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有限与无限”、“直与曲”、“常量与变量”的剖析,揭示了高等数学中解决这些矛盾的辩证思想和方法。处理这些矛盾概念的数学方法是对立统一理论的完美注解,对学生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说“两句话”,用“两手抓”──略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全面性蒋文彬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们认识事物,就是去分析事物的矛盾。列宁说:“事物(现象等)是对立面的总和统一。”①“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②...  相似文献   

3.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一分为二”,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扫除林彪、“四人帮”制造的混乱,坚持辩证法观点是十分必要的。毛泽东同志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什么是“一分为二”?“一”就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对立面的统一性;“二”就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两种因素、两种趋势;“分”就是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以及分化、分解和转化。简言之,即统一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具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才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可见,“一分为二”首先是表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绝对性。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个统一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对立双方互相联结、互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作为与形而上学发展观直接对立的“基本的发展观点” ,是辩证发展观的实质和总特征的科学概括 ;在理论上 ,这个命题与列宁把辩证法归结为研究对立面的同一的学说完全一致 ;在认识论上 ,它是以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辩证法为现实基础的 ;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力,哲学界通常有两种表述。一是把矛盾概括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二是把内部矛盾概括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即“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提法。这两种概括都肯定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但前者对矛盾未加限制,后者只指出了内部矛盾的作用。本文拟就第二种概括谈几点初步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形成自己“新的世界观”中,发现了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的秘密,并在对古典经济学批判中,进一步深化发展了它。从宗教的批判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劳动异化的批判,是一系列的辩证的否定运动。黑格尔对否定性辩证法的论述,在总体上是自觉的、深刻的,并且是层层深入的:他首先指出,否定性辩证法的宇宙论基础,接着以宇宙的“无限”和“有限”为线索,着重对有限事物内涵的“同一与差别”作辩证否定的分析,最后指出,否定性辩证法也就是认识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正> 本人曾撰文对哲学“矛盾”概念的含义作了新的探讨和阐释,认为,“矛盾”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性质范畴—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两极对立(或自身背反)的性质;二是作为关系范畴—指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或两个相关事物之间所具有的不平衡、不一致、不协调或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关系.基于对“矛盾”概念含义的这一新的理解,对于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等问题亦应相应地作新的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变”和“不变”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小学数学内容中含着许多“变”和“不变”的因素,在教学中,抓住“变”和“不变”的辩证规律,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可以在知识得到  相似文献   

9.
论矛盾构成的“中间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矛盾体中间环节的依据矛盾法则是事物的普遍法则,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对于矛盾构成的认识,即对矛盾的诸方面构成矛盾体后的整体结构的认识,则是存有很大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实的矛盾体必须引入一个“亦此亦彼”的“中间环节”,这就是“一分为三”的矛盾体。其理由是: 1、概念图作为矛盾体,自然应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包含质的分析有别的两个方面。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定任一有别的两个方面都会是一个矛盾体。为了理解矛盾体的构成,我们将对立面的外延图展示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论矛盾构成的“中间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矛盾体中间环节的依据矛盾法则是事物的普遍法则,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对于矛盾构成的认识,即对矛盾的诸方面构成矛盾体后的整体结构的认识,则是存有很大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实的矛盾体必须引入一个“亦此亦彼”的“中间环节”,这就是“一分为三”的矛盾体。其理由是: 1、概念图作为矛盾体,自然应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包含质的分析有别的两个方面。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定任一有别的两个方面都会是一个矛盾体。为了理解矛盾体的构成,我们将对立面的外延图展示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要注意渗透辩证思维银川市郊区魏家桥学校田居安数学是人类在实践中研究有关数、形问题时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它是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种“事物结构”相应的结构系统。客观世界是互相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体,它本身按照辩证的规律发展着。作为反...  相似文献   

12.
“矛盾学说”与“冲突理论”相关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哲学和社会学),具有不同的认知形式,但两种理论都是对同一社会现象──社会矛盾或社会冲突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因,以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本文试图从几个可比因素出发,着重对两种理论学说的理论背景与文化背景、“矛盾”与“冲突”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两相对应的“冲突单位”和“矛盾的对立面”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有限与无限这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在高等代数中的体现,以及在高等代数教学中,如何应用有限与无限这一辩证法则,通过有限去认识无限,通过有限去解决无限。  相似文献   

14.
专家研究发现:儿童所认识的周围世界不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小学是儿童由原始地认识世界向科学地认识世界过渡的起步阶段.课程适度综合更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更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渐次发展。小学科学课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典型代表”,学科学习必然走向综合化。  相似文献   

15.
“变”和“不变”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中学数学中含有许多“变”和“不变”的因素,在教学中,利用“变”和“不变”的辩证规律,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可以在知识得到深化和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并逐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6.
辨证矛盾即对立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邓小平不仅仅看到了事物、现象的对立面,而且试图将这些对立面很好地统一与协调起来,寻找到事物、现象的有机统一和更好发展的途径。本文从邓小平基本理论出发,来探寻邓小平理论辩证矛盾观的典型表现,并且分析其特点,使之成为我们看待、分析问题的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形成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社会和自然界两种不同的考察视角揭示了辩证发展观的三大规律;列宁提出对立面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看法;毛泽东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提出并论述了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  相似文献   

18.
直觉和逻辑作为对思维多视角、多层次研究的成果,分别由众多的客观事实和科学论证所支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因此,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应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总和与统一。“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法,本文主要认为,思维是直觉和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谆谆教导我们: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学会照辩证法办事,首先就要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来观察和处理客观的一切事物,这就是要求对事物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毛主席十分重视分析矛盾的方法,指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毛主席为什么这么重视对事物所具矛盾的分析呢?就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都是不同性质的对立的东西的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我们分析事物,如果离开了对其对立双方的分析,也即对事物所具有的矛盾进行分析,那我们就不可能了解事物。毛主席说:“事物(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党务等等)总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而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侧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得到发展的。”②任何事物的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事物的这种发展的辩证过程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的认识就必须反映这种客观过  相似文献   

20.
相对主义有很长久的历史,它虽没有统一完整的理论形式,但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它很早以来就表现于某些哲学体系,并被广泛利用于历史学、伦理学、美学和自然科学之中.“相对”和“绝对”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一般说来,“相对”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比较关系的、有限的;“绝对”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需比较的、在各种情况下都适用的.相对主义强调现实的变动性、不稳定性、否定事物的确定性,只承认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性,而不承认可能的客观真理和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在对待事物或认识过程中存在矛盾时,相对主义只重视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而对矛盾双方的界限及其区别和对立则较少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