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访遭拒是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许多记者在采访中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来说,新闻采访遭受拒绝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记者自身和被采访者两个方面,因此当出现新闻采访遭拒的情况时,新闻记者要从自身和被采访者两个方面来查找原因,并通过合理的采访方式来有效地化解采访僵局,促使采访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作为记者,在采访中难免会遇到被采访对象拒绝的尴尬。打破僵局,开启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记者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3.
关系万千重,新闻采访也是一门人际交往的学问。本文结合一些采访实例,分析人际关系学理论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学会重视第一印象,建立共同的话语平台,用热诚感染对方,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在新闻采访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运用各种人际关系技巧,比如揣摩对方心理、产生共情等,打破采访僵局,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它特殊的采访方式--记者为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有意地隐藏起来,而遭人议论,是非难判.但一旦产生,它就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其采访的过程是隐秘的,但其最终的作品往往要展示给公众.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广泛存在,并且有蔓延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它特殊的采访方式———记者为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有意地隐藏起来,而遭人议论,是非难判。但一旦产生,它就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其采访的过程是隐秘的,但其最终的作品往往要展示给公众。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广泛存在,并且有蔓延发展之势。因为隐性采访手段的秘而不宣,常使它能得到显性采访无法得到的采访对象毫无防范和乔装的呈原生状态的真实资料,因而最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特征。又因为是在被采访人毫不设防下真实再现,所以其内容往往具有轰…  相似文献   

6.
《声屏世界》2012,(10):124-125
2012年,对于全国卫视来讲,是极度动荡不安的年头,一家独大的僵局开始松动,排名前十的卫视重新洗牌,强势卫视群雄竞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天津卫视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先是品牌栏目的崛起,再是大剧收视的胜利,接着是一次次收视的捷报。很多人都在关注和总结"天津卫视模式",我们带着解读和探索的心态采访了天津卫视频道总监、天视卫星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孔令泉。  相似文献   

7.
陈涛 《记者摇篮》2006,(9):21-22
从事新闻工作几年来,有两次采访一直让我记忆犹新。这两次采访,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是一种心灵的启迪,感受到记者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在评价第13届亚运会时都认为它是一届具有特殊意义的亚运会:因为它是本世纪最后一届,因为它的规模空前,因为东道主是在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主办的等等。在此之前,我曾采访过两届全运会、广岛亚运会和亚特兰大奥运会,但由于各种因素,曼谷亚运会是最紧张、最疲劳、最艰苦的一次采访。短短几天,犹如经历了一场战争的拼杀,也是另一个竞技场。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6)
<正>有过一些被记者采访经历后,我怕记者的采访,因为遇到不规范的采访较多。一种情况是先入为主,且功利目的明显,上来就要求对某个事情的是非或重大意义表态,仿佛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认同记者的观点。一旦说出与其不同的观点,马上采访中断或拐弯抹角套出一句与其观点相同的话。有一次央视新闻联播电话采访我,要我分析某件刚发生的事情。我正在公园走路,翻来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1日至14日,是我连续第三次采访全国“两会”。这一次与前两次都不同:前两次我是单纯采访政协会,而这一次,则是兼顾。重庆晨报4名采访全国“两会”的记者中,3名是文字记者。按照分工安排,我的同事赵君辉和谢夷,分别采访人代会和政协会。我呢,两边跑。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新闻界,有七分靠采、三分靠写之说,道出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福建《平潭时报》于2011年9月23日创刊,是平潭第一份本土报纸。因较少接触媒体,创办初期,不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党政机关公务人员,对于接受采访常有抵触心理,不愿开口,给记者的采访带来很大挑战。如何让采访对象轻松接受采访,笔者做了一些探索。以感情牌打开采访僵局很多采访对象不接受采访,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何消除他们的顾虑,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07,(11):75-76
张晓郁: 实习中最有收获的两次经历 为了这次期待已久的采访,我们很早就做了准备.不仅按照老师的要求撰写采访提纲,进行讨论和交流,还自发讨论过一次.但真的到实际采访中,我们还是犯了致命的错误:脱离了采访的中心,而仅仅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问,没有办法形成《今传媒》可以采用的稿件.  相似文献   

13.
“你采访时用录音机吗?”《纽约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我不用,太麻烦了。整理录音太费时间,我每天采访的工作量很大,实在没有工夫去整理它,整理一次录音比采访所花的时间还要多,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要点,这样很方便,发稿也快。”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技术时,他说采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做好研究,心中有底,知道还缺什么  相似文献   

14.
在近30年的广播记者生涯中,我参与过许许多多重大的采访活动,但最难以忘怀的是1978年和1985年的两次登山采访,它使我找到了记者的感觉,给了我创造的机遇,对我的生活、理想、情操、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登山采访给予我的远远超出了它的本身。本文记述的,是我对登山采访的回忆和感受。1978年,向珠穆朗玛峰冲击机遇的降临1978年3月的一天,一位同志告诉我,中央台正  相似文献   

15.
深入采访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在两次采访中就有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欢乐。两次采访对象都是女教师,一位不善言谈,另一位则很健谈。故城县夏庄中学女教师、共产党员刘玉清当时三十八岁,她在十五岁从教时只有初中文  相似文献   

16.
正采访不是简单的提问。一篇新闻报道通常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共同劳动的产品,要想顺利地完成一次报道,就需要记者和采访对象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记者获取采访对象配合、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里所说的"沟通"不仅仅是"提问",它强调了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关系、一个互动的过程。虽说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地位、工作、财富、知识的不同而形成不对等,但是真诚和尊重是最起码的做人准则。职业原因,记者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名人、名流,也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这给一些"新手"造  相似文献   

17.
胡立德 《新闻世界》2004,(10):65-66
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已经尘埃落定,但围绕大会所发生的新闻报道却仍然值得我们关注。作为一次会议.它能发生多少新闻?而一旦发生了新闻,在新闻现场又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同样,采访一次会议能产生多少报道角度?如何围绕报道思路去捕捉和构建信息?相信从大会的相关报道中,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普尔”,是英文音译词,原意是“合伙”的意思。“普尔”采访法,就是记者合伙进行采访。但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采访方法不同。集体采访,是记者们合伙组成的写作班子,统一采访,统一写作,形成一篇文章。而“普尔”采访法,是记者们就某一事件或人物合伙分工协作所进行的采访。在采访过程  相似文献   

19.
“能跑”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的修养提出须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对于“能跑”我一直没有充分认识,直到经历过第一次采访,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 为了配合采访课教学,学院组织我们新闻系46人到南京市的各大市场进行采访,我们那个方向有两个市场。 一进市场,大家就活跃了起来,尤其是我,第一次采访嘛,当然有些激动。我在市场里遛达,不时地和同学打个照面,看着他们采访时的那个认真劲儿,我也拿出了采访本。我问了几个卖菜的一些诸如“多少钱一斤  相似文献   

20.
有幸参加这次“记者换位看湘鄂”大型联合采访活动,感触良多,获益匪浅。它是落实“三贴近”要求,改进党报新闻宣传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次生动实践,是记者生涯中难得的一次大机动战役性报道实战机会。在高强度、大运动量作战中,两家省报相互合作也相互竞争,是对参与者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