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2.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中举>2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3.
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没落为中心,着力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读者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尽人间万相。其中最出彩的当数《范进中举》中范进这个人物。他在中举前后迥然不同的形象变化,正恰如其分地阐释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朝得志的癫狂丑态,不由得使人掩卷唏嘘。  相似文献   

4.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经典片段,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世风以及科举对人性的扭曲。名为《范进中举》,中举又岂止是一个人的事情,更像是众人中举。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多角度来分析范进这一典型形象,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对比,揭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亚元"辨正     
全国正在使用的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对第五单元课文<范进中举>中的"亚元"是这样注释的:  相似文献   

7.
也谈范进     
范进,是一位热衷于科举功名并为此而发疯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一旦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先是“往后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继而拍手大笑向外疯跑的情节,无疑是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且看看人们是如何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评析的:“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  相似文献   

8.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一篇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针砭文章。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进行了对比描写,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  相似文献   

9.
<范进中举>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讽刺艺术的运用上,其讽刺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极具真实性.真实性和典型性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月20日,我们在台北中山女子中学观摩了<范进中举>的课堂教学,领略了台湾同行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师采用了问题教学的方式使课堂充满着思辨的睿智.  相似文献   

11.
一、课内阅读,悟情得法 在背诵借鉴中悟情得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当作写作的范文来背诵及效仿.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假意不受范进赠钱的动作描写具有连续性,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背诵,并进行仿写.  相似文献   

12.
现行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一文,节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世态和人情。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真实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是历来中学语文课本必选的篇目。原因是它既塑造了一个典型生动的人物范进,而且能让大家从中看到一个残酷的事实——科举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这制度怎么害人。说“范进中举”,不能不说,下背景情况。吴敬梓生活的年代,清政府已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朝的统治,钳制思想,他们就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胡屠户是《范进中举》中的重要人物,虽是陪衬,却很出彩。人们总是根据他对范进中举前倨后恭的态度,就认定他是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粗野鄙俗的市侩形象。  相似文献   

15.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讽刺和批评科举制度为中心,着力塑造了一批醉心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道德败坏、民生凋敝。节选部分是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断之  相似文献   

16.
我看范进     
在《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受封建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范进。使他丑态百出,可在我看来丑态百出的范进也有可取之处。在文章中胡屠户谩骂范进的情形十分生动,考试之前,范进被岳父骂得狗血喷头,摸门不着。但他没有反驳,并没有像我们当今不少学生,跟父母长辈顶嘴、吵架。相比之下,范进的态度还比较驯服。但他心中并没有放弃乡试的念头,毅然再次乡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中了举。这难道不是他坚持不懈精神的体现吗?而现代中学生很缺乏这一点,一些高考失败的人,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萎靡不振。而范进却拥有其学之以恒的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形象,揭示了这一人物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重新认识"讽刺"概念. 在<范进中举>相关论文和语文教学研讨中,"讽刺"一词出现最多,应如何认识这个概念?"讽刺"在这个文本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并命名为"范进中举"的文字,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这一回,前面部分讲述的是学道周进的发迹过程,以及他"钦点广东学道"之后,动了恻隐之心:"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由此才有范进卷子落在周进手中,反复看后认定为"天地间之至文"中了秀才的事,也才有后面范进的故事.中学语文课本中"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影响最大的典型形象之一,从化层面解读以范进中举为中心的“范进现象”,深入剖析明清八股科举对士人的毒害,具有一定的学批评和社会化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四科第一!"一开始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头脑里一片混乱。等从老师赞许的目光中确认了这个消息,我的心便疯狂地跳动起来。虽然我一言不发,但早已喜形于色了。是啊,"学渣"突然"人品大爆发",心里、脸上的喜悦当然是按捺不住了。早在小学时,我就因为好奇,读过中学课本里的《范进中举》一文。54岁的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疯,当时只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