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阳市第一二0中学高三学生王小利(化名)曾在咨询中说,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等,但是她每天都生活在紧张焦虑中.不是不爱学习,而是害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她说她特别怕回家,一回到家,爸妈就和她说“抓紧时间学习啊!”“考不上大学就完了!”等这样的话。她在家时,父母每天电视也不看了,就陪着自己在桌前复习,自己觉得学习起来很不自在;  相似文献   

2.
分析名字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挖空心思,竭尽全力,力求给孩子起个好名字,把自己满腔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寄托了父母的某种情感和寓意。有个学生家长来找我,说孩子在家不听话,爱顶嘴,说急了就不回家睡觉了,学习就更不用提了...  相似文献   

3.
"老师,你帮我补补课吧!" 这是我班的一个女生,拿着书和作业本风风火火地来到了我的面前.我先是一惊:她开始要学习了!然后长舒一口气:功夫总算没白费! 曾经的她,扬起高高的头颅,谁也不理不睬,就连父母也很难跟她说上一句话,何况老师!放假回到家,几乎不跟父母讲话,这让她的父母伤透了脑筋,不知如何是好…… 刚开始接触她时,也令我非常尴尬.一次提问让她回答,她一动也不动,一句话都不说,就连象征性地站起来摇一下头都不愿意.我顿时感觉到问题来了,责任也来了!于是我开始从外围了解她——她的家庭,她交往的同学:父母知识水平都很高,她的智力应该不差,行为习惯也很好,为什么不说话、不学习?说明有心结.  相似文献   

4.
一个下午,和媛媛在操场上散心,无意中提到了父母,我们就聊了起来.她说她父母常常吵架,如果她学习再不努力的话,他们可能就会离婚……或许吧,心再一次被触动了,想想平时和妈妈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而吵架,有时候一两周两个人都不说话,而妈妈呢,每天早上还是和往常一样早早起来为你准备早餐……在她们眼里,父母的爱已经成了理所当然的,父母为她们做了那么多,而她们做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引子:记者与一名初二电脑高手的对话记者:平时什么时候上网打游戏? 华:吃完饭就钻进自己的房间里,做完作业就玩。记者:父母不干涉你吗? 华:不,他们知道我会安排好学习和游戏时间。记者:有烦恼和父母说吗? 华:不,和父母也就是一起吃饭什么的,我很少和他们聊天。我们班的电脑迷都是沉默一族,我们有个口号,宁上1小时网,不说1分钟话。  相似文献   

6.
《幼儿教育》2012,(11):19
"不",是孩子讨厌听,父母讨厌说的一个字。父母如何聪明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其实也是一门艺术。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最新载文,刊出哈佛大学教育发展心理学教授、《改变想法的艺术》一书作者霍华德·加德纳总结出"对孩子说‘不’的5种积极方法",值得我们学习。1.用"可以"取代"不行"。纽约市犹太家庭及儿童服务局首席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说"晚饭  相似文献   

7.
张振民 《教书育人》2007,(11):45-46
好学生厌学比例在上升 案例一:小A,女,高二学生。小A是一个从小就爱读书、好学上进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重点学校就读,父母对其学习的管教属于粗放式的,并没有过多加压。可是有一天她突然郑重其事地对父母说,她想休学。父母以为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大随口说的,没想到孩子真的从第二天开始就不去上学了,无论家长怎么说,老师怎么劝就是不肯去学校。  相似文献   

8.
何媛 《教师》2013,(31):40-41
思考一:什么是好孩子 我们心目中肯定都有这么一个标准: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要父母操心,不给父母学校找麻烦,学习好的就是好孩子.其实不然.难道不听话,偶尔给父母绘老师找点麻烦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吗?学习好的一定就是好孩子,而成绩不好的就一定不是好孩子吗?家长们,朋友们,我们目前理解的听话实际上就是顺从,家长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不让干的事情坚决不干.  相似文献   

9.
菁灵姐姐:你好!我的父母很关心我的学习,可我发现父母对我的鼓励,反倒成了我的压力。别人都说要把压力转换成动力,可我似乎做不到,我一听见父母说:“上课认真听讲啊!”之类的话,心里就很压抑。我应该怎么办?熊平改变自己的生活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改变生活环境,另一条是改变自己的思想方法。父母是不能选择的,要改变他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现在还是初中生,想自己独立生活还办不到,因此,面对父母的唠叨,你只能选择改变自己的思想方法。父母说的对,就耐心倾听,虚心接受;如果你觉得他们说得不对,不愿意听,就全当没听到,不要去反驳他们。因为那…  相似文献   

10.
闻亮父母是从中国北方农村出来的,读了大学,来到德国。闻亮常常自嘲地对同学说:“我爸爸妈妈等着我给家里光宗耀祖呢。”同学们一听这话就想起动画片《花木兰》,想起祠堂里争吵不歇的花家老祖宗们。他们就挺庆幸自己是德国人,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对父母负责,更不需要对从来没见过面的祖宗负责,只是对自己负责,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爱好和专业。闻亮的父母从中国买了一大堆数学习题大全,精选,以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习题,让儿子一有空就做。因为闻亮五岁就来德国了,会说中文却不会读不会写,这些书上的中文看不懂,当然就影响他解题。这些书都被闻亮叫…  相似文献   

