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当前品德教育主体活动教学高效实施的视角看,主体性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缺失,诸如:有效合作缺失,活动有序缺失,学科渗透缺失,回归生活缺失等等。如何落实新理念,如何弥补缺失?笔者认为品德教育中主体活动的教学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2.
品德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主体"人".品德教育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育对象主体"人"是否在内心服膺道德和在行动上是否实践道德.因而品德课程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主体人"来进行.然而在传统的品德课程与品德教育中,我们的失误之处恰恰是主体性理念的缺失,对主体"人"主体地位的漠视与淡忘.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品德课程改革中,应以主体性哲学理念作为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张礼华 《现代教育科学》2007,(4):109-109,111
品德教育在初中各科教学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学更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任.本文从教师的表率作用、教材中典型人物事件以及语文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衡量一个课程方案是否可行,不仅要验证其理论基础的正确性,而且要以其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为标志。在新一轮品德课程改革中,课程主体化已成为品德课程研究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在课程实施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品德课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主动地内化、吸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已成为课程界的共识。一、促进师生主体活动内容的进一步优化思想品德学科课程作为品德课程的基础,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品德教育的任务,是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品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核心部分,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对其终身都有着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着教育理念偏颇、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个体差异以及教育主体整合不足等诸多问题,主要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三个层面. 加强幼儿品德教育,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幼儿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汤艳 《文教资料》2008,(7):137-139
品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品德,这是道德教育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使教学返朴归真,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7.
幼儿期的品德教育有别于中小学的品德教育,前者比后者更注重于生活,更注重于真实的教育情景.作为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如何创设真实的教育现场去培养幼儿品德,如何引导幼儿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在纷繁的社会信息中去习得社会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品德教育系列活动,它将会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感悟呢!  相似文献   

8.
开好班会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年来,我就如何开好班会进行了一些探索。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毫无疑问,作为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活动的班会,也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我认为,教学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开班会同样要贯彻这一原则。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在老帅的指导下以主人翁的身份主持班会、参与班会评议班会,真正做到充分发挥学生在班会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涛  李娜 《教育艺术》2007,(11):63-63
1、活动教学--缺失理性思考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中实施活动教学,使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活动获得经历和体验,在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追求新课改中的活动教学,过多地设计一些花样,冲淡了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远离了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品德教育在初中各科教学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学更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任。本文从教师的表率作用、教材中典型人物事件以及语文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我们教师在各科教学当中,应该把品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数学也不例外. 如何在数学练习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内容呢?先看这样的练习题:"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流掉12千克的水.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教育仍然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格的核心并且比智力发展更为重要而有意义”,必须强调“培养道德公民态度与个人品质教育的任务”。 完整的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的内容包括在保证人的价值理解和情感知识中,而且还促进这个过程(教师、学生、学生集体和家长)的主体掌握实际的道德技能。一般把品德教育划分三个工作方向: 1.培养教育过程全体参与者的正确道德立场; 2.品德教育贯穿在人类和人们关系的系统知识中; 3.品德教育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种种负面的教学行为,而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教学主体的缺失.教学主体缺失具体表现为"外在强制的教学主体的丧失"与"教学主体内在的自我迷失",它们都直接制约着教师、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大都是在幼儿园生活中养成与培养起来的。但现阶段幼儿的品德教育缺失情况比较严重,幼儿园必须抓住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适时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中除了要让知识教学更好地得以展开,注重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也非常重要,能够让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间实现更好的融合,这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将会是很大的推动。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小学品德课中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如何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正>许多品德教育的先行者认为,有效性的缺失是品德教育最大的困惑。的确,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现,封闭的品德课堂难以拓展、还有品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单一陈旧等等,都是作为品德课程实施者的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因此,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五彩纷呈的学生主体、用更为开放的思维挑战一问一答式的传统授课模式,甚至是巧用课后引申为学生开辟更为广泛的品德实践空间,对于提高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一、同中求异、深化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而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职业的五彩缤纷,文化、道德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因而制约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品德教育实效,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体验,获得能力,有创新.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发展为本,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品德与生活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品德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主体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作为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哲学思维方式,为我们认识教学、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品德课教学中,自觉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可收到品德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活动单导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习的效率.数学运算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确解题,甚至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文结合实例,说明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一、问题的提出活动单导学是以活动单为媒介使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在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师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活动单自主学习,教师利用活动单进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课中,历史类题材的课文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品德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遇到了许多的困惑.其中的一个困惑就是:历史类题材课文教学中的目标定位问题,以及目标定位以后的有效实施问题.那么,历史类题材课文的教学是强调学科内在的知识,还是借助这些历史知识进行品德教育呢?历史类题材课文的教学中又如何有机进行品德教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