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重要的隐性课程。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校学生为例,探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与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8所高校853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均不同程度存在失范行为,分别体现在教学责任的履行、师生关系及学生评价;科研研究过程、成果发表、学术评价以及教师对社会兼职及其与本职工作利益冲突的态度等方面的失范。鉴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应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通用标准,以规范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  相似文献   

3.
论伦理道德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力图通过对伦理道德模糊性的认识,揭示伦理道德模糊性的深层原因和必然性,并通过道德本位主义历史的反思、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的理性分析、伦理应用中多元实证的分析和心理学的介入来把握伦理道德的模糊性,从而达到对道德模糊性的本质认识,并试图在对道德模糊性的合理解释中凸显道德“去蔽”的意义和实施有条件的“以德治国”以及建立现代性道德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认知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形式,对比研究了广州市流动人子女与常住居民子女的道德认知水平与家庭环境,探讨了家庭环境诸变量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道德认知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且通过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期望等变量为中介而间接影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形式,对比研究了广州市流动人子女与常住居民子女的道德认知水平与家庭环境,探讨了家庭环境诸变量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道德认知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且通过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期望等变量为中介而间接影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6.
雷雳  马晓辉 《中国德育》2010,(5):5-8,16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稳居全球第一,而互联网普及率为28.9%,尚有很大发展空间。互联网用户中10—19岁人数占总数的31.8%,约1.22亿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道德信念是消费者行为的先导。茂名市267名消费者道德信念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目前消费者道德信念基本符合社会预期,消费者道德信念与消费行为有背离现象,教育程度对消费者道德信念不存在显著性影响,性别对消费者道德信念的影响明显超过年龄、职业和收入等因素。针对消费者道德信念特征,企业可进一步细分市场并进行差异化营销,以提高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认知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悠 《教育导刊》2003,(8):66-68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形式,对比研究了广州市流动人子女与常住居民子女的道德认知水平与家庭环境,探讨了家庭环境诸变量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道德认知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且通过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期望等变量为中介而间接影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9.
幸福既是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视阈内的理论难题,也是人生实践中充满诱惑而且难解的人生之谜。从学术研究角度看,界定幸福的涵义实非易事,因为幸福难以定性,也难以定量。正确认知幸福有助于人类走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心理危机。幸福的涵义可界定为:幸福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时的积极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道德言说还是从道德实践看,道德都是可教的,不过各种可教方式均表达不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这些内涵仍然都是从意义理解的视域上说的,而无法从行动上说,因为意义理解与行动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据此,道德可教仅仅意味着对他者和世界的道德理解和通达以及自我道德意义和可能性行为的构造,而不是意味着特定的道德教育就必然产生特定的道德行动;或者说是基于经验的促进个体道德理解的深化,进而促进个体特定情境下的道德行动选择的固化或修正.进而,道德教育方式及方式的内涵都需要作相应的转换和界定.在什么意义上说道德是可教的,道德可教的内容选择是否恰当,以及道德教育方式转换与其内涵的限定,这三个问题从逻辑上系统地构建起道德可教的涵义.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2.
学校空间无论是在物理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被人们喻为"净土";在这片净土中,学校通过制度控制师生的言行,采用区隔管理的办法来管理学校的每个空间,而这些都在无形中限制了德育功能的发挥。通过隔离来保护这片净土,让它继续成为净化学生心灵的场所;通过制度去促进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发展和角色意识的形成,尽力让被区隔开的空间不受到封闭的影响,从而扩展学校空间德育意蕴。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它具有优效性、操作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学校德育模式按照其功能、内容以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学校德育模式的现代转向突出表现为由强制灌输走向对话关怀,由单一孤立走向多元融合,由自然本位走向以人为本,由理想虚空走向理想现实结合,由封闭控制走向自主开放。  相似文献   

14.
所谓制度德育是指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制度德育与德育理论体系的关系类似音乐学中多声部音乐的声部与主调的关系.制度德育与德育制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重视参与、制度正义、程序正当和凸现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成人教育德育教学充实新内涵的必然性;成人教育德育教学特征论证充实教学新内涵的必要性;从成人教育德育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分析充实新内涵的紧迫性。新时代、新世纪赋予新的德育内涵。从成人教育教学新内涵重新认识德育教学新的育德观。  相似文献   

16.
大学校园文化能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具有极强的德育功能。其内涵主要表现在教育和导向功能、管理和规范功能、完善和调节功能、审美和塑造功能、传播和辐射功能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英语歧义现象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歧义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常见现象。本文从语言三要素的角度分析了英语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语用效果,并提出了消除歧义的基本方法,从而使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准确地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8.
作为高校德育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生命、生存、发展现状的积极关注,是对大学生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实践的主动关照,是对大学生适应、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热切关怀。加强高校德育的人文关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人文彰显,是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正当性难题。价值多元但规范普遍,多元普遍主义的道德立场尊重多元谋求普遍.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交往活动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广泛联合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应当谋求的共同生活。相互承认的道德关系是道德自律和自我认同得以发展的条件,儿童只有在得到承认的条件下才能正常成长.道德教育应该为此提供情感的、认知的和价值的支持,承认的教育同时蕴涵了“每个人”和“所有人”的教育立场。  相似文献   

20.
德性是人类精神的灵魂,对德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德育的基本内涵。在阐述当前德性研究的契机和缘由,梳理德性演变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在德性的内涵及其实现形式方面较为系统的四种观念,提出了德育的德性表现在主体、价值观、手段和目标等四个方面,指出德性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