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山品水王玉茹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相似文献   

2.
读山品水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苍茫,  相似文献   

3.
读山·品水     
宇宙乾坤,世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缜密相连。若能懂得欣赏,细细咀嚼品味其中的哲理,便能领悟人与自然都是由生灵在主宰。只要心存友善和情爱,生命便与你我共存,生生不息……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的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寻求灵感。读山,“横看成岭侧成…  相似文献   

4.
阅读山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当吟颂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我心中不禁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我崇敬巍峨的东岳泰山,险峻的西岳华山,魁伟的北岳恒山,俏丽的南岳衡山,雄壮的中岳嵩山;我回味黄河之雄浑之水,长江滚滚东逝之水,我更依恋哺育我长大塑造我性格的桂林山水。阅读山水,首先要读懂山水的性情。山水各有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随波逐流。山的哲学意味着正直,水的哲学意味着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青云直上,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山以执著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示智慧。山的风格简洁挺拔,直视苍穹;水的个性丰富飘悠,潇洒从容。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仁者爱山,志在山的稳实博大和丰富中积蓄锤炼自己深沉宽厚的仁爱之心;智者乐水,志在水边步水而行望水而思,让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机敏。山水互补,山衬托水使其端庄,水滋养山使其丰满。所以,我们要经常置身山水,寄情山水,感悟山水。因为置身自然,阅读山水,心情会清爽无比。  相似文献   

5.
<正>宗炳有言:山水以形媚道。那半落青天外、淡然复兀然的山,那一夜疾雨后走势狂劲不能自止的水。用山的绵延起伏,赋予水曲折灵动的曼妙之形;以山的万丈悬崖,赋予水陡转直下的奔腾之势。如此,便以山之旷达给予,水之坦荡接受,将取与予的艺术留在山水之间。作为一个社会的存在,人难以做到所谓的孤僻自持,即使圣人,也难说自己只予不取。换言之,取与予乃心之两面,慷慨给予,坦然  相似文献   

6.
有山处必有水,有水处必有山。有山水处必隐约着英才俊杰的身影,而英才俊杰的不凡却也正枕着对山水痴恋般的寄寓。狂放山水这个人世原本就不属于你。如椽大笔,何以栖居蜗角虚名之华堂?诗仙傲气,何以委身蝇头虚利之盛殿?你的选择是明智的。浊世太小,太杂,惟有山水的胸怀可以容纳你;人间太俗,太暗,惟有山水的性情可以抚慰你。于是,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于是,你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把一生的潇洒都融入行迹中,把回归的人性交付给了山水。你信任山水,赞颂山水,泼墨着山水,思维着山水;山水是你惟一的泊口,也…  相似文献   

7.
2004年课改贵阳实验区的作文题是:可能你曾流连过桂林的奇山异水,可能你还沉醉过鼎湖山的灵山秀水,也可能你更神往贵州的真山真水。总之,生活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仍衷情那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因为它,人们终于发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山水情结,听到了山水的自述和呐喊,陶醉于山那边、水一方的某个感人故事;因为它,我们的眼亮了,心活了,情也真了……也许我们会纵情山水;也许我们会感悟山水、寄情山水;也许还会去赏山水之画,品山水之诗;也许……请以“山水”为话题,联系自身生活积累和思想感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相似文献   

8.
《诗经》对于山水,侧重观照其高大与盛满,情感体验以积极为主.在屈原这里,流放地的险山既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又是政治的隔绝因素;作为楚族灵魂家园的水域,也只能是诗人生命终结后的灵魂归宿,而非现实政治失意后心灵伤痛的有效疗养之域.屈原作品的山水情态直接影响了汉代楚辞体作品.宋玉的《高唐赋》最先将战国楚地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落实于山水题材作品,正面审视山的险怪、水的迅疾之美.宋玉《高唐赋》对于山水的观照角度与态度,直接影响了汉代散体赋的山水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9.
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赢得了古今文人墨客的诸多美誉。元结、柳宗元作为唐代山水游记大家对于潇湘山水可谓意趣盎然,都在游记中展示了山水奇异之美。由于二者遭遇、心志不同,在面对相似的山水景物,触发的情感可谓大相径庭,因而选取的"山石"意象也大不一样。研读元结、柳宗元游记山水散文中的众多山、水意象,不仅可以对永州之自然风光有更多认识,并且还可以从中体会他们当时忘怀山水、寄寓身世之情。  相似文献   

