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广东省2000-2006年21个地区30个产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对广东省工业产业中知识溢出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各地区工业产业间存在MAR溢出效应及Jacobs溢出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Porter溢出效应也日益凸现。本文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MAR溢出效应最为显著,而非珠三角区域Jacobs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
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联结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溢出不仅具有规模经济,而且还具有范围经济和联结经济。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根源于知识的MAR和Porter外部性,知识溢出的范围经济根源于知识的Jacobs外部性,联结经济则来源于知识的租金外部性。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的发挥受到空间距离、市场结构、接受能力和社会网络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广东省2000-2006年21个地区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通过三维面板数据SUR模型对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高技术产业存在显著的MAR外溢效应和Porter外溢效应,其中MAR外溢影响最为显著,但广东高技术产业中不存在Jacobs溢出效应.从知识溢出角度为构建高技术产业集聚群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2005—2013年广东省21个地区、31个工业产业的三维面板数据,通过建立SUR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对广东省工业产业知识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其存在正向MAR溢出效应和正向Porter溢出效应,且珠三角地区MAR溢出效应比非珠三角地区显著,非珠三角地区Porter溢出效应普遍强于珠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地区异质性视角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这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通过供给侧改革从生产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更多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撑,离不开知识的积淀。知识溢出效应是知识的扩散和再造,与增长关系密切。知识溢出效应与制造业升级具有内在联系,不同制造业升级类型下的知识溢出来源不同。制造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且制造业增长具有空间正自相关性,故在修正后对数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考虑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和制度供给因素,构建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4年:政府制度供给及传统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和资本对制造业增长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知识溢出效应不显著;中部显著为正的Poter外溢性的作用小于MAR外溢性,中部知识溢出专业化的影响力大于竞争性;在三种知识溢出指标中,Jacobs外溢性的系数最小,显著性最弱,故制造业生产的专业化比环境的多样化更有益。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8,(4)
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我国空间知识溢出全域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局域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专利授权量和R&D投入对相邻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知识溢出效应;空间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规律,但随着经济发展,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的差距正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9.
张昕 《软科学》2007,21(6):112-115
以我国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2002~2005年省域的生产和创新的面板数据(西藏除外)为基础,对制造业生产聚集所引起的内隐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多样化溢出及Porter溢出等因素与创新的关系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无论以全国或中心都市区(京津冀鲁、江浙沪、粤)为样本来看,专业化溢出对创新的正面影响都非常明显,而多样化和Porter溢出对区域创新存在负面影响。而以外围区(除西藏和中心都市区以外的省区)为样本的研究表明,存在明显的多样化溢出和Porter溢出,专业化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流程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并构建创新溢出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两种创新溢出网络的结构、活跃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其中功能地位的变迁.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存在溢出效应.从溢出方式看,流程创新溢出效应大于产品创新溢出效应,但两者差距在缩小;从创新网络看,流程创新溢出网络的活跃程度和效率要高于产品创新溢出网络,产品创新溢出效应在不断提高;但其他产业对于创新溢出的利用率较为有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虽然不是网络的中心,但是扮演着重要的创新源角色.所以应该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创新和溢出、促进企业良性竞争以及鼓励企业主动采用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创新溢出.  相似文献   

11.
围绕知识溢出模型修正通过综合考虑区域邻近、信息、人员流动等因素,引入知识溢出效率系数,构建知识溢出效率系数经验公式;采用区域知识能力差距替代区域知识存量差距;采用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替代区域学习能力;在弗森伯格划分潜在知识溢出和实际知识溢出的思想基础上,对凯尼尔斯模型进行改进,转变其仅测度区域间潜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弊端,使修正后模型能够直接评价区域间实际发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值。进行了我国区域实证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99-200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不同区域的回归结果表明,Porter外部性不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培育本地创新能力,但能够推动中部发展中地区提升创新能力。此外,本地技术市场的成熟度、GDP增速及RD投入强度都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发达地区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及欠发达地区开放程度有助于培育本地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990-2008年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制造业集聚、R&D投入与知识溢出效应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R&D投入存在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的产业集聚方式的知识溢出效应不同,专业化集聚比较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区域创新,而多样化的产业集聚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但更有利于区域创新.R&D资本投入和区域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的影响较大,而R&D人员投入-产出绩效低下.社会距离与技术距离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开放的社会更有利于知识溢出与消化、吸收及创新,而技术差距阻碍了区域创新.最后,本文给出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域知识能力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美光 《软科学》2007,21(2):1-4
围绕区域知识能力综合评价和知识溢出模型修正,综合考虑区域临近、信息、人员流动等因素,通过引入知识溢出效率系数,构建知识溢出效率系数经验公式;采用区域知识能力差距替代区域知识存量差距;采用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替代区域学习能力;并在弗森伯格划分潜在知识溢出和实际知识溢出思想的基础上,对凯尼尔斯模型进行改进,转变其仅测度区域间潜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弊端,使修正后模型直接评价区域间实际知识溢出效应值,使模型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更加贴近我国经济运行现实。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选取2005-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直接效应更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工业生产率、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三条路径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但存在异质性;(3)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两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双重门槛,且两者在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绿色经济效率中表现出“由抑制到促进,由微弱到增强”的阶梯性特征。文章不仅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中具体的影响路径;同时,也证实了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凯尼尔斯模型的修正,转变其仅测度区域间潜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弊端,使修正后模型直接评价区域间实际知识溢出效应值,挖掘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区域间“知识溢出盆地”现象,通过深入分析安徽、江西两省的“知识溢出盆地”现象,探讨区域间“知识溢出盆地”的成因,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针对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级的面板数据研究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竞争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绩效具有负向直接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地方政府竞争的作用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绩效的负向直接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均被缩小;环境规制负向影响制造业绩效的总效应,引入地方政府竞争后,总效应的负向影响将被缩小;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绩效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总效应以及地方政府竞争对这3种效应的调节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对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集聚正(负)外部性对企业业绩增长的作用效果会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产业集群对异质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并应用分位数回归法,考察了产业集群对异质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随企业业绩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总体上,企业业绩增长明显受益于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企业资本深化度与本土根植性水平越高,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企业业绩增长率的促进效果越明显;随着企业业绩增长率的提升,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于高资本深化度与强本土根植性企业业绩增长的促进效果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低业绩增长率企业的资本深化度越高其拥塞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9.
靳娜  傅强 《软科学》2011,25(6):140-144
通过引入人力资本增长率、知识溢出、技术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差距等参数,建立了三部门FD I多参数溢出效应内生增长模型,讨论了各种经济因素对FD I溢出效应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系统的动态转移过程。研究表明:外商人力资本增长率高于东道国人力资本增长率时,FD I的引入才能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率,而且只有在此种情况下,知识溢出才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对稳态增长率不产生影响,但在动态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率随吸收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而经济增长率随技术差距的扩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3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城市间地理邻接关系、人口流动关系和社交网络关系数据设定空间权重矩阵,通过空间Durbin模型考察制造业转移对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地级空间尺度下制造业规模与以发明专利度量的地区创新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其他地区的制造业则借助空间关联矩阵,呈现出对本地区创新产出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说明制造业转移促进了创新集聚而非扩散,进而带来制造业增长和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异。传统上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模型设定,高估了本地制造业规模对创新的作用,而低估了制造业转移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总效应。政策启示:重视制造业区域转移在促进区域创新中的作用,强化区际联系以促进区域间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