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张作霖征剿日本支持的蒙古叛匪始末朱虹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素怀野心,总想直接吞并。1915年反袁护国战争爆发,国内政局动荡,日本趁此时机又策划了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其手段是收买和利诱蒙匪和前清复僻势力,并由其出面来实施“满蒙独立”计划。当时任奉天督军...  相似文献   

2.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首举讨袁大旗。它标志着“二次革命”正式爆发。“二次革命”首先爆发在湖口的原因1913年,孙中山等人为了“反对专制”,“保障共和”发动了“二次革命”。然而,这次革命,既没有发生在资产阶级力量雄厚的上海,也不是爆发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广东,而是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江西湖口县城首先举起了“二次革命”的大旗。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海军同美国海军进行的一场决战,其结果是日本海军遭到惨败。中途岛战役使太平洋战争发生转折,日本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一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本以最无耻的方式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赢得了这场战争中最初的几次战役,取得了令人瞠目的胜利。不久,它又击沉了英国远东舰队的主力、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在我国东北爆发的“柳条沟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公开走上发动侵略战争道路的标志。从此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大战在远东的策源地。这不仅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拟就这次事变爆发的原因略作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 ,日本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 ,采取反对袁世凯的政策 ,引起两者关系的紧张与恶化。但最终由于英国等国的干预 ,日本被迫妥协 ,放弃了对袁敌视的政策。从日本和袁世凯的关系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辛亥革命的。  相似文献   

6.
近代日本在全球化冲击下被迫开关,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近代日本的政治精英们启动了“脱亚入欧”的制度转型,全力引进西方文明。在指导思想上最终选择了“和魂洋才”,在学习路径上选择了德国模式,从而在执行丛林法则的国际政治角逐中成功地挤入了近现代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7.
寸草春晖     
小时候在母亲身边,最爱唱的歌是“母亲的慈爱,好比和煦的阳春”。长大了浪迹天涯,最爱读的是母亲写来的信,那工整的一排排小楷,传达了慈母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晚年回忆往事,最难忘的是我们敬爱的母亲。母亲姓刘名巽章,又名俊民,字孟章,新蔡县旧城厢西大街人,1902年夏出生于清末举人之家。外祖父刘积勋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因参加反袁“二次革命”被迫逃亡时,母亲只有11岁。她一面读书,一面协助外祖母制售儿童花帽,艰难度日。外祖父的革命思想和活动对母亲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五四运动爆发时,母亲正在开封…  相似文献   

8.
袁犀的长篇小说《贝壳》在1943年获“大东亚文学奖”时曾引发争议,被认为是“一种无意义的小说”,也引发了买办与名士之间的内讧传闻.其实,《贝壳》是一部以大学生恋爱与婚姻为题材,讨论什么是爱情以及女人的位置是什么的长篇小说,但由于作者对于上述问题的思索并不清楚,导致了文本主题含混、浅白,人物思想苍白、矛盾,人物性格模糊、颓废,故事情节淡化、无味,致使小说思想艺术平庸.之所以获奖,是作品中所透露的反英美的倾向,暗合了“大东亚文学奖”的宗旨.而这,恰恰是日本文学报国会所希望看到的.它说明了袁犀的投机与日本文学报国会的灵敏,与买办与名士无关.对此,我们也可从袁犀的笔名中得以补证.  相似文献   

9.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都被迫做出最后的选择。 山西畜定襄县良家少女刘茜,当年17岁。在爱国抗日的学生运动中,她是当地领导人物,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太原第三女区队负责人。 在国家危难关头,刘茜毅然离家出走,考取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时设延安,简称抗大),成为第三期学员。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正处在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诞生后的第二年,一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战争的结局是中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双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是瓜分危机更加严重,国家民族进一步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  相似文献   

