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在世界影响很大。而在中国,意识流的真正成熟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王蒙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为标志。中国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审美品格,但却贯穿了迥异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流电影”是世界影坛上一种新颖样式的电影。本从意识流电影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谈起,具体论述了一些世界电影大师的意识流电影的思想内容及其创作特点,从而使读进一步了解其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意识流技巧和手法进行了探讨,着力于归纳鲁迅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之父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主要艺术成就,反映鲁迅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许峰 《西江大学学报》2002,23(6):19-22,28
意识流是在一战后的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文学现象,王蒙在新时期的六篇创新之作就被认为是“东方意识流”。然而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在本质上仍属现实主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5.
意识流     
第一次接触到意识流这个概念是在一次历史课上。那节历史课讲的是文学作品的发展,当讲到20世纪世界文学的现代文学部分时,老师问我们:什么是意识流?我当时的第一想法是:意识流就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其实我的答案基本正  相似文献   

6.
从禅宗的视角探讨意识流的哲学内涵,从意识流小说对主体和客体、形式和内容相互关系问题立场,对真理和理性的态度,以及其对作者在文本中的地位的看法等方面揭示意识流小说的哲学价值、美学价值,指出意识流文本受到后现代主义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继升 《山东教育》2004,(32):52-53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用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自、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方法为主要特征,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英、法、美等国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技巧,对后来的诸多文学流派部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意识流”     
近年来我国文学界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术语:“意识流”——意识流小说、意识流电影,意识流手法……等等。因为它是“舶来品”,大家不免看着眼生。 “意识流”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发明权属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犹如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因此,他提议以“意识流”、“思想流”称之。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欧美一些作家将这一见解  相似文献   

9.
也谈意识流     
近几年来,我国小说中出现了一些用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作品,同时,文艺批评中在如何借鉴国外意识流的问题上,也颇有争议。笔者认为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能不涉及到它的特征、理论来源及其发展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本文就从这个角度谈谈自己的——些看法。一、作为表现方法的意识流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方法,主要体现在西方现代派的小说创作上。一般认为,西方意识流小说形成于二十世纪初,而流行于三、四十年代。这种小说反映生活的方法,重点集中在人物的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审美品格,但却贯穿了迥异的精神实质.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用接受美学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王蒙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接受过程,结合中西方意识流的异同点来阐述王蒙意识流小说的创新之处,从而来分析东方意识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析了意识流这一文学现象.内容包括;意识流文学的发展历程,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题材的变异、时空的变异、叙述的变异、语言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小说体向西方学习肇始于意识流小说,在借鉴、改造、吸收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尽管意识流小说的热潮不再,但在本土化过程中仍有许多经验可资借鉴。本在为意识流小说正名、辨谬的基础上,借助“同化”和“顺应”这组概念,分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是如何改造、吸收西方意识流小说,从而形成这种既背离传统,又异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新体的。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出现过二次高潮。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郁达夫、丁玲等人的部分小说创作,作为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初潮和绿起,奠定了东方意识流小说的基础。而鲁迅则成为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之父。到二、三十年代,以刘纳鸥、施蛰存、穆时英为首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则成为一次意识流小说东方化的群体尝试,从而构成了第一次意识流小说的高潮。而意识流小说的重振或曰第二次高潮则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王蒙、茹志鹃、李陀、戴厚英、张洁、张承志……等大批作家都参与和从事意识…  相似文献   

14.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不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15.
教学意识流     
“意识流”原是一个心理学和哲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把意识比喻为流动的“河流”或“流水”,法国的柏格森也说过:“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20世纪20年代,欧美一些作家把这种理论直接借用到文学创作上来,认为文学主要就是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尤其是潜意识的流动。近年,“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已经运用到电影、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行当。那么,课堂教学能不能借鉴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来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17.
意识流小说,二十世纪20到40年代流行于欧美.意识流小说大师们反叛传统,不断革新文学创作的手法,大大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本文研究了意识流小说诞生的心理学、哲学背景,意识流小说的各种技巧和相关理论,尝试介定“意识流”这一名词.并以乔伊斯和伍尔夫为例,进行比较研究,以见两者意识流手法的共性和异象.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小说是一种意识时间性的叙事形式,在20世纪上半叶进入了鼎盛时期。这种小说形式直接受到伯格森的时间哲学影响,曾为小说的情节维度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对意识流小说叙事和情节的时间研究,可以揭示这种叙事形式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为现代主义向后现代小说的转型,提供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小说有三种表现技法:内心独白、内心分析和感官印象,相应地便有三种意识流小说文体。施蛰存用内心分析的技法创作小说,刘呐鸥和穆时英用感官印象,因此,他们的小说应该属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意识流文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传统现实主义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麦田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论证了它是一本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并指出了塞林格在意识流技巧方面的创新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