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明 《华夏文化》2000,(4):23-25
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欧洲大陆和美国有了众多的信仰者。而且传播到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直至19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学说才开始在中国较为广泛地传播开来。那么,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和西方社会主义运动有那些了解呢?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发行的市场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1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印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企业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调整分配的不合理状况,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从而打破中影独家垄断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从流动农民工犯罪看城市公共管理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从一般的社会问题演变为公共问题,引发了多方面的公众诉求,越来越成为城市政府公共政策议程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社会关注的重点是环境;90年代以来,社会关注的外来流动人口引发的公共问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文化发展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研究中国文化与研究中国历史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学经历了两个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文学到近代史学,从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在我国广泛传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70年代以后又有了新的科学的发展。历史学的这个发展变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发展变化。回顾近半个世纪的亲身经历,面对21世纪的即将到来,我认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点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第一.着力开掘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其中关于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是我们面向新世纪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采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代表先进化前进的方向”是我党成立80多年来乃至共产主义一百年来关于化的理论、路线、方针的高度概括、总结、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时代性、先进性、现实性、普遍性和科学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乃至一切健康化的行动指南。作为社会主义艺,其特征无疑应具有先进化的特征,代表着先进化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雯 《滇中文化》2002,(2):25-27
在改革开放大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以丧失观众为主要表现的戏曲危机已经存在。怎样去改善戏曲的命运,早巳吱为主要探索的问题。总的来看从戏曲的整个创作过程的改革方向思考较多。而今,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的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话,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这意味着戏曲这个古老的艺术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因此,从社会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和网络营销的角度来观照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柏林亚太周的“中国节”上引起轰动。展览的名称是《生活在此时》,近3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上百件绘画、模型和音像作品,布置在汉堡火车站博物馆的10个展厅内。开幕式当天细雨霏霏,冒雨赶来的柏林观众挤满了博物馆上百平方米的大厅。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生活在此时》的策展人之一范迪安,在欣喜之余向记者畅谈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缘起和走向。范迪安说,文化生态环境对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直接受外国影响,从具象到抽象,从平面到立体,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丰富。到了90年代,我们的文化自主性开始增强。但如何把一个健康、真实的中国现代艺术介绍到海外还有一定的难度。西方社会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不仅不足,甚至偏颇,有些国外策划的展览,有意识形态的趋向,偏爱激进、极端的作品,没能与我们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本次展览,是中德双方策展人首次合作,共同商讨选题,共同挑选作品,在以“现代艺术之都”闻名于世的柏林展出,而汉堡火车站博物馆又是现代艺术大师云集的地方,这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与世界良性对话的开始。范先生继续谈到,不仅国外,包括中国国内对现代艺术的认识都存在一些模糊概念。人们都认为“现代艺术”是个敏...  相似文献   

9.
我曾经多次说过:当代世界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从来就没有,将来也不可能与马克思主义斩断联系。在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依然在迅猛发展,成为近年来西方学术中最具活力的推动力量之一,同时也成为全球社会改革的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力量,在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诗歌先锋精神,在新世纪庸常化信息时代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持续20多年的文化与生活的双重颠覆,人文精神在创构之初给中国文学挖成的精神掩体被迅速炸平。当下诗歌写作内在的贫乏与惊慌从本质上暴露了当代诗歌根本意义上的某种虚弱。对人文精神的敬畏、对先锋精神的回归、对人文主义价值的持守,是当代诗歌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贾琳的诗歌写作无疑呈现出当下诗歌新人文精神的崭新生态,展示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1.
季蒙 《东方文化》2001,(6):120-125
钱钟书先生死了,引发人们很多感想。20世纪80年代学十年,钱氏的声望如日中天,那时候他被视为中国学问最宽博的人。只是到了90年代,钱先生才不再独领风骚了。这是因为像陈寅恪、胡适、周作人等一帮民国时的学人又重新被请出来,相形之下,钱热冷却了不少。我想这里面的原因还是简单的,主要因为知识阶层对思想的关切盖过了对单纯艺的关切,90年代的很多青年学人就是转哲的,他们也都是从80年代过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伊始,学术规范问题被提到中心议程上来。这固然与80年代以降“学风失范”的现实有关,也与人研究的重心转移密切关联。有人说,80年代是“思想史”的年代,90年代是“学术史”的年代。此话道出了一种新取向:人研究已由原来的侧重“思想”转向侧重于“学术”。向“学术”一极倾斜的结果。带来了对一系列历史现实问题的质疑、反思和重新估量。其中,学术规范化的倡导是学术转向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坚持什么样的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八十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愿望。”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我们党历来重视和关心化建设,始终把握着中国化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化领域里的各项事业十分关注,从方针政策、宏观战略、方法步骤到工作实践,都给予全面的指  相似文献   

14.
当代生命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物学、医学领域,但这门学科产生之初,就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成为关系到整个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生命问题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其引起的价值冲突与规范冲突等等,使这个兴起不到半世纪的学科备受关注。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的人科学,对于生命伦理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在回应生命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儒学自身价值系统得到了展示,使儒学重新走向了现实生活,同时儒学也提高了在当代社会的应变能力,自觉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15.
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都很重要。好的艺作品是健康的精神食粮,能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素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努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重视艺和艺工作。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此情境下召开了延安艺座谈会,发表了指导中国新艺发展方向的不朽之作《在延安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系统地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学史的叙述中,“十七年学”的命运可谓几经沉浮。在政治激进化的时代,它连同“革学”一起几乎成为了学史叙述的唯一聚光点和兴奋之所在。可是随着1980年代对当代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在回到“学自身”口号的询唤下,企图摆脱当年政治运动强加给学的种种清规戒律之后的学叙述,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越来越不屑一顾。这种建基于西方启蒙话语的学史叙述以服膺政治、否定个性为由,认定这一时期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什么学价值。于是,“十七年学”一度被逐出了学史的讲堂,它似乎已湮没而衰蜕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漂浮的诡异的盲点。但盲点并不等于空白和虚无,它如同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总是缠绕着曾经受其激荡、为之亢奋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贺仲明 《东方文化》2002,(5):61-64,85
解构和学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大基本文化思潮、解构,源头其实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观念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对长期蒙昧和封闭状态下的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冲击,解构了往昔的政治乌托邦神话一但是,真正的解构高潮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状态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或理念,最初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很快在全世界流行。到90年代中期,已开始渗透并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学者的频繁话题。这一现象本身,就是对“全球化”词汇意义的绝妙解释。2001年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社会环境给我们的启迪以及中国经历13年“入世”谈判最终进入WTO的事实表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它无情地、直接地、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经济以及所有国家的发展进程。当代西方学者认为全球资本主义理论观点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经济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珠宝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迅速发展,以周大福为代表的香港品牌自90年代中期竞相进入中国内地。之后,欧洲珠宝巨头也开始入中国淘金。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珠宝业企业急剧分化,形成内地、香港、欧洲三大品牌阵营。从市场竞争态势看,三方互有长短。欧洲巨头跑马圈地,香港阵营加快深耕,内地品牌坚守阻击,中国珠宝市场新一轮的博弈已经开局。[编按]  相似文献   

20.
都说90年代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时代。以现代化的影视节目为传播媒介,将中国数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建设成就,及时而翔实地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对外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经过近些年来不懈的努力,这种对外文化交流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部艺术上乘的影片会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中国电影在世界各国举办的各类放映活动中拥有的观众已近Ic几亿人次;众多观众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中国的最初了解是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