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课堂实录。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小脸通红,双眼发光……特别是组织学生讨论两首诗的不同点时,刘老师让孩子们“比较学古诗”,每一个孩子的“心根”被深深触动了,都积极参与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全过程之中。这一直是我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我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郭鸰 《四川教育》2008,(6):30-30
[案例]按照古诗教学“解诗题——说诗意——悟诗情”的一般教学模式,在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我正想让学生用学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游园不值》(因为我安排一课时学完古诗二首,第二课时准备拓展几首相关的诗),此时,意外发生了,但也正是这次意外,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享受了“变”带来的惊喜。  相似文献   

3.
吴敏 《生活教育》2011,(11):84-85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金量较高。纵观现在的小学课堂,大都把一首诗拆解得支离破碎,让孩子们把古诗的意思生硬地记下来,整节课还纠结在理解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和诗的思想感情上,好像非要让孩子能够灵魂出窍和诗人交流不可,那理解的程度深到不像是小学课堂,像是大学生在做研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快三十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又一次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我的教学思路是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然后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课堂上,当大家都在忙着理解诗句中的词语时,平时就善于思考的张林同学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看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改为“千帆远影碧空尽”更好一些。课堂上,学生要给李白改诗,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我此前多次教授这首古诗了,谁也没有注意“孤帆”的,  相似文献   

5.
2004-11-24星期三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喜欢上古诗。可有一次我让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用汉字或拼音写古诗,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咏鹅》《静夜思》外,就很少写别的了。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古诗,让他们养成学古诗的习惯?来场比赛吧。今天下午,我班举办了第一次“背古诗”比赛。全班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背对一首得1分。为了争得比分,孩子们小脸急得通红,最后获胜的第二组只背出了10首诗。这时我说:“同学们,通过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我觉得自己会背的古诗太少了。以后一定要多读、多背。”“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6.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  相似文献   

7.
(一) 离上课还有五六分钟。 “咱们进行背古诗比赛吧。”我提议。 一听有比赛,孩子们一下子振奋了,精神了。 “怎么个比法呢?咱们分成两大组,来个古诗对抗赛。” 对抗赛把气氛弄得红红火火的。我说:“听你们背古诗,老师也痒痒的,让我也来露一手如何?” “行!” “《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得孩子们的掌声不断。 我投影出古诗,请孩子们朗读后猜猜这首诗中的“一绝”是哪样可吃的东西。聪明的孩子们一下就说:“荔枝,荔枝!” 我趁机板书了“荔枝”…  相似文献   

8.
提起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心里的想法都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不易从何而来,先看看我们的学生吧!一天,课堂上我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代,结果回答是异口同声的:现在是“e时代”,接下来很多学生便哼哼起“QQ爱”了。是啊,在网络语言流行的今天,让学生去主动喜爱我们的“古诗经典”确实不容易。再看我们的教材,每册书蜻蜓点水般安排五六首古诗,课外却布置了几十首诗歌的背诵,  相似文献   

9.
有些语文课听下来,常让我唏嘘不已。《狐狸和乌鸦》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课堂上,老师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揣摩狐狸三次骗乌鸦的心理活动。听着孩子们越来越惟妙惟肖地模仿狐狸极尽狡诈之本能的语言,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我们是以“读”为本了,以学生为本了,可在读的过程当中,我们让孩子学会了什么呢?孩子们口头上会说不要轻信别人的话,实际上,他们在入情入境的读中已经知道了如何为了自己的利益吹牛拍马或撒谎骗人。《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课堂上,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引导孩子体会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读了一首小诗:“小草灰扑扑的,雨把它们洗干净了。”孩子们稚嫩地模仿着:“树叶绿沉沉的,太阳把它们照亮了。”如此贴切,出乎我的意料!再来一首试试,孩子们又仿出了新的精彩:“树梢上,飘着白云一朵,如同一艘小船,上面坐着夏天。”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教古诗三首(江苏省编小语11册19课,即: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示儿》、清朝龚自珍的《杂诗》),采用“授之以法、辅之以导”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我之所以进行一番苦心回顾,为的是把自己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总结出来,为在课堂上交给学生,便于他们学习古诗时有所遵循。我归纳整理成“学古诗四法”,即:一学生字初读诗;二破疑难串句意;三找诗眼探思路;四观全诗悟诗情。新授开始,我在交给学生“一学生字初读诗,二  相似文献   

12.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才转过身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课本里选入了许多古诗,这些古诗看来很简单,但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诗意。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所以只有首先理解诗意,才能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和作者的感情。那么如何去把握呢?一、解诗题古人讲:“题”是额也、‘泪”是眼睛。任何诗文都有题目,古诗也是一样,诗题往往带有总纲的意思,所以,无论讲解哪首诗,首先得解题。如《送元二使安西》,“元二”是人名,“安西”是唐朝所设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使”是“赴”的意思。那么从题目可以看这是友人送元二到安西去写的一首送别诗了,既然知道是送别…  相似文献   

14.
农村的许多孩子虽不像有些城市孩子那样娇贵,但不知父母劳动艰辛的现象也还是很普遍的。为此,在一个夏日的周末,我试着给孩子们布置了一次家庭作业——让家长教孩子学古诗《悯农》。 星期一上课时,我刚开口问昨天的古诗学得怎样了,孩子们便齐声念了起来。看着一个个摇晃着小脑袋,我很高兴:看来他们都学会了。可当我要大家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时,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平时几个胆大的孩子举起了手,回答的内容文不对题。我一听就知道,孩子们是凭自己的理解来回答的。我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最初见于梁·萧统的《文选》卷二十九,作者均为无名氏,写作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桓、灵之际。《古诗十九首》虽各自成篇,但合起来,确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所写的无非是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时代的哀愁和苦闷。这正如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中所说:“断章取义,让‘比兴’的信念支配一切……”。  相似文献   

16.
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10》。教学策略:互动学习是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的关键环节。我设计了“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教学环节。课堂上  相似文献   

17.
“古诗二首”还是“古诗两道”?江苏李如约全国统编小语教材和义务教育小语教材第五、六册课本都有用“古诗二首”作题目的。而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从第七册开始,以后各册都采用“古诗两首”作题目。这是怎么回事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搞清“二”和“两”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8.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如果针对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不断投入能激起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浪花之“石”,课堂就会涟漪迭起,呈现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分数的意义中的单位“1”是个抽象难懂的概念。“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是它的概括性,它还具有相对性和可分性。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试着投出三颗“石子”,使学生觉得单位“1”可触可摸,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开课——背诵古诗一上课,我和学生一起背诵了一首他们学过的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  相似文献   

19.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