11.
晚清,"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大致孕育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正式形成,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晚清政府秉承"以夷制夷"外交思想,采取了"联俄制日"外交,即利用俄国和日本在华利益冲突,使之彼此制约,以达到抵制日本侵略,保护自己的目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联俄制日"不仅没有达到"制日"的目的,反而为俄所用,同其签订了《中俄密约》,为俄国扩大在华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使用"支那"一词称谓中国,民间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差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日本民间使用"支那"一词称谓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日本人"崇尚、学习强者,蔑视、欺负弱者"文化特征的体现.民国时期,日本政府使用"支那"一词称谓中国,则是一种政治行为,有着更直接的政治目的,且表现出多变的态度和立场,是其实用主义侵华政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通商行船条约》,强占台湾省、攫取巨额战争赔款、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将朝鲜变成其殖民地,攫取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快速积聚了巨额资本。利用战争赔款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其政治经济力量也随之迅速膨胀,为进一步对外扩张、掠夺财富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可以说对华战争的利润对于日本现代化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34年美国颁布"购银法案",中国的金融经济出现严重恐慌.日本,趁中国陷入金融经济危机之时,妄图利用南京政府内部的亲日派系,搞乱中国经济,迫使南京国民政府投向日本的怀抱.因此日本在白银风潮中采取种种卑鄙的手段,推波助澜,趁火打劫,并以武力相威胁,妄图彻底破坏中国的金融货币体系,并进而迫使中国沦为日元集团的附庸.它的目的是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问有历史记载的交流就有两千多年。然而,在这千年的历史中,日本大部分时间是站在一个学生的立场上。不畏海上的艰险远波重洋来到中国。孜孜不倦地吸收着大陆文化的精髓。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日本这个昔日的学生一跃而起,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这个昔日的“老师”——中国的面前,此时的日本百感交集。与其说是一种忘我的高兴,不如说是对过去强烈否定的一种陶醉。一种对中国的蔑视由然而生。文中阐述的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日本对华蔑视心理的缩影,即“支那”一词在日语中贬义色彩的由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据笔者在日本的实地调查,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一组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留学生的日语基础、学历与毕业后去向的相互关系,用芝加哥学派异文化适应中的“边缘人(marginal man)”概念分析3个不同类型的个案,探究其中因异文化不适应而引发的现实问题,其中除了个人的心理素质、日语基础等个人原因外,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传统、心理模式的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个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引起日本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所以,虽然日本学校有优良的学习环境,但相当数量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回国或去第三国。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提出解决此问题的相关建议,论述研究此问题对中国解决外国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戊戌政变后,维新派流亡日本。张之洞代表清政府,希望日本驱逐康、梁,查封梁启超所创办的《清议报》。日本政府认为,张之洞是日本在华不可多得的合作者,不能对他的请求全然不顾。但维新派也是中国境内一支有影响力的联日力量,且他们的思想主张和政治遭遇在日本国内得到了诸多支持和同情。最终,日本既满足了张之洞的部分请求,也让维新派部分骨干继续在日活动。张之洞以查封《清议报》为目的的外交努力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称漆器为“Japan”.即西方人以瓷器称“中国”,以“漆器”称日本.漆器、瓷器同根同源,为何西方人把漆器“送给”了日本,初听之下深为气愤,仔细琢磨之后,发现了问题.中国人对瓷器的喜爱,与日本人对漆器的喜爱是相同的.中国人在生活中多么的喜爱瓷器,日本人在生活中就多么的喜爱漆器.漆器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广为使用,漆器的在日本的“生活化”为本文分析的重点.通过对日本漆器“生活化”的探究,指出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分析其对对中国漆器民族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陶晶孙,中国现代文学家,其在日本的影响胜于中国。针对日本战后文学及社会对战争罪责的“暧昧”态度,陶晶孙在一本《给日本的遗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社会中的“暧昧”情结,批判了日本国民的劣根性,让日本学界汗颜和警醒。伊藤虎丸评价陶晶孙,说他的批评是从文化根底上,对战后日本进行的“全方面的思考”,是值得日本学界尊敬和信服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缺乏针对民国时期旧书交易的专题研究。民国时期的旧书交易市场非常繁盛,其旧书的来源也非常广泛,如来源于私人藏书、学生、破落大家或"搜旧人"等等。但是民国时期的旧书交易受到日本人、政府、战争等多方面的影响,使旧书市场经营跌宕起伏。日本人对旧书的搜罗和洋纸的倾销使旧书市场一度活跃,政府的干预规范了旧书买卖的秩序和保护了文化,而战争使旧书市场极度萧条,对旧书及其文化也是极大的摧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