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12年3月,唐继尧率滇军入黔,推翻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贵州军政府,滇军入黔开创了民国成立以来,以武力夺取邻省政权的先例,对西南政局有重要影响;其后在1923年唐继虞再次入黔。两次入黔都对贵州政治、经济、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对贵州的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川渝至贵州之间,自古存在一条盐油古道。它以乌江航运为主,水陆并进,自川境涪陵(今属重庆)起运川盐,溯乌江经彭水、龚滩、沿河、新滩、潮砥,抵达思南、石阡,辐射铜仁、湘西等地,下载桐油等土特产品水运出黔。这条盐油古道涵盖川、渝、黔、湘,对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与滇藏之间的荼马古道媲美。  相似文献   

3.
贵州自古不产盐,历来依靠川盐和滇、粤、淮盐的供应,虽然从清代到抗战时期政府和商人在毕节、六盘水、黔南、黔西南等地尝试制盐,但最终归于失败。贵州的食盐主要从四川进口,通过仁、綦、涪、永四岸进入贵州,最多时曾占贵州食盐消耗的99%,四川食盐对贵州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两百多年前,茅台镇仅是一个小渔村。那时四川的盐船由泸州、合江溯流而上,盐商们经赤水河到达茅台村后,常在此歇息。茅台村慢慢成了一个商业转运点。当时,运销食盐的商人大都是陕西人和山西人。清道光年间,曾有"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名句流传。可见,茅台镇在当时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和商贾云集的处所。山西和陕  相似文献   

5.
赤水河既是古代川黔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也是一条遗产景观丰富的文化线路。明清时期,随着仁岸川盐入黔的发展,沿河两岸兴起了众多盐运商贸古镇。在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古镇出现了商贸特色鲜明、产业经济发达、遗产族群丰富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6.
赤水河流域是著名的白酒特色产业集聚区,产生于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与明清时期赤水河航道整治、仁岸川盐入黔等历史人文背景相关。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白酒产业发展思路有:坚持绿色发展,保护流域酿造环境;塑造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黔北遵义,秦属巴郡,汉归牂牁,唐名播州,从元代改称播州军民宣抚司隶四川行省,明代一度属贵州,后又隶四川。至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又划入贵州布政司。遵义历史上长期归四川辖制,是古代黔地通往中原的桥梁,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而开化较早。上溯两汉时期,著名学者舍人、盛览、尹珍等就成为黔北文化的开山,在传播中原文化上作出了显著成绩,下迄清代中后期,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一大批遵义名贤,在黔北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羌族入黔考     
羌族并非贵州的土著居民,而是从外地移民过来的。文章对贵州羌族的族源地、迁入时间和迁入缘由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和逻辑推理与分析,认为贵州羌族是于明末清初由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迁徙而来的。在明末清初政局动荡、战乱纷争的背景下,一部分川西北羌族士兵随大西军余部入黔,后因军事形势不利而逃亡于湘黔边境。他们入黔之初颠沛流离,后在铜仁的江口、石阡等地立稳脚跟,逐渐繁衍。羌族如今是贵州诸多民族中的重要一员,是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9.
辛亥起义后,唐继尧率滇军入黔,颠覆了贵州的革命政权,疯狂镇压革命派和革命群众,实行倒行逆施的反动统治,为贵州军阀统治拉开了序幕,使贵州纳入云南政府控制之中,对近代贵州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1.
蔡锷是辛亥云南起义后云南军都督府的主要领导人,滇军入黔是以蔡锷为首的云南军政府采取的一项重大军事行动.入黔是北伐过程中形势发展所致,应肯定蔡锷派滇军北伐的动机;蔡锷偏听了贵州宪政会耆老会的片面之词后,做出了错误的军事决定,则应予否定.在滇军入黔过程中,蔡锷曾多次电令唐继尧改道入蜀,但野心勃勃的唐继尧却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并最终以血腥武力夺取了贵州政权.故唐继尧对此事件须承担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2.
盐业是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特殊行业,历来属于官营专卖业。乌江水道不仅是川盐入黔的主要运道,而且也是川盐进入湘西、鄂西及渝东南有关州县食盐的重要运道。清代的食盐管理制度有票盐制、盐引制、计口授盐制、官运商销制;民国时期的食盐管理制度有自由运销、官办运销、食盐专卖、监销及零售公卖。乌江水道食盐的运输路线众多,其里程各不相同。乌江水道主要采取水陆驿运配合方式,并形成了以木船和背篼等为主要运输工具。  相似文献   

