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华军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5):104-111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实质是围绕如何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结构性失衡以及发展动力不足这三个核心问题而嵌入在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动态交互关系。基于VAR模型的要素交互关系实证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系统协同效应测度,揭示了技术、人才、资本等科技创新要素及相应驱动机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反映了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影响因素。在新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发展高等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和提高知识创造及供给质量,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的能力,加快构建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资本链和产业链多维度融合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提升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案例及其比较研究,指出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路径、影响因素,提出了运行机理和阶段特征,构建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选取了处在创新驱动发展高级阶段两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提炼出区域创新驱动高级阶段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提出把包容理念融合到人才开发模式中,系统构建驱动员工创新的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并引入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实证研究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高校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实证研究发现:(1)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从员工能力、机会和动机提升三个方面涵盖五个因素: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员工的优势;员工与组织双赢;理性包容员工的创新思想与失败;公平对待员工;(2)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对教师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发挥员工的优势、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对创新意识具有显著影响,发挥员工的优势、员工与组织双赢、公平对待员工对创新成果具有显著影响;(3)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与心理资本正向相关,其中发挥员工的优势、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对心理资本有显著影响;(4)心理资本是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中"发挥员工的优势"作用于教师创新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5.
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网络形成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产业共生网络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任务。基于历史文献,系统梳理影响产业共生网络形成的驱动因子和障碍因子,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因子分析法试图探寻其中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产业共生网络形成的因素可归纳为经济、技术与资源、企业认知与能力、政策制度、合作氛围、环境意识与效益六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技术与资源因素是影响产业共生网络形成的关键因素;严厉的控制型政策相比激励型政策对驱动企业实施共生项目更为有效;企业认知与能力是共生项目开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水贫困风险评价、障碍因子及阻力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才志  董璐  郑德凤 《资源科学》2014,36(5):895-905
在构建农村水贫困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结合TOPSIS模型对2011年我国31个省(市)地区农村水贫困风险进行测度。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法计算了不同地区的水贫困风险障碍度,为分析农村地区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降低灾害风险,实现农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找到了突破方向。具体考察指标层障碍因子后,文章利用LSE模型结合子目标层障碍度得分,对农村水贫困风险进行系统阻力模式分析,将我国农村水贫困风险管理阻力划分为3种模式:双系统阻力模式(E-R型、S-T型、T-R型、S-R型和E-T型)、三系统阻力模式(S-T-R型、E-T-R型和E-S-T型)和四系统阻力模式(E-S-T-R型)。阻力类型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阻力作用大于东部沿海地区,生态系统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贫困管理起阻力作用,对西南和华南地区而言,资源系统的阻力作用要小于其他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集中于三系统和四系统阻力模式,其中以E-S-T-R型阻力模式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7.
研究选取2009—2015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采用SE-SBM模型对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测度,并采用Tobit模型对其驱动因素估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东中西区域效率差异较为明显,纯技术效率是制约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不断提升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教育水平与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有显著的关系,而城镇化水平、金融环境与产业结构均对农业创新系统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与技术创新范式的改变,区域化创新政策要求大学通过知识创新成为区域创新系统(RIS)的关键驱动力,同时也对传统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出挑战。组织模式是协调组织与环境的重要工具,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可以使大学与区域更好地协同创新。基于此分析框架,对德国基于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大学与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园计划"进行研究,可为我们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各具特色与优势的区域创新系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发展与转变,公民社会影响下的四螺旋创新驱动模式逐渐成为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从四螺旋模式出发,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以中国30省高技术产业为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因果作用机制,揭示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与潜在问题。结果发现:产生高创新经济绩效与科技绩效共同的组态类型为:政产学研平台联合导向型、平台公众政学研联合导向型,创新经济绩效独有的组态类型为产学研公众联合导向型。通过对比产生非高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形式,揭示了创新驱动作用机制的驱动要素对产生高或非高创新绩效存在非对称性关系。创新驱动作用机制内部要素的协同效应是实现产业创新绩效提升与价值创造的基础,公众社会参与也无法独立和直接作用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因各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资源配置等因素的不同,创新驱动要素对创新绩效提升的作用机理并不是既定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与技术创新范式的改变,区域化创新政策要求大学通过知识创新成为区域创新系统(RIS)的关键驱动力,同时也对传统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出挑战.组织模式是协调组织与环境的重要工具,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可以使大学与区域更好地协同创新.基于此分析框架,对德国基于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大学与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园计划”进行研究,可为我们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各具特色与优势的区域创新系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系统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要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生命周期演化阶段--孕育生成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演化阶段的特点,得出各阶段的主要驱动因素分别为:政企导向、系统经济、创新网络、网络系统和系统钝化.并对区域创新系统衰退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引起区域创新系统钝化的因素,使创新主体和政策制定者能及时采用适当的规避措施,以保证区域创新系统的持续健康运行.最后,构建由以上驱动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区域创新系统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模型.  相似文献   