10.
没有研究过佛学,但参禅的三重境界却让我在很多方面茅塞顿开.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那山,看水不是那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初对这句话的理解源自年少时观赏风景的体验:初看山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走入山水,因为一丝清凉抑或感动,所以或雀跃或悲伤,于是会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山水、认识山水,山水也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显得风格迥异,这时的山与水仿佛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山那水;走出山水,恰如"千回百转之后,一切回归大地"一般,所有的色彩与情感回归到山水之间,再同首,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相似文献   

11.
徽州园林由山水、花木、建筑、书画四大要素构成。就其山水而言,包括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二者均富于动静、软硬、黑白之美。徽州园林重视叠山理水。就叠山而,其假山具有瘦、透、漏、皱、怪的特点;就理水而言,其池、瀑、泉的营造,均崇尚自然。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已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在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除借山水以娱目遣情、适性自得之外,欣赏山水之奇亦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追求。"奇"作为魏晋南北朝新兴的一种山水审美趣味,在山水文学中影响甚广,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章,明确地流露出了对山水之奇的钟爱。魏晋南北朝山水文中的"奇",可以分为雄奇与幽奇两类,其中雄奇在山水文中又具体表现为形奇与势奇两种类型,幽奇在山水文中则具体表现为空灵、澄澈、迥异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3.
圣智者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言下之意山水关乎性情,仁之于山,智之于水的共鸣,既是纳山入仁、纳水入智,又是化仁入山,化智入水,二者都别有番境界,难怪古往今来感造化之工乐山水不疲者、兴人力之劳假山水自如者比肩继踵,以求眼底之山水与胸中之丘壑相与为(?)清代施闰章处其中 施闰章作《就亭记》类似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其名在亭,其意则在山水。虽说施闰章以议论开篇,道人向往的兼有“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引人瞩目、但行文交代建亭原由、亭处地势并没有跳出传统的记述格局,好在他同时袒露胸襟,使记述之初就与  相似文献   

14.
武夷     
我爱武夷山。 武夷山在美丽的福建,她是大自然的神奇作品。据当地人介绍,人们为了纪念彭祖,根据其子彭武、彭夷之名各取一字而成武夷。武夷山山水和谐,山围绿水,水绕山开,充满神灵韵味;七十二峰是她的形,九曲十八弯是她的神,三十六座道观寺院是她的魂,悬崖峭壁上的茶是她的韵。游武夷山,可汲天地之精华,品山水之灵韵。 武夷山是座神奇的山。主景区海拔不过900米,但景点集中、神秘幽深、峰回路转、层峦  相似文献   

15.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这座以"山--奇、秀、险,水--静、清、绿"闻名海内外的旅游城市一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创办于1985年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就坐落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就像这世界缺不了山也少不了水,文学的世界上也必“山”、“水”相融才能“百草丰茂”、“桐花万里”。然而正像灵动的水永葆蓝色不变,沉稳的山幻化出万千色彩,“水”性的诗人也有“山”的刚强,“山”性的作家也充满“水”的柔情。今年考生的佳作中,有一批紧扣山水,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证明中国文学传统中灵动或沉稳的作品。虽说创意还不够,但也充分体现了这些考生文学积累之丰厚,构思谋篇之灵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自己的文化积淀,在写作时灵活运用的过人  相似文献   

17.
—— 山 水 中 的 奇 妙 之 城 —— "贵阳"这个名字,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当时一本贵州省省志资料《贵州图经新志》上记载:"郡在贵山之阳,故名贵阳."古代地名常常会用附近的山水方位来命名,山的南面为阳面,北面为阴面,当时的贵阳恰好在贵山之南,便由此得名. 不过民间流传的说法更为有...  相似文献   

18.
六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盛唐时波澜起伏、蔚为大观,进入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最高审美境界。那么,唐代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是如何审美的呢?实际上,这是唐代士大夫心态的潜移默化的反应。本文认为,从社会发展与大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探索唐代士大夫的心态,从唐代诗人山水审美中的“尴尬”来寻求山水诗创作的价值,那么,在阐述山水文学的发展规律时,也一定会持之有据。  相似文献   

19.
文人与山水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世界其他国度难以与之媲美,而且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尤其是学者文人、诗人画家都对山水自然有着一份特别深厚的情感。与古代西方相比,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与山水自然建立了亲和协调的审美关系,并赋予自然审美以丰富的内涵。孔子从自己所奉行的仁学立场出发,提出“乐山”“乐水”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他以水的奔腾不息比喻君  相似文献   

20.
山水的相互依存,孕育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清醇逼人的境界,在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山水来形容自然之美与生活中的种种情事。山铸造品格风骨,水启迪智慧灵性。山让人有坚强的意志,博大的气度,开阔的胸襟,水让人有深长的眼光,感人的灵气。山水作为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文人的关照体验,蕴涵了深厚的人文情怀,给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留下深厚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