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下面想就有关词语以及过去尚未提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取的这个题目确实含义深刻但又费解,问题就在“记念”前面加上了“为了忘却”这个偏词。“记念”并不难解,难解的是为什么说“为了忘却”。又说“记念”,又说“为了忘却”,岂不矛盾吗?其实,这个相冲突的标题正是作者悲愤心情的深刻反映。对这个矛盾着的标题,作者并没有把困难留给读者,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作了说明。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将悲哀摆脱”。“借此”两字很重要,忽视不得。“借此”就是说要借写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3.
《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这篇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我查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多是高等学校、县以上的教研室及《中学语文习题解》编写组编写的),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 一、“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二、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忘却”就是不忘却; 三、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与哀悼,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  相似文献   

4.
对于鲁迅的文章,不少学生反映其“晦涩难懂”。我在教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文章时,为了使学生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我以讨论《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二三四五”激疑导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最后讨论明确如下:“一”即一个标题,一个主旨。围绕标题,学生置疑如下:1、“忘却”与“记念”互为反义,在此是否矛盾?2、如何联系全文正确划分标题的短语结构层次?然后,通过自读,寻找有关“忘却”、“记念”的句子,明确“为了忘却”,正是难以忘却,写此文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即是全文主旨。因此,可谓一个标题,即是全文…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学对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标题的理解,就是一个难点。既是“忘却”,又是“记念”,使人更难把握。正确理解“忘却”,对领会文章的主题确有很大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五省(区)中语教参是这样理解的:所谓“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即不能用悲痛来“记念”死者,而应该用别样的方式: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死者。上述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题目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一词,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将《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忘却”,理解为“具有反语的含意”,①认为“为了忘却”后面,是“省掉了‘悲哀’二字,实际上是‘为了忘却悲哀而写的纪念文章’”,②有的甚至认为“悲哀,这是损害精神和体魄的一种销蚀剂”,所以“要将悲哀摆脱”,③以上这些见解,都是与鲁迅思想感情的实际相矛盾,与该文的原意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7.
在左联五烈士被害两周年的时候,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读这篇文章,在解题上就遇到了困难:以记念而言“为了忘却”,似乎前后相悖,该怎样理解呢?于是有不少同志兴“反语”之说,以求贯通。然而,“反语”说还是难于贯通。所谓“反语”,是正话反说,“为了忘却”便应当释为“为了永远记住,不愿忘却,不能忘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此义已经包括在“记念”  相似文献   

8.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左联”五烈士所写的悼念回忆文章,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结合得极为完美的记叙性散文。文章感情深厚,沉郁悲愤,读来感人至深。一、标题寓情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寓意深远,发人深思。既然是“记念”,又怎说“忘却”呢?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里的“忘却”并不是真正的忘却,而只是“摆脱”、“搁置”,就要化悲通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斗争来纪念死者,“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最有价值的纪念。作者正是用曲折的语意表达了对死者的告慰,对生者的激励。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二、忆友注情课文中着重写了鲁迅与白莽的三次见面和鲁迅与柔石的交往,略及冯铿、胡也频、李伟  相似文献   

9.
提起《为了忘却的记念》,人们通常都会说这是一篇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但如果“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那我认为,所谓“纪念”云云,还只能算是显性意义,只有由此进而探讨其隐含意义,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解读才能“较为确凿”。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10.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酝酿,艺术构思,而写成的一篇内容形式完美统一的沉痛祭文,战斗檄文。讲授《记念》,注意了根据内容形式辩证统一原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原文关键语句、写作方法,分析思想内容;扣住思想内容,分析写作方法和关键语句的表现力量。具体方法是;以讲解讲清典故、难句,以讲述带过一般内容,为提出问题打好基础;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独立思维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对有的重点,用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本文只简谈启发学生分析课文的尝试。一、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分析思想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1、“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年青的作家”,“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表明鲁迅一直没有忘记,不能忘记柔石等人,为什么又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是对“忘却”的深刻阐释。在“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情况下,“将悲哀摆脱”,表明还要留下愤怒来激扬斗志,“轻松一下”就是要轻装上阵,以利战斗。  相似文献   

11.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二字,大家作过不少探讨。薛绥之同志在《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载爱辉县教师进修校编《读点鲁迅丛刊》第三辑)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为了忘却而纪念,犹言化悲痛为力量,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样解释,简明是简明了,但也把鲁迅深邃炽烈的感情和震撼心灵的语言,理解得过于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问:化悲痛为力量难道就需要忘却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前,也即在没有“忘却”之时,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后,难道就真的“忘却”了吗?把“忘却”仅仅解释为化悲痛为力量,未必恰当。再看鲁迅原文,开头第一段最后一句是:“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14.
引子:今年春,我的师姐琳考研成功,于是与我同寝室之诸姐妹,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我亦是如此。一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考研。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考研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压力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压力忘却了。(《为了忘却的记念》)二大学毕业后的出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考研的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着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统观全句语气,这句话的句末标点用问号或者感叹号,似乎都未尝不可,鲁迅却使用了句号。初读不免令读者感到费解,细细推敲,便会觉得这句号的内涵极深,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为了忘却的记念》:“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了。”代殷夫收信的女士是谁呢?她的名字怎么个怪法?殷夫和她真的“不对劲”吗?这虽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17.
印象三题     
这篇散文给我们的第一个强烈的印象是篇名的怪:记念的目的、作用之一本是防止忘却,而这篇散文的篇名说的却是为了“忘却”而要“记念”,这不是有点怪么 ?虽然作者在开篇第一段似乎就作了解释:为了摆脱悲哀而作此文,“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但这种思路、做法总让人觉得有些与众不同,总让人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让人回味、思索的东西。   读这篇散文的篇名、开头与结尾,总让我想到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感想独白:“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  相似文献   

18.
题目叫“为了忘却的记念”,引来了至今还有分歧的两个问题:一是“记念”是否与“纪念”相同或相通;二是“忘却”怎么理解。我认为准确理解标题中的这两个问题,特别是把握后者,是把握鲁迅为什么写作此文的一个全局性的根本问题。1981年新版《鲁迅全集》第四卷的此文标题上,依然取用了鲁迅原用的“记”字,未如某些选本上将这里的“记念”改成“纪念”。于是问题  相似文献   

19.
怎样诠释《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课题?从一些资料来看,或以“忘却”为反语了之;或以“忘却”后边省略了“悲哀”二字作罢。虽然都不能算错,但实在不能尽如人意,因为上述的解释往往脱离了课文,缺乏依据或说服力。我以为以紧扣课文的首自然段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来诠释课题为宜。先看看文章的开头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正>【专题阐释】《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堂课尝试根据单元要求、课后提示以及文本特点,选择“悖异型情感的曲折言说”作为微专题,聚焦言语形式,通过单篇精读带动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文本诵读、语言品味、比较鉴赏、合作探究中体悟作者情感,感受言语智慧。【课前预习】查阅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文本,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有哪些含意;结合具体语句,解说作者为什么既要“写一点东西”,可又“无话可说”,他有哪些“要说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