12.
黄西川  幸炜 《科学学研究》2007,25(A01):120-127
阐述自主创新的内涵与一般分类方法,从自主创新不同模式的资源需求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各种模式的功能作用、相互关联性,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在联系。以提升南京地区创新系统层次、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为实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地区创新主体的行为优化的主要取向。  相似文献   

13.
徐丹  于渤 《科研管理》2024,(3):113-121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地区突破发展瓶颈,开辟创新增长赛道的关键支撑,也是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立足创新价值链视角,基于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我国30省份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区域创新基础及环境的协同作用下,专业化与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三阶段创新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与差异化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驱动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绩效提升路径包括“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综合驱动型”三类;(2)驱动成果转化绩效提升路径包含“专业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开放环境下专业化集聚-创新基础协同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政府引导下研发人员弥补型”四类;(3)三阶段区域创新驱动路径的差异性在于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类型及研发人员是否发挥核心作用;(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各阶段创新绩效提升路径呈现不同特点,体现为核心主导要素的差异化激励效应。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打开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过程作用机制的“黑箱”,为我国各地区寻求更适配的阶段化创新路径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创新系统的区域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学者就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属性、联系、创新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尽管可达性是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但可达性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在本文中,作者试图提供一个有意义、操作性强的可达性概念,来说明在可达性,技术扩散以及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之间存在密切互动关系。我们还将注重讨论不同区域的不同可达性对连贯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针对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提出了"专精特新"四大指标.通过调查2015-2017年浙江省555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从创新驱动和要素驱动两个维度划分企业生产驱动模式,探究不同驱动模式下的企业特征,并检验政策扶持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影响.结果 发现:(1)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的生产驱动模式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低水平双驱动、要素驱动、高水平双驱动和创新驱动,目前总体上以低水平双驱动模式为主,且企业的总体数量和驱动模式在省内区域分布不平衡;(2)采取不同驱动模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高水平双驱动可能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具体可有在要素驱动基础上增加研发投入和在创新驱动基础上集聚要素两种途径;(3)政策扶持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特别是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促进作用明显.基于结论,为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工作提出新思路和对策,包括提高入选标准、落实梯队培育与退出机制、加快推进浙中南地区培育工作、以驱动模式为依据精准施策等.  相似文献   

16.
围绕当前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机制,从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从业人员和RD内部经费等影响高新区发展的机制角度,对山东省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创新驱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升高新区创新驱动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8,(2):1-5
构建了区域政府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采用动态VIKOR法对其进行了测算,并对创新治理能力及其构成各维度与创新驱动发展分别构建了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结论表明:区域创新治理能力发展不平衡且具有较大差异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创新治理能力较强的区域在中国地图中呈"T"型分布,尤以"T"字一横的九个区域为最强,均为沿海地区;创新治理能力对创新驱动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多个维度对创新驱动发展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建设平台能力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作为区域经济创新驱动主体的普通人力资本已经无法满足新经济的要求,因此,需要依靠高端人力资本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本文首先对高端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高校与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分析了高端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又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常态经济对高端人力资本产生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集聚高端人力资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厘清智库高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组态路径,对于智库提升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政治系统理论构建智库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根据分析框架遴选7个变量作为智库影响力的前因条件,通过48个智库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识别智库高影响力的组态路径。[研究结论]研究发现,单个影响因素不构成智库影响力提升的必要条件和阻碍条件,但是低信息情报能力对智库影响力的提升具有一定阻碍作用,强管理能力对智库影响力提升具有强大推动作用。智库高影响力的组态路径包括信息驱动型、传播倡导型和研究资政型,不同的智库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和创新产出4个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进一步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这4个维度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是影响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加大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投入力度是提升区域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