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本文将敦煌写卷与楼兰纸文书结合研究,探讨了行草书法的形成、演变、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排比归纳、文献考证等方法,考释了“阿孩儿”、“阿家”、“阿磨”、“唉”“般次”、“报”、“悲哀”、“遍计”等敦煌写卷词语。或挟发其古义,或辩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中频繁地使用了错综修辞,最常见的是上下句之间的错综,比较特殊的有四句组成的错综和当句之内两个词语的错综。错综修辞往往和对偶修辞结合到一起形成“错综对”,实现了两种修辞手法的结合,提升了变文的文学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变文作者不为世知的深密匠心。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校注》“是迄今录最可靠,内容最丰实的变本辑本”,然而,有待发明的地方仍然不少。本择列数条以芹献于作,读。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校注》“是迄今录文最可靠、内容最丰实的变文全辑本”,然而,有待发明的地方仍然不少。本文择列数条以芹献于作者、读者。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以来,敦煌写卷的释读研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各个领域诸如天文、地理、医学、经济、社邑等皆有涉及。这些书籍释读精当,校录允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释文读本。但是客观而言,还是出现不少误释误录之处,以下就这些释录不当之处略陈数例,以俟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校注>尚有一些不足之处:误录,或录一毫不相干的字,或未忠于原卷,妄加将通假字改为本字,或颠倒、衍或夺一字或几字;误释,未能考虑到变文所出时的语言特点、社会习俗等而臆断.  相似文献   

8.
自1920年王国维发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起,中外学者在搜集整理作品、勾稽有关史料、追源溯流、探讨影响、考证故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但由于敦煌变文研究的特殊性,对上述研究涉及的一些问题,甚至是一些带根本性质的问题,除一些基本认识外,至今有许多不同看法,众说纷纭。值此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之际,本文规对八十年来变文研究中的称名、渊源两个问题,作一回顾,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献佛经变文中斗法场景所敷演的充满魔幻色彩的能力源于佛教"神通"。"变文"之"变"字即"神通现变"之意。变文作者对"神通"大肆敷演,使变文生动精彩,增强了变文的故事性,客观上提高了变文作者群体的整体文学创作水平,吸引了变文读者或听众对佛法的信奉,促使信众布施,增加了寺院的收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上座""生杖""氏""万一""萧率""与"等六条疑难词语。这些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辩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敦煌变文中有许多不为历代辞书所载的口语俗词,兹就敦煌变文中“切要”、“寻讨”、“造次”、“承领”、“消宁”,“对当”六个词及带有“禀告”类义项的一组词汇作考释或补释。  相似文献   

12.
敦煌文献词语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文献中的许多唐代口语,后世典籍很少记载,但仍保留在一些方言口语中,结合方言词语是解释敦煌文献中疑难词义的重要途径。河南方言与敦煌文献所使用的方言(隋唐时期的西北方言),有着更多的共同性,因此,把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变文叙事形式叙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变文韵散结合的叙事体制中,散文部分和韵文部分有不同的形式特征,并承担着各异的叙事功能。本文对此作了具体辨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英藏敦煌写本S.9936、S.11363、S.11363V、S.6030和俄藏敦煌写本Дx.06057进行了考辨,认为前三件内容连贯,述石镇宅法,但非《押衙邓存庆镇宅文》的一部分,亦非医学文献;Дx.06057的内容源自《太清金液神气经》和《神仙金汋经》两部道藏道经;S.6030为《策使鬼神通灵诀》,既非医学文献,亦非陵阳子之著作。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献词汇研究在方法上要特别注意:对敦煌文献中的讹字、俗字、通假字要作深入考证;应与佛典文献词汇研究相结合;应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学界研究已经较多的文献,还可进一步研究,同时更要善于发现新的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6.
敦煌发现的文学作品数量大、种类多,从先秦到唐代的都有。研究敦煌文学文献,有助于了解唐代文学之原貌,还可为俗赋、变文等寻根溯源。伏俊琏先生2004年出版的《敦煌文学文献丛稿》正是这一研究的结晶。《敦煌文学文献丛稿(增订本)》在原书基础之上补充修订而成,删除了3篇,增加了7篇,共收录论文29篇。除了俗赋校补,还涉及到变文起源、体裁和小说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敦煌文献,特别是敦煌变文和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唐五代西北方言口头词语。这些词语许多至今还在河西走廊汉语方言的口语中被使用。选取了"槁"、"便"、"羸塠"、"撩捋"、"毷臊"等几个敦煌文献中的口语词,将它们与现代河西走廊方言相互参证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8.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19.
电影与文学都是人类的一种表意方式,都具有时间形态的艺术特征,因此两者的相似性即为叙事性。当代叙事学研究以及电影改编自文学的普遍现象,均表明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所在。叙事文本的基本范畴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叙事话语,因此从两者的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叙事话语的技巧——修辞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则能清晰地看到电影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在结构主义思潮下产生的西方当代叙事理论和文学符号学,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于作者的客观对象来研究。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中篇小说《忒修斯》,通过内叙述者和零聚焦的叙述机制,在现实和神话世界之间建立了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的通道。小说对高度编码化的忒修斯神话进行了多处改写,将神话人物转化为新的文学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