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常有人问我:“那些学生怎么就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学生,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哪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头疼的是:学生不喜欢上美术课.没有必趣。为什么没有必趣?“画不好”长期以来从家长、其他任课教师、学校到学生都认为:美术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画画”。学校考核美术教师也是看你培养了几个“画画”好的学生,或看你办一次画展,“画画”大赛获奖多少,形成了一个“定式”.美术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画画”.在小学低段学生兴趣很浓,到了高段兴趣减弱。中学就没有几个“喜欢”上美术课,我的同事问我“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哪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综合评价学生用鼓励的方法去欣赏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与我拍档的老师经常问我:"那些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好,学习兴趣是那么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那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平 《文教资料》2005,(35):133-134
我的同事经常问我:“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那些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哪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  相似文献   

5.
<正>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一堂美术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个老师曾经问我:"那些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哪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和学生们一起“玩”数学的策略。“玩”数学概括地说就是教师有趣味地教和学生有兴趣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动力,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玩”数学是我课堂教学的口号,也是我和学生建立起来的一种默契。那么,教学中什么时候“玩”?又“玩”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张丹 《现代教学》2003,(3):38-40
曾经有同事问我:“那些调皮的预备班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是不是有什么窍门?”其实我只是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件《色彩常识》就是在此基础上制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罗琼 《教育革新》2010,(5):70-70
小学一年级学生天真好奇,求知欲强.注意力又不稳定,易分散,并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我的浅见。  相似文献   

9.
叶宝林 《考试周刊》2009,(11):173-173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历史教学易陷入教条化、枯燥化的境地。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闫学荣 《成才之路》2010,(20):48-49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  相似文献   

11.
讲台上的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讲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令人尴尬的场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老师埋怨学生太不自觉,学生们叫苦不迭:“语文课太没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恐怕就是教学中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个人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一些老师经常问我:“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你一不骂学生,二不罚学生,而学生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诀窍?”  相似文献   

13.
李红英 《教师》2010,(3):92-92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历史学习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上,我喜欢对学生说:“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课文学习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倡导学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富有个性的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积累良好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老师的“要我学”转化为学生自主寻求的“我要学”。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那么,如何让“乐”融人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王继承 《教书育人》2007,(5):112-112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怎样把“渔”授给学生呢?捷径只有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  相似文献   

18.
郑育岭 《成才之路》2010,(16):48-48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方面,而它又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教育家程颐也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可见,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努力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呢?经过实践,我摸索到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岳宏琰 《现代教育》2013,(6):124-124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有种“举轻若重”的体验:教材驾驭熟练、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努力,可是学生的学习效能却很低。溯本追源,在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正能量呢?——给数学一个支点,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几点“增趣”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一、“给努力一点时间”:慢生趣美国数学家波利亚就曾说过:“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学生的成长是“三分教七分等”。只有在体验中得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才具有生长性;也唯有在体验中,学生才能慢慢“咀嚼”出学习的乐趣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