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得知 :欧阳修做滁州太守已是第二次被贬。第一次是 10 36年因揭露左司谏高若讷的罪责与虚伪 ,为杜衍、范仲淹辩护而得罪保守派人物 ,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这一次是因支持“庆历新政” ,在庆历五年 ( 10 4 5年 )夏秋间 ,“谏官钱明逸据流言弹劾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关系暧昧、蓄谋侵吞张家财产。猝不及防的欧阳修百口莫辩 ,被下到开封府审讯数月。最后虽以‘券既弗明 ,辩无所验’(《谪滁州制诰》)结案 ,欧阳修却就此被革职外放滁州 (今安徽滁县 )太守”(引自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参考书《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仕途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欧阳修的人生历程、文学创作历程来观照他的生命哲学。夷陵和滁州时期的欧阳修,盛年而号“醉翁”,是“清醒的醉翁”,虽处山水亭林间,仍“心忧其君”,“醉翁之乐”是与民同乐。“六一居士”时期的欧阳修,已届晚年,回归本真回归自我,“六一居士之乐”是人生在世的有所寄托,有所归宿。  相似文献   

3.
张乐 《山东教育》2020,(11):21-22
北宋景祐三年至庆历四年这十年,集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欧阳修历经夷陵之贬、滑州外放、第二任妻子辞世、第一任夫人所生之子夭亡诸事,间之至友钱惟演、谢绛先后离世,人生之路甚为坎坷凄苦。庆历五年,欧阳修再贬滁州,却写出《醉翁亭记》这一以“乐”贯穿全篇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在宜昌市著名的游览胜地三游洞,新近复修了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景祐初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欧阳修因同情和支持范仲淹改革弊政的主张,被贬为夷陵县令。这一年十月欧阳修离开洛阳,行程六千多里,到达夷陵(现宜昌市和宜昌县)。夷  相似文献   

5.
仰慕“六一风神” 弘扬醉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是对滁州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文人,特别是《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成为欧阳修散文主体风格——"六一风神"成熟的标志与代表作,奠定了欧阳修在北宋文坛上的领袖地位与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大大丰富了琅琊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得以《醉翁亭记》和醉翁亭为文化轴心的醉翁亭文化,成为琅琊文化乃至整个滁州文化的品牌文化、魅力文化。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触怒权臣高若讷,被贬夷陵.此时的唱和活动与唱和诗作明显减少.夷陵唱和在内容上,以歌颂友谊为主;其次是关心民生疾苦;再次为歌咏自然山水.沉沦下僚的生活,使唱和诗作内容现实性增强,袁枚说:"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以阅历增."这一评价极有见地.  相似文献   

7.
北宋仁宗庆历前后,学术界又掀起了一个论"道"的高潮,其中关于"天道"与"人道"关系问题是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欧阳修对于这一问题也有自己系统的观点,表现出了他以人为本的学术倾向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同时也暴露了当时绝大多数庆历学者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不足,但欧阳修关于"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理论对中国散文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关于"庭院深深"这首词,历代学者对其归属说法不一,本文首先对清代周济"文必如其人"和宋代李清照之"欧公所作"这两大倾向于欧阳修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从而说明此词不必为欧公之作。再在参考前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比较冯、欧二人的艺术特色,从而得出了此词为冯延巳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以来,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两次道路"的选择,或发生在江西,或与江西有重要关系。井冈山革命道路在江西形成与实践,中国改革开放道路在江西有所思考,而这,与江西文化精神有密切关系。江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包容、勇于进取和甘于奉献的文化精神,保护、滋养和推进了"两次道路"的选择与实践。这带来的启示是: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需要大力弘扬江西文化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切实融入江西文化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更需要创新江西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钱伟 《林区教学》2010,(11):74-75
以珠海和风中学为个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和风中学以"和"的精神为核心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和"的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并进一步解释了"和"的精神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深入地阐释了"和"这一传统精神文化观念对于建设现代学校文化的要求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提倡"和谐"的政治文化,"宽容"是实现"和谐"的应有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宽容"精神。"宽容"精神与西方多元主义民主价值是相通的,然而,中国的"宽容"文化提倡的是"和谐",西方民主政治充满"对立"、"斗争"的因素,还包含"非和谐"的文化取向,这一差异表明,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是要立足自身政治文化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河伯"和日本的"河童"是两个相似但又绝不等同的文学形象,他们分别产生于两国对大江、大河的崇拜,是各自水崇拜文化的一部分。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两个形象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日人民精神与文化的了解,更可以结合两国的材料一窥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正>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参知政事。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因直言论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所  相似文献   

14.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对待贬谪的态度上,宋代文人往往显得非常豁达,跟此前文人具有明显的不同。以欧阳修为例,他贬赴夷陵途中的活动可以分为游赏、交游和纪游三个方面,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宋人将"谪宦"视作"胜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文化冲突是近现代史比较显著而又尖锐的文化现象,焦点集中在东方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问题上,进行文化比较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将世界各种文化进一步融合与消化,然而片面的持文化优劣论调,而臆造文化冲突,进而激发思想冲突、政治冲突是不符合世界经济、文化、政治一体化的,因此通过对持东西方文化优劣论观点的分析和批判,解析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及物质财富,对于全世界、全社会有着共同的促进作用,进而表明对待不同领域的文化,应持有"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取舍观点。  相似文献   

17.
熊璐 《文教资料》2011,(9):123-124
中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促成了两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区别。西方文化中关于如何锤炼人性的讨论由来已久,把人的教育中理性和感性的作用分裂开来,两者泾渭分明。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和合"精神,这一特点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发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主要目的不在文体革新,而是借此打击轻薄举子"妄议时事"的政治习气。这股习气是庆历至嘉年间"言事之风兴盛"大潮流的一个支流。欧阳修在现实政治中艰难地维护"朝廷大体",痛苦地调和日趋偏激的"政治气节",虽然寄希望于下一代,但最终没能遏止住偏激矫节的言事之风。他的政治心态和政治遭际,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导致对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历来莫衷一是。《文化生活》教材对于文化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王开文 《学语文》2012,(6):70-7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欧阳修《醉翁亭记》,文中有:"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对于"伛偻提携",课本注释:"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解释模糊,"伛偻"是"老年人"、"弯腰走"还是"老年人弯着腰走"?"提携"亦然。其实,"伛偻、提携"应分别解释为"老人、小孩",以突出游人之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