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兴文 《今传媒》2006,(2X):49-52
作为一名编辑,我负责打理的《西安晚报》“曲江漫笔”版,近两年来连续刊发了一批谈贫富差距及批评“主流经济学家”的章。在前一段我还亲自动手操刀写了几篇。这些章只是报刊上一般的随笔和杂,若从专业角度来讲既不深刻、也很不到位,只不过说出了几句真话和真相而已。想不到这些章竟引起了如此强烈的读共鸣与社会反响。有的群众来信叫好,说这些章真正反映了他们的心声,有人写诗称赞,  相似文献   

2.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农村经济改革的勇士和能人,“专业户”、“种田能手”、“企业家”等新人层出不穷。农村各种信息的流通,造就了农村新闻人才的成长和壮大。这些农村新闻人才长期生活在农村基层第一线,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能够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受到群众的称誉和信赖。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农村一些新闻人才还得不到重视。这可以我的遭遇为例。我坚持十多年新闻写作,最了解农村基层实际,只  相似文献   

3.
最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董耀章的诗集《阳光集》里,竟然有“批邓”的坏诗改头换面塞在其中。一九七六年七月十八日,在所谓“批邓”时,董耀章在《山西日报》发表了一首《天安门放歌》,占了将近一个版面。在地方报转载梁效文章都嫌版面不够的时候,发一首整版长诗是大事。诗中对当时的所谓“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中的革命群众,极尽攻击。什么“阴沟里”、“暴徒”、“还乡团卷土重来,复辟狂摇旗上阵”、“党内走资派的嚎啕狂吠”,什么“批邓烈火,又一次炼硬了我  相似文献   

4.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日论坛》专栏,连续播发了一批反映群众呼声,揭露当前社会、市场上的丑恶现象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群众称这些文章“这才是真正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人民讲话的舆论”。敢于大胆针砭时弊,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正是我们的舆论工具所应具备的一种功能。然而,在事实上,有些报刊杂志及其他一些舆论工具的主持者却少有这种勇气。他们习惯了听指示办事,做惯了官样文章,总是以人民群众的教育者自居,往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置之不理。难怪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群众抱怨:“×报没有看头!”我们有些报纸只强调自己是党的喉舌,而忘记了  相似文献   

5.
一批老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者提出“理论重建”的倡仪,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今天当我重新温习他们理论主张的时候,我就暗地里为他们的学术勇气和开阔的理论视野感到几分自豪和骄傲。我还注意到,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些专家们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投放到民俗学的“炼丹炉”之中,锻炼成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工具。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姜彬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6.
黄宗忠先生一番“低谷”议论,在图书馆界引起如此反响。谈“低谷”问题,先得涉及黄先生几篇论述“低谷”的论文。我的看法是: 一、“低谷”文功不可没大约自1985年下半年起,在图书馆学基础研究领域,一批有资历、有影响的理论家们暂别了理论前沿。一时间,这批理论家们的文章,尤其那种对某一问题进行的系统而严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写了许多稿件,竟未被采用过一篇。个别人讥笑我“只冒烟,不见火”,“瞎子点灯白耗油。” 就在我迷惘之际,领导送给了我一本《新闻知识》杂志,里面几个栏目一下子吸引住我的目光。尤其是读过了“新闻业务讲座”、“通讯员天地”等栏目之后,顿时觉得自己象一只迷途的羔羊寻到了回家的路。对这些栏目中的每篇文章,我细细地品味、揣摩着;领悟其精髓,吮吸其精华。从此以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爬方格”,所采写的稿件相继被省、地、县的报纸及电台采用,目前已有40多篇。我感谢单位领导送给我这份珍贵的“礼品”。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在跑面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批采访基点。这,委实太重要了。一九六四年,我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在采访活动中,我发现分社的几位老同志写稿时出手快,而且总是能触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很是羡慕。我曾向一位老同志探求“秘诀”。他直率地告诉我:要当好记者,必须既跑面又蹲点,既要掌握全省、以至全国情况,还要在心中装着“三个十”:即熟悉十个典型单位,结交十位知心朋友,想着群众议论的十个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研究,以求找到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这真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9.
最近,北京几家报纸连续发表了司马南写的一批揭露伪气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社会意义如何且不论,单说记者表现出的求真证伪勇气就是很令人钦佩的。一些“大师”们的表演有的上过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众目睽睽之下赢得了人们真诚的掌声;有的表演曾让一些科学家感到半信半疑;有的“大师”被各种传媒吹得如星宿下凡,成了各种规格的名人座上客。  相似文献   