11.
青春期是沟通困难期 青春期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期.但是,在相当多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却出现了严重"堵塞",成为沟通的困难期. 在此之前,孩子跟父母无忌无猜,心里有啥话都愿意说.但是,到了初三前后,变得和父母寡言少语,父母不问,孩子就不说,父母问了,孩子也不愿说.父母想问问孩子学校的事,想问问孩子和同学交往的事……孩子要么说"嗯",要么就是说"啊",要么就敷衍一句"没啥事""知道了""别管了".如果父母再问下去,孩子就烦了.更让父母感到棘手的是孩子的逆反、顶撞.  相似文献   

12.
"状元"父亲教子记 我们县今年的高考理科状元是一位姓刘的同学,他父母都是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父母有没有关爱孩子的那份心.那份心不是逼迫,不是责骂,是一种心灵的互动,是在强大的父母之爱面前,孩子产生的一种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这种责任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早在三年前,我们县这位姓刘的同学曾想从乡镇中学转到县城重点中学——我县的一中.当时他的父亲找到一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他们村蹲过点的县里干部,那位干部面露难色,这位父亲就说:"我想让您帮我认识一下一中的校长,请您帮帮这个忙,其他的问题就不要您解决了."在那位干部的引导下,这位农民找到了一中校长,并对校长说:"我不识字,但我知道学习很重要,我给您送个学生来,我保证这个孩子能在同年级内考前十名.  相似文献   

13.
大人总是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唉!其实当个小孩儿也不容易. 我们在大人心中永远是小孩儿,永远长不大.大人们可以做自己乐意做的事,做错了孩子也不能说什么.如果勇敢的孩子说了出来,大人就会说你没教养,说话没大没小.小孩就不一样了,处处受父母管教,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错了,父母又是批评又是教育,唠叨个没完,我们的耳朵都听出老茧了.  相似文献   

14.
一个父母常用的学习假设从小到大,可能我们都曾听到自己或他人的父母说: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这种将当下的学习与未来学习和人生成就相连的传统,深植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因为有这种因果关系的假设,少年时的各种头悬梁锥刺骨、各种书山学海的勤学苦练都是值得的。今天,"80后"父母很少会"赤裸裸"地给孩子揭示这样的因果联系,但在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的同时,无不期待当下的学习能够在孩子今后的学习中、未来的人生竞技场中有丰厚的回报,尽管  相似文献   

15.
雨露 《高中生》2009,(16):66-66
就要参加高考的小明,最近在学习时精神总是集中不起来,一看书就莫名其妙地头痛,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这下可把父母急坏了。父母急忙带小明到医院就诊,医生说:这是典型的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是偏头痛的一种。导致紧张性头痛的原因主要有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造成的精神紧张、情绪异常以及睡眠严重不足等。因此,  相似文献   

16.
准高考生一考试就想上厕所 小林是一名高三学生,再过三个月就要高考了,但是最近他一到考试就内急,要不停地上厕所,最后发展到一上课就想上厕所,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学习考试。不久前,小林被着急的父母带到了心理咨询中心。小林介绍说自己在初中叛逆期时是一名叛逆少年,不学习,不听话,让父母很头痛,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快乐."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良好持久的兴趣是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然而,有的父母却不顾孩子兴趣发展方面的正当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出人头地梦想的工具,一味地加压,走入了逼子不成龙、逼女不成凤的人生教子误区.  相似文献   

18.
宝泉 《小读者》2012,(11):2-4
感受〉道理当今许多父母难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把孩子当需要管束的对象看,把孩子当学习的机器看,就是不把孩子当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被尊重的对象看。他们不愿意俯身,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除了殷切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就是整天讲大道理。孩子说"饿",父母说"刚吃过,怎么会饿";孩子说"热",父母说"今天不热"。父母这样做,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还会把更多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午,三个初二的女孩子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李校长,我们想和你聊聊."虽然本学期没有当班主任,但我还是非常乐意和孩子们直接接触--这也是我坚持要当一个班的副班主任的原因.三个女孩子向我倾诉了她们在家的遭遇:父母平时只知道打麻将而不关心她们的学习,更不和她们沟通,但如果她们成绩不好,便会招来父母的打骂.说着说着三个女孩子都哭了.  相似文献   

20.
唐黎标 《班主任》2006,(12):25-25
俊俊今年7岁,刚上小学.最近他的父母发现他常常叹气,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心慌、胸闷.起初,父母担心他心脏有问题,带他到医院做了很多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后来,见他不仅唉声叹气还经常一副忧心忡忡、心神不宁的样子,父母就带他去进行儿童心理咨询.心理医生说,俊俊的表现是儿童精神性叹气症发作时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