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依托知识这一载体,使高技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对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这一过程的系统研究,分析了阻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定量化的知识转移一般模式、形成机理和收益分配方案,对提升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逐渐成为高技术企业战略联盟合作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2.
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培友  靖继鹏 《情报科学》2006,24(5):758-761,766
本文论述了企业联盟从产品联盟到知识联盟的演进,提出知识转移是企业联盟成功的关键。讨论了不同的知识类型和企业联盟形式的关系。通过对知识转移一般过程和影响转移因素的分析,文章提出企业联盟知识转移的关键是建立知识转移的情境,并从战略、组织、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知识转移情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刘洋  应瑛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95-1202
后发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的不对称研发联盟应该如何通过知识转移机制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处于劣势地位,后发企业应该通过知识复制进行"邯郸学步"还是通过知识适应进行"择善而从"?本文从嵌入于不对称国际研发活动所蕴含知识的因果模糊性与情境依赖性两个视角出发,提出在不对称国际研发联盟中,处于劣势的后发企业的知识适应比知识复制更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感知制度动荡性负向调节知识复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知识适应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结论对于国际研发联盟文献以及后发企业管理者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网络组织观点下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小明  杨立国 《情报杂志》2007,26(4):5-7,10
促进组织内网络节点的知识共享与转移是跨国公司创造竞争优势重要的关键。基于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理论,从子公司的角度研究知识的流入与流出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整理建枸了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有助于让跨国公司了解如何促进组织内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企业-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动态变化的竞争环境使得置身其中的企业需要日益关注对外部知识的获取,这是开发新技术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与大学组建知识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而知识的有效转移才是知识联盟组建的根本目的。本文分析了企业-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过程,并进一步探察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合作共享情境、企业内部情境以及转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知识特性对跨国公司选择知识转移工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涛 《科研管理》2012,33(5):79-85,94
从母公司向子公司转移知识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快速复制企业运作经验的快捷途径,也是其高效获取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特性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工具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即转移知识的特性不同,选择的知识转移工具的类型也有显著不同。研究还发现,如果同时考虑母子公司间的知识差距与战略差异的调节效应,根据知识特性选择转移工具的合理性就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联盟企业知识转移、企业柔性和内部创新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如何通过联盟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和利用,实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和学者们未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资源理论和组织学>-7理论,分析了联盟企业知识转移、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企业内部创新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联盟知识转移、企业柔性和企业内部创新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
提升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关键要依靠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已成为企业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主体学习和取得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组织公民行为是由一系列与工作有关的自主合作行为所构成,理论与实践证明组织公民行为对提升组织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组织公民行为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作用还有待于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在组织行为学的视角上,通过分析组织公民行为与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关系,提出技术联盟组织公民行为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这在理论上丰富了知识管理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研究,并为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管理实践上有助于企业在组织行为学视角采取措施激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对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技术联盟组织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路径检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睿  于渤 《科研管理》2009,30(1):28-37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科研机构构建技术联盟来规避技术研发风险并迅速扩大组织的整体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主体组织学习和取得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过程的视角,探索和验证了组织在构建和实施技术联盟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如何影响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本文作者通过深入哈尔滨汽轮机厂的研发部门和生产一线,以参观和访谈的调研方式取得了哈尔滨汽轮机厂与美国GE公司的9FA联合循环机组D10汽轮机技术联盟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哈汽轮机厂与GE公司的技术联盟案例实证验证了知识转移过程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效果。实证验证结果表明:技术联盟中知识源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作为外因潜在变量通过积极影响内因潜在变量知识转移情境适应性和知识转移过程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联盟主体间信息对称性作为外因潜在变量对知识转移效果的正向积极影响是通过影响内因潜在变量的中介机制形成的,该影响路径中内因潜在变量分别为组织知识识别能力、知识转移方式和知识转移过程;知识转移投入通过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过程进而促进知识转移效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验证了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路径,便于企业研发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理解和应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增加了结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共生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知识联盟中共生现象的分析,构建了知识联盟的共生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模型,并对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主客体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为联盟企业成员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间的知识并创造新的知识,进而促使联盟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共生状态,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知识联盟,通过整合各种优势知识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整合过程基础上,结合知识创新内容探讨联盟知识整合模式,即基于标准创新的知识整合模式与基于模块创新的知识整合模式,并引入定位理论深入分析联盟成员的知识整合。研究表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各成员准确定位有助于明确其技术创新方向,优化配置各种知识资源,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知识位势的角度出发,对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借助Logistic规律模拟联盟竞合过程,得出联盟知识共享的稳定解;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模拟仿真,通过系统仿真与算法推演得出联盟稳定性与联盟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为提升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和内部知识共享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bility of strategic alli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poten- tial. Using Logistic rule to simulate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process of strategic alliance,the paper obtains the stable solu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 strategic alliance. The paper uses MATLAB software for simulation. Through system simulation and arithmetic deduction,the paper finds out that the stability of strategic alliance has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ength of the cooperative time of strategic allia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stability and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of strategic alliance.  相似文献   

13.