13.
黔东北地域是古代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文化流变中,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该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变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与乌江中下游地域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变迁、建置沿革、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统治措施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贵州的城镇发展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对了解西南地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有重要价值.从明清时期卫所制度的设置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分析明代卫所设立与贵州早期城镇建立的关系,卫所在城镇发展中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发展变迁及其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季中原西蜀战乱 ,南明永历王朝建都贵州 ,故中原西蜀之外籍禅师纷纷入黔避居 ,弘教贵州。他们在黔中创建寺庙 ,行化僧俗 ;开辟名山 ,弘宣佛法。同时本着弘法利生的大乘佛教精神 ,刻苦自励 ,悲天悯人 ,救死扶伤 ,济贫助困 ,修桥铺路 ,植树造林 ,开渠灌田 ,由此不仅在当时的贵州社会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促进了佛教在贵州的广泛传播 ,而且对化行边表 ,开发贵州 ,启迪人文 ,亦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初期,苏振华担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贵州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等重要职务。他未雨绸缪,在入黔之前就确定了贵州民族工作方针。进入贵州后,他妥善处理少数民族武装和少数民族土匪,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指导设立民族事务机构,创造性地开展了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17.
雍正时期"遵义入黔"的情况,诸古籍皆有记载,然多从经济、地理等方面加以说明,很少从民族政治方面加以考释.本文拟立足于雍正时期的历史背景,贵州的民族状况,时"遵义入黔"的原因做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贵阳黔灵山是驰名西南的佛教名山 ,它的开发得助于赤松和尚。赤松乃清初贵州临济禅宗高僧 ,自幼入黔 ,弱冠出家 ,悟西来意 ,得临济法 ,开发黔灵山 ,创建弘福寺 ,大建道场 ,阐扬禅宗 ,与地方宰官、文人名士交相往还 ,共参“教外别传”之旨 ,遂使黔灵山佛教传响海内 ,弘福寺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的著名十方丛林。又续佛慧命 ,上接天童 ,下开黔灵 ,使弘福寺临济法脉代代相传 ,历经十余代而至民国末年 ,这在贵州佛教史上可谓独具独色 ,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9.
公元4世纪,两晋南北朝成汉时期,贵州境内几十万僚人北上入蜀,深刻地影响了西南地区社会发展。作认为,昆明人东侵入黔,与土濮人剧烈冲突,晋汉蜀民外徙,南中地区长期战乱以及晋汉官吏的压榨掠夺等,均是僚人大规模迁徙入蜀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呈现出总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以黔中贵阳为中心包括息烽、修文、开阳等县的地下党、爱国进步人士革命斗争遗址;二是以黔北红花岗区为中心包括黎平、瓮安、遵义、桐梓、习水、仁怀等县市的点线结合的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群;三是以黔东北沿河为中心包括德江、印江、松桃、石阡等县的黔东革命根据地遗址群;四是以黔西北毕节为中心包括大方、黔西、赫章、威宁等县的红二、六军团长征革命遗址群;五是川黔边、黔桂边、滇黔边中共地下组织和游击武装革命斗争遗址;六是散布于全省各县的贵州解放和剿匪斗争遗址。其品位表现为高品位的少、中品位的较多、低品位的更多,但不管是高品位的、还是中品位的、抑或低品位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发展皆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