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英雄史诗《江格尔》展示着蒙古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存状态。史诗的既成审美对象是以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学观念,这种原初的美学观带有明显的神话思维特征。《江格尔》具有东方审美观的特质。东方审美“同情观”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史诗《江格尔》原始审美表征表现为:萨满思维、生命为美、物我同一等。  相似文献   

2.
人类早在刚学会使用劳动工具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了美的观念和美的追求。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进展,自然界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渐渐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诗歌的雏型——远古歌谣中就保留了上古人对自然美的描述。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描绘自然景物的诗句已触目皆是,但那些用作比兴片断描写还只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滥觞。自南朝刘宋时起,山水诗作为诗歌新流派步入诗坛,南朝以降更是蔚为大观。名家高手,层出不穷;名章佳什,难以数计。千百年来,这些艺术地再现名山胜川自然美的古代山水诗,引发着人们的美感,陶冶人们的情操和乐趣。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究竟产生和基本形成于什么时代?中外研究界有种种回答,约而言之,不外两途:一为考察《江格尔》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一为直接推断《江格尔》产生的具体时代。从考察《江格尔》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入手的中外研究者中间,彼此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4.
史诗《江格尔》不仅反映出古代蒙古族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还包含着人生观,社会历史观等进代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山川景象,诗人无限名作。”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早自《诗经》开始,自然景物形象就成了诗人内心情感对象化、客观化的形式之一。魏晋六朝之后,自然景物在诗歌创作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或是其他诗词里自然环境描绘、风物点缀和气氛渲染,都离不开景物形象的创造。于是,诗人们代代相承,在创作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巧,并由此构成了我国诗歌的一个显著民族特色。历代诗论家(往往又身兼诗人)对于这种文学现象,则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描写始于《诗经》,多以比兴而与人的品德相比拟。自汉末至魏晋,自然则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人与自然逐渐形成一种审美关系。自然美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与审美主体相契合而共处一种和谐状态中呈现的一种审美状态。自然美由客观的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文中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张雄,白纯洁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锦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8.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传世佳作。哈代是公认的描绘自然画卷的高手,他以生花之笔在该小说中对自然环境和女主人公苔丝的自然美进行了生动描绘与刻画,充分展示哈代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和向往。  相似文献   

9.
史诗《江格尔》产生于蒙古卫拉特人的萨满教时代。因此,无论是史诗演唱艺人,还是他们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其活动都体现了萨满教原则。笔者对史诗人物行动中的萨满教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史诗《江格尔》在英语世界的推介情况,试图说明在该史诗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有必要对该史诗进行大力推介。文章认为,《江格尔》英译本体现了许渊冲倡导的"三美"翻译原则,该英译本为增强该史诗在更广领域的推介和促进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古代传说或史诗里,都有对于美好理想社会的描述.从儒家对"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响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蒙古史诗<江格尔>中描绘的美好社会理想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共性特征,说明了自古以来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相同的,心也是相通的.史诗<江格尔>产生在奴隶社会,作品带有时代的烙印.虽然有奴隶,但没有虐待,没有残酷的统治.江格尔用正义战争反对暴政和压迫剥削,使他的人民在宝木巴圣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江格尔>把理想世界表现于史诗中,这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一、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美感。 1.自然景象之美。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美更能给学生以美感。如奇险壮美的长江三峡,绚丽多姿的天山景物,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教师通过这些自然景象之美的描绘,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丰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英译研究,采取模因论相关理论对《江格尔》英译开展研究。在概述模因论、《江格尔》内容的基础上,梳理了《江格尔》英译本和英译研究的现状,对《江格尔》英译的模因复制4个过程进行了调查,进而对《江格尔》的文化模因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在传递蒙古族异质文化模因时,应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2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巴特 《中国教师》2008,(9):58-59
<正>2006年6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共518项。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与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列入其中。史诗作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特定  相似文献   

15.
章在论述史诗《江格尔》是诗,乐,舞相结合的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运用叙述学的原理,对《江格尔》的叙事特点,叙事的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观照,较详实地引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是刘白羽的写景名篇。写景状物的关键是抓住景物特点。描绘景物特点,角度是多方面的。或拟声,或绘形,或着色。《长江三峡》的写景主要就是色彩上的描绘,表现了三峡景物的色彩美,为读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瑰丽奇特的画面。  相似文献   

17.
对"物色"的内涵,学界争议较大,结合南朝和《文心雕龙》对"物色"的使用来看,"物色"不仅指自然景物的声色状貌,也包含着其所承载的悲欢之情。一些学者对《物色》次序错乱的看法缺少充分依据,从文学创作的要素看,《时序》篇论及时代变迁、社会现实对作品的影响,《物色》论自然景物对作品的影响,两者共论世界与作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宋婕 《青海师专学报》2004,24(3):118-119
音乐的描绘功能是表现音乐作品内容的手段之一。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多种表现画面与视觉形象的描绘手法,勾画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充分展现了描绘功能在音乐作品中塑造景物、创造意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有五大著名的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修记》,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其实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它们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史诗《江格尔》与《吉尔伽美什》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古代人类对宇宙、自然以及人与其所处环境关系的非自觉性的思考和认识,但这种思考和认识对现代人类有着启示性价值。本论文将对两部史诗中所体现出的相通和异质的原初自然观进行比较研究,来阐释两个古老的民族崇高且富有诗意的生态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