李瑞  李北伟  高岩 《情报科学》2023,41(2):101-106
【目的/意义】构建地方智库战略联盟的知识协同服务模式,以期为地方智库战略联盟开展知识协同服务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分析地方智库战略联盟和知识服务模式的研究现状,剖析地方智库战略联盟知识协同服务的影响因素,并以知识管理、协同学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地方智库战略联盟的知识协同服务模式,并提出推进地方智库战略联盟知识协同服务的策略。【结果/结论】构建地方智库战略联盟知识协同服务模式,旨在围绕多智库主体的目标、资源、过程要素协同,强化联盟知识协同服务平台功能,提升联盟知识协同服务能力。【创新/局限】以协同创新视角对地方智库战略联盟知识协同服务模式展开研究,跨区域多案例对比分析,是对所构建的知识协同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检验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组织距离对战略联盟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并探索知识流动在其中扮演的中介作用。同时,引入知识保护能力作为调节变量,从而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以471家战略联盟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距离越远越有利于联盟企业实现突破式创新,社会距离越近越有利于联盟企业突破式创新;知识获取和知识泄漏在技术距离和社会距离与突破式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知识保护能力负向调节知识泄漏与突破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2·0的中小企业知识联盟信息系统架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超  赵昆 《现代情报》2010,30(7):151-154
随着人们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知识联盟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小企业知识联盟存在的问题。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在中小企业知识联盟中运用Web2.0的典型应用Blog(博客)、Wiki(维基)、SNS(社会化网络服务)等,建立基于Web2.0的中小企业知识联盟信息系统架构,进而更好的发挥中小企业知识联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知识联盟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高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厚宝  彭灿 《科研管理》2007,28(6):36-41
知识联盟的运行质量和创新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联盟各方的知识联盟管理能力(简称联盟能力),而联盟能力则受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从个体、企业、联盟和网络四个层次系统地分析了影响联盟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联盟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竞争与合作是企业知识联盟的最佳行为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知识联盟的合作原理 ,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了知识联盟的竞争与合作 ,提出企业知识联盟的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概念 ,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比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知识联盟的行为模式 ,竞争与合作是企业知识联盟的最佳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8.
跨国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知识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国战略联盟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学习对方的知识与技能,影响组织在战略联盟中学习的因素大致为:联盟知识的可转移性;吸收联盟知识的能力及组织一系列连结系统的支持等。本文认为报酬体系、组织结构及常规制度安排等可促进企业的学习与知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Knowledge management has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field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 This field is building 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rom information economics, strategic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quality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ese theories are being used as foundations for new concepts that provide a rationale for managing knowledge, define the process of managing knowledge, and enable us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Based on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1995 and 2005, new concepts are emerging, including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alliance, knowledge cultur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knowledge equity. An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eals a healthy arena with a strong foundation and clear directions for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