10.
我这个人好读书,闲暇之余也写点文章,偶尔也有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被报纸采用,结果我放弃了。说实在的,我真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自费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后,我向栏目编辑递交了一篇稿子。这可是我准备几天写成的,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消息。没多久,乡镇经济版竟采用了我写的文字。——虽说只是摘用我稿子中的一点点儿,只有200多字,但这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名字见报后,我兴奋极了,这毕竟是第一次见报,我真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豆腐块”文章实现了我新闻写作史…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周末,我编“书”(散文)袁丹君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几本剪贴本,狭小的单人宿舍里铺着满地的废旧报纸,这些都是我周末编“书”时用的。平时我见到报纸上有好文章,便精心收集起来。到了周末,我就把这些平时收集的报纸和从办公室抱回家,仔细查阅后,把好文章小心翼翼地从报上剪下来,一篇一篇反复欣赏,挑选出好文章,按照文章的不同体裁分别贴进不同的剪贴本里,编辑成“书。编“书”是5年前开始的。自从调到机关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大多只能一人独守空房,为了驱赶寂寞,只有让书陪伴我。看书多了,便要不断买书.随着书价一个劲地上…  相似文献   

12.
元旦——钟声,这个记忆中的情结,我是在1981年开始留下的。那时带了一批学生在苏、锡、常报社实习,元旦刚巧在苏州,与几个学生一起去了寒山寺、北寺塔。当天给我的印象是成群结队的日本人对苏州、对寒山寺、北寺塔情有独钟,据说每年元旦、新年都要到这儿来听元旦钟声,几成盛况。后来我每年注意报纸、包括电视新闻,确实不仅日本人,我们中国人也开始习惯元旦听钟声的活动。然而今年留心上海元旦几则“钟声新闻”,特别是电视里的钟声新闻,却听不到钟声,画面上群众对着外滩的海关大钟,口喊倒计时“五、四、三、二、一”,但就是不闻钟声响,遗憾!…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和社会民主监督力量的成长,一批批大小贪官纷纷落马。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老记”们注意与反思:就是在这些腐败官员纷纷落马的同时,有些“老记”当年为贪官写的那些“作秀力作”,难免成了同行的笑料。 客观原因一定会很多。但主观原因我们也不能不挖一挖:为什么会被官员“作秀”的假象所蒙骗?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只会盯着领导而看不见群众呢?等等。这样挖挖,可能就不觉着冤了! “老记”要警惕和防止被官员“作秀”耍了,笔者有个“三不”建议: 一是不要被“遮了眼”。一位被“官员”作秀耍过的记者颇  相似文献   

14.
8月份的《人民日报》在几个方面有新的进步。比如,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宣传报道,做得用心、扎实。一版头条持续发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专栏稿件,形成较大影响。8月21日推出《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任仲平文章,获得好评。理论版发表了一批学习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章。组织编辑这些文章,注意坚持理论性、学术性和新闻性、实践性的统一,其中《专家议专题》、《学者论学问》专栏中的一些文章,读后印象深刻。还比如,以两个“千方百计”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报道,做得积极…  相似文献   

15.
刘洋 《新闻窗》2012,(5):50-50
中央重点媒体通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产生了一大批“三贴近”的好报道好作品,新闻报道出现了新气象;推动方方面面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急事难事,在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一大批记者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作风得到锤炼,整个队伍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可喜变化。实践证明,“走转改”是推动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形式,是新闻宣传的重大创新,受到了全社会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6.
我发现有些报纸上刊登的广告与文章自相矛盾,这里仅举一例。近来,在一些城市的市场上,“有奖销售”、“有奖展销”、“有奖购买”之风盛行,对于这种并非利国利民的奖售办法,群众议论纷纷,反对者不少。4月21日,长沙晚报第一版刊登了该报记者和通讯员合写的《“有奖销售”之风必须制止》的文章,我很赞成。然而,就在这期报纸的第二版上,却刊登了《长沙市纺  相似文献   

17.
都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的文章难上。然而,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小人物撰写的一篇名曰《轿车攀比不可取》的言论,却登上了大雅之堂。通观“人民论坛”栏目这些年来刊登的成百上千篇言论,看得出,这些文稿来自“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正是因为“人民论坛”广辟稿源,择优精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它为栏目文章的思想性、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文章也就有了牢靠的“可读性”。因此,这个名副其实的栏目受到了读者和作者的普遍赞誉:“‘人民论坛’众人论谈,‘人民论坛’大家爱看”。有比较,才有鉴…  相似文献   

18.
我谈写文章     
《新闻战线》编辑同志要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写文章。我自己的文章写不好,这个题目我怎能谈得好呢?我推辞了几次都不行,只好硬着头皮谈几句。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现在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新闻记者、大学教授,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写得“文”一点,多加上一些辞藻,多加上一些政治名词,多绕一些弯子。这些人在小学  相似文献   

19.
有关“鲁迅对梅兰芳发难”的话题,人们已经讨论得不少了,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焦点放在对“鲁迅骂得对不对”作出价值评判上,而对鲁迅批梅文章背后蕴藏的深层文化动机和相应的历史语境缺乏考察.笔者在细读鲁迅批梅的所有文章后,结合自己相对熟悉的梅兰芳的对外戏剧活动,发现鲁迅的这些批梅文章竟是和梅兰芳艺术生涯中几次重大的外事活动相随发生的.  相似文献   

20.
去年以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记者积极参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基层采写、制作了一大批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少了些刻意包装、多了些原汁原味。少了些“珠光宝气”、多了些“草根土气”.歌颂了蕴含在社会底层的真善美。传播了时代的正能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