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庄和叔本华人生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叔本华那幽思玄妙的唯意志论和低靡沮丧的悲观主义相比,老庄哲学既惊世骇俗又深邃睿智。在老庄看来,理智不是意志的工具,欲望不是罪恶的渊源,痛苦与欢乐都为心性所为。只要能绝圣弃智、绝巧弃利、见素抱朴、淡泊名利、私欲贪鄙就会悄然而没,人们就会情志舒畅。不会像叔本华那样悲悲切切、愤世嫉俗、傲慢狂躁、狭隘自私、孤僻冷漠、偏执少爱,而是为人宽和温厚、胸怀坦荡,既能包容天地.囊括八荒,又能泽润万物.施惠万民。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他最先举起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在"探索人和世界的真正的内在本性"、"维护人的价值和使命"的口号下,对欧洲的理性主义传统提出公开的挑战。他把自我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或万物的本质,强调个人意志的独立,贬低理性,否定科学。其理论目标就是其悲观主义人生观,因此其悲观哲学几乎成为叔本华思想的首要特征。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直接导源于其本体论,展现在其哲学的推理过程中,是其哲学思想的最终结论和归宿。文章通过对其悲观哲学的内容分析,揭示了其理论的生成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叙本华是唯意志论的代表之一,他从唯意志论去考察人的幸福和痛苦,形成了片面的,脱离现实的悲观主义道德观。恐惧环境而投身其外,偏离现实而抱怨生活,悲哀随知识同步增加,其根源于示探究意志背后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可以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的审美活动和道德等三种途径摆脱痛苦。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本途径即彻底否定意志,达到“无欲”的境界。这一思想,既有合理性,也有危害性,本文试图从现实出发,辩证看待,从而把握其伦理思想的深刻内涵、影响及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6.
郭哲 《华章》2010,(36)
在以前的印象中,叔本华似乎是悲观主义的代名词.通过对他<人生的智慧>一书的阅读,发现他的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生的形而上学层面的描述是悲观主义的,但是在形而下的层面上他教人要积极生活、说真话、不自欺欺人,努力按自己方式勇敢生活去寻找幸福的.在这个层面上说,他的人生哲学又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7.
从形而上学的层面讲,叔本华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他认为意志作为人类的本质,是痛苦的来源,按照他的理论进行推导,这种本质上的痛苦是不能解除的.从普通生活的层面讲,叔本华的哲学是达观主义的.他避开本质上的痛苦,阐述了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满足欲望,在艺术中提升自己的意志,从而获得某种表面上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生成与他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及社会经历密切相关,是有其社会根基的;另方面,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其中的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悲观主义几乎成为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叔本华是直接从他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中推出他的悲观主义伦理学的,他的意志本体的确立是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生成的形而上的根基,即理论基础。他的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是其意志主义哲学内在的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叔本华及其哲学体系褒贬不一,尤其是其幸福思想。对叔本华幸福思想的流行解读通常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于其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倾向,二是立足于他对人生智慧的剖析,这导致对其幸福思想的评价走向了两个极端。文章通过对叔本华幸福思想进行客观的辩证分析,取其精华,为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悲观主义几乎成为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叔本华是直接从他的形而上学体系推出他的悲观主义伦理学的,他的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是其意志主义哲学内在的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他从表象出发,声称寻找到了世界的本质--意志,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思想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对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媒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性的实在,在一定的社会建制或社会条件下,传媒技术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建构出来的,是进入社会生活过程的一种存在现象。它一般经历了技术虚无一技术实在的过程,然后还要进入社会的使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渗入了人的目的、意志、需要、利益等,成为一种建构性的社会实在。然而,囿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的传媒技术,总是因为受到政治、经济及传媒主体的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而使传媒技术负载着多方面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天道观破除了先秦时期"天命论"的神秘色彩,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建设和谐共存的天人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荀子在承认天道不可变的同时,也认为天命不足畏;当人们深信天即自然,自然的运行有规律可循之后,人就有了主宰自然,裁制万物的勇气和信心。这种信心和魄力对于今天的人们解决社会发展与转型中科学主义泛滥和人本主义失落的双重危机,克服人与自然的失衡,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向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始终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理解自然.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人的劳动在彻底摆脱异化状态后,人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加强制度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叙事的价值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的价值追求是牵引、规约研究者的研究行为,并触发其研究能量的释放。本文从教育叙事的意涵出发,阐述其内蕴的生成教育智慧、追逐教育理解、激活想像力和消解话语霸权等价值,旨在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深层的合理性思考,为其健康生长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上将悲观主义简单地斥之为消极厌世使我们不怎么关心、更毋庸说认真地研究一下它的真实形象。本文抛弃了这种成见,梳理和评论了以悲观主义著称的哲学家叔本华关于生命之为痛苦的基本观点,并特别论证了这些观点对于其伦理学和美学的前提性作用,以及将其转化为积极的人生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高职教师不仅肩负着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任务,同时也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从育人出发,通过教书和技能训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教书中育人,将育人渗透于教书中.高职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向度就在于坚持德育为先,把"学会做人"作为教学育人的自觉担当;知行并进,使学生在获取技能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强调德高为范,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认为主体具有感性、自我意识、知性和理性四种认识能力,其作用机制分别是充足理由律的存在理由律、动机理由律、生成理由律和认识理由律四种形态。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理论首次阐明了人类知识必然性的具体图景,为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确定性奠立了基础,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工业遗产价值向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遗产折射着渐趋流变的工业文化,反映出文明嬗变的时代印记。工业发展有赖于科学技术进化,而价值认识促催工业遗产发轫。随着工业信息化和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加之产业布局不断调整规划,原有模式日渐弃置,众多工业遗产面临着存废抉择。保护工业遗产关键在于认定其普遍性的价值表征,无论从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层面,还是从工艺审美、经济实用抑或教育宣传角度,对人类社会来说,工业遗产本身都蕴孕着重要的价值功能。探析工业遗产价值向度,对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