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自创作发表之初便因风格独特而广受读者欢迎。新诗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徐志摩的诗歌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褒贬而流传至今,《再别康桥》作为新诗的"经典"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青睐。本文将回顾徐志摩诗歌在不同时代中教科书的选编情况,阐释其诗歌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历史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给中国诗坛带来了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对新诗自由精神的呼唤,一是对新诗美学境界的拓展。而谈徐志摩诗歌经典化的曲折、反复的过程,则是对徐志摩在中国诗坛位置的再确认。  相似文献   

3.
唐蓉 《文教资料》2014,(33):4-5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但徐诗魅力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文章就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根据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译者对原作进行重写是为了迎合主流诗学,而诗学又受意识形态支配。因此,可以说,译作是译者意识形态对原作的操控的结果。本文将通过研究“爱情”的徐志摩译本探讨译者意识形态对诗歌翻译的影响,以证明意识形态对诗歌翻译不可低估的操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我们可以从徐志摩的学养、个性、气质等方面探讨“云”意象在徐诗中反复出现的原因;通过对其几首代表性诗歌的“云”意象的分析,来感受徐诗的浪漫、抒情、飘逸、灵动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与他的性情也相协调。他像一只欢快的小鸟,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随心所欲的吟唱诗句,追求着生命的率真,追求着灵魂的自由,追求着热烈的情感。但是,他诗情画意、浪漫绚丽、精神积极乐观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悲观,隐藏着对人生的悲观哲学和消沉失落的心态。他的诗歌中流出诸多的悲观主义气息。他的四部诗集都不同程度地表现着悲观主义情调,他在诗歌中善于借助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这种悲观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是我国20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大都是咏叹爱情与梦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是与他的语言功力分不开的,他十分注重辞格的运用、诗行的建构以及音韵的协调、篇章的组织,力图达到韵律和谐、诗意葱葱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阐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影响的同时分析了徐志摩诗歌浪漫主义特色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10月15日至20日。由文化部、中国作协和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办。厦门市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在厦门举行。近200位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诗人、诗评家、朗诵家和画家参加了论诗、诵诗、品诗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李晓韵 《文教资料》2011,(18):13-15
译者是在其所处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操控下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但是,这种操控不仅包含被动操控.而且包含主动操控,它是翻译主体性受到压抑和获得张扬的对立统一。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主体能动性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研究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说明译者在受到翻译操控的同时也能彰显其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是中国最早翻译哈代诗歌的诗人,而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哈代的影响,但是,除去技巧运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两位诗人在诗歌背后的关注点却是迥异的。两位诗人的诗歌中,都有一种悲观,哈代意图透过小我的悲观,为大我乃至宗教、社会找出一条出路;徐志摩则透过小我的悲观,营造出一种小我的忧郁,并借这种忧郁安慰自己、安慰整个社会的不满足。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个人成长经历所致,另一方面,也和社会背景、民族宗教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第二届中国传记文学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主办,会长王维玲、副会长万伯翱、王丽、俞健萌、张洪溪共同主持,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王巨才、中国文联副主席李维康、《求是》杂志社老社长高明光、文化部副司长王磊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传记文学学者、作家和出版者以及有关人士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王维玲首先致辞。他回顾了学会1991年成立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并特别指出,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传记文学作品在我国一直拥有广泛的影响和大量的读者,这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科院顾问、研究员刘国光: 张謇为近代南通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三十年开路先锋”他在发展南通近代经济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条“以大工业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工农商协凋发展”的乡土经济发展路线。张謇在南通引进先进生产方式,创办新式工厂,作为启动南通地区早期现代化的主导力量。20年代时任江海关税务司,对当时南通发展状况较为了解的E. G. Lowder曾经指出,“通州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  相似文献   

14.
龚立新 《文教资料》2007,4(4):57-58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二十年代活跃在中国诗坛的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长期以来被视为资产阶级自由诗代表的诗人。他的诗灵动中透着完美,宁静中孕着博大,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意境优美,富于变化,并追求一种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本文将从徐诗中流露的音乐美和忧伤美两方面探讨中国文人中一种潜在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歌理论家。近三十年(1978-2008),学界从王昌龄的诗学著作《诗格》入手,对其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了解王昌龄及其盛唐诗歌的创作背景、明确王昌龄诗歌理论在整个唐代诗学体系建构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诗学内涵,其特有的诗思、诗情、诗性在20世纪中国新诗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创导和彰显了一种新型诗学魅力,其特点为,布尔乔亚情结的西学理念与江南文化底蕴的诗学构图,这使他的诗歌创作既引领了时代,又确立了自身诗界席位,更留下了何为纯诗珍品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活泼的身姿,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不是徐志摩.作不出这首诗!”茅盾先生的话正能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2023年10月21-22日,“第九届中美诗歌诗学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围绕“诗歌的多维文本批评”“跨艺术诗歌研究”“诗歌的跨文化译介与传播”“诗歌的民族、国家与共同体想象”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展示了诗歌理论探索和跨界批评的方法与范式新突破,促进了中外诗歌研究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9.
邵燕祥是真正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诗人,他的诗思的每一次跳动,都是和共和国同步的、共振的.他的诗行是有良知的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思想情绪的真实记录和文字化石.邵燕祥具有甘愿以平民自居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徐志摩对诗艺表现进行了不懈地追求,尤其是显示出日益浓烈的意象自觉意识。本文从意象原创、心象重合和意象构或等侧面论证了徐诗花样万千的意象形态和特质;指出其成因主要是得力于英国诗歌意象特征介入的自觉。华兹华斯的意象模拟、哈代悲观主义的意象反射、济慈意象美的延伸,皆成为徐志摩意象诗创作尝试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