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怀书 《文化交流》2003,(3):16-17
著名数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步青先生,2003年3月17日以101岁高龄在上海逝世。消息传来,他的故乡温州的众多乡亲们,陷入了无限的追思之中。苏步青热爱自己的家乡,与家乡群众感情极深;家乡人民也非常敬重他,都以“苏步老”相称,从未有人直呼其名。 心情最沉重的首先是苏步老出生地平阳县腾蛟镇的乡亲  相似文献   

2.
董涛 《文化学刊》2014,(6):72-84
王子今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三十余年以来,在秦汉史领域获得丰硕的成果,把秦汉史研究整体推向更高的水平。而这一切的获得来源于他求实创新的学术态度、勤苦治学的精神,以及惜时如金的工作作风,他也将感召更多的青年学子努力学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3.
日本专家横川次郎先生同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并肩战斗将近半个世纪,不幸于1989年4月在北京病逝,转眼已经6年了。横川1901年出生于日本  相似文献   

4.
正当爱情巨片《芬尼的微笑》在奥中两国隆重上映之际,传来了该剧创作原型瓦格纳女士(中文名华知萍)不幸逝世的消息。 瓦格纳18岁在维也纳溜冰场上与当时在维也纳留学的中国警官杜承荣一见钟情,并于1935年踏上远航东方的客船,告别亲人与家乡,开始了她在中国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她与维也纳一别就是50多年,从少女变成为满头白发、饱经风霜的慈母。然而时代变迁、岁月流逝,她对丈夫的爱始终如一。2003年2月27日,她人生中最后的愿望终于得以实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23日。北京什刹海后海小金丝胡同深处那幢幽静的院落,永远失去了它的主人——一位中国翻译界无人能比肩的大家.一位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学者——杨宪益。  相似文献   

6.
怀念芦花     
方叶 《生态文化》2001,(1):40-41
童年时的芦花,一直开放在清浅的小溪边,不是驳岸,就是沙滩。  相似文献   

7.
怀念狗     
残梦 《生态文化》2006,(5):23-23
狗通人性。这句话,恐怕没有人反对。我家的小狗极其通人性,这给我那在孤寂清贫生活里的父母及小妹点滴慰籍。我们兄妹四个有三个在外工作,惟有小妹在农村老家陪伴着年迈的父母。有一个极通人性的狗,整天不离他们前后,给他们的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我家的小狗是从狗市上买来的。  相似文献   

8.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学界望百泰斗季羡林先生走了。连日来,各媒体纷纷以“一个时代的结束”追忆季先生,不仅因为这是一位精于语言、博学多思的学者,一位连接中西文化的架桥人,更因为这是一位穿越世纪、终生守护良知、具足“三真”(真情、真实、真切)、语朴情醇的老人。  相似文献   

9.
问:宁先生,您好!我们受《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委托,对您进行学术访谈,非常感谢您能慨允。您是学术界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学者,但您多次强调说:"我没有什么高明的东西,我就是个教员,我的研究是相当散的。"这当然是您的谦虚,但我们认为这是您对您自己的基本评价。那么,我们的访谈,就以您的教学和科研情况为中心展开,您看是否可以?  相似文献   

10.
米子 《文化交流》2017,(4):51-53
正695,巨鹿路上一里弄号。2017年初春去上海,又不知不觉走向695。是个阳光淡淡的日子。走进弄口,吹来一阵冷风。是风寒?是心境?天色有些阴沉下来,下垂的双手抚摩裤缝,不知迈步拾阶,还是并拢伫立。抬头瞥见朱红木门,拜识画界前辈贺友直先生的诸多往事,尤其是他浓浓的乡情,像打开了记忆岁月的录像机,一一回放。初次拜访是2009年的一个夏日,那时因为在组织策划《慈孝句章》连环画创作,欲聘请贺先生为顾问,便从宁波去上海。拜访的三人都与贺先生不熟。作为具体联系人的我,怕生头陌脚的窘  相似文献   

11.
郭晓勇 《对外大传播》2013,(1):17-18,30
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2012年11月10日早上7时许,中国世界语界翻译泰斗李士俊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不仅是中国世界语界的巨大损失,也是全球世界语界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沈文杰  韦玲 《文化学刊》2022,(6):157-161
历史类博物馆肩负着探源中华文明以及传播优秀历史文化的重任,在陈列展览展示方面,要做到守正创新。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深化学术研究,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将文明探源研究的学术成果转化为陈列展览展示和宣传教育的资源;二是积极探索新颖有效的陈列展览展示和传播方式,从而为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为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优秀的历史文明成果,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两位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先生离开我们半年多了。两位先生学贯中西,德高望重,世所敬仰。早在本刊1993年创刊之时,两位先生便欣然应聘为本刊顾问,并挥笔为本刊题辞。十几年来,季老和任老以极大的热情一直关心本刊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并多次参加本刊的一些学术活动。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特意再次刊发两位先生当年为本刊的题辞,并发表两篇特约专稿,以表达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4.
寒冬元月18日,我怀着最敬重的心境,随着千余来自天南地北泪送百岁教授的长队,在肃穆的八宝山公墓送别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师祖。我念中山大学时的业师谭达先教授是钟老早年的学生,钟老便是我的老师的老师。启功先生敬献钟老的挽联云“早辑风谣晚逢更化盛世优贤诗叟寿;独有绝诣广育英才髦年讲学祖师尊。”  相似文献   

15.
关嘉禄 《文化学刊》2011,(1):183-185
秋月扬辉,丹桂飘香。2010年9月19日上午,由国家京剧院、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中国戏曲音乐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京胡大师费文治诞辰97周年研讨会"暨《费文治京胡伴奏琴谱集》首发仪式在国家京剧院畅和园实验剧场隆重举行。作为一个京剧爱好者,又是费玉明的结拜兄弟,  相似文献   

16.
刘琼 《文化学刊》2008,(5):24-26
2007年11月,王元化先生按类汇辑旧作,由《谈〈论语〉小集》而起,将散发于各类出版物中的悼念文、读书笔记或者原是给人作序跋的文章合成一书,交由我所在的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相似文献   

17.
年少才俊,负笈京华苦追寻 曾广开:傅先生,您好!我受<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委托,就有关学术问题向您请教.据我所知,您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继而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您在青少年时期,是否就有献身学术研究的志向呢? 傅璇琮:说起来话长,从我1951年离开家乡宁波来北京求学,转眼已经57年了.我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宁波因为是"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与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是旧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记得1982年岁末,我到李桦先生住的银闸胡同寓所取稿件。那天下着大雪,李老住的是一处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室内没有暖气设备,得靠煤炉取暖。年逾古稀的李老仍康健如壮年人,煤炉里的火始终封着,在大雪天没有打开。李老见我踏雪造访,对我格外热情。我最崇敬的老艺术家对我这个普通编辑的盛情接待,立刻化成一股暖流传遍我全身,我忘记了自己是在一间没有暖气也未  相似文献   

19.
我曾几次访问过一位白衣布履的智者,他就是来自台湾的著名学者、禅人、文艺评论家林谷芳先生。他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绘画、文史哲各大门类,在台湾被称为几十年来唯一持中国牌的文化标杆。少年时泛舟湖面,一曲空灵笛乐触发了林谷芳的生命情思。如此这般不可思议之因缘使得音乐最终成为林谷芳生命观照中的焦点。三十多年后,他出版了著作《谛观有情—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