑,并与张洪潭同志商榷。第一、如何体现体育系的师范性问题《探讨》中首先提出了“体育系的培养目标是中学体育教师”,而不是运动员。这是对的,明确地肯定了它的师范性。但是《探讨》的整篇内容是从竞技体育角度下阐述  相似文献   

18.
19.
剑波 《精武》2006,(11):57-58
2.郭云深先生及所传主要弟子郭云深先生,直隶深县马庄人,家不富足,力食四方,兼访名师,闻刘晓兰先生名气,便访至易州西陵,也拜孙亭立先生为师练八极拳,住在刘晓兰先生处,这样刘晓兰先生与郭云深先生成了八极拳门中的“谱兄弟”。孙亭立先生见郭云深学拳已成,便让他也去山西李老能那里学形意拳。郭云深到山西太谷以同乡之关系拜见李老能先生,说明来意。并将八极拳中的刚猛猴拳和梨花大枪演示给李老能先生看。李先生见郭云深所练手法灵速、气势严整而神气活  相似文献   

20.
林猷熙 《集邮博览》2011,(12):70-71
拜读本刊2011年第10期吴群先生的《俄罗斯的小本票》(以下简称“吴文”)一文之后,觉得其中有几处值得商榷,现简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