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语文课,语文教师因地位低、教学和科研得不到重视而缺乏积极性,学生不重视语文课的现象. 一、高职语文的教学困境 许多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是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学生萎靡不振,昏香欲睡,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老师不得己只好唱"独角戏",结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而却是"哑口无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毋庸谈创新.  相似文献   

2.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也是多年来高职语文学习收效甚微的教学难点。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高职学生却常常因为读之不"劳"而写之不"逸",基于超星泛雅学习平台,以教材为核心,以"读写"为抓手,以网络的海量资源为基础,以广阔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读与写劳逸结合构建交互式教与学的高职语文新课堂。  相似文献   

3.
如何培养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学会普通话语音知识、形成拼音教学技能,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岗位的合格的一线老师,教者摸索多年,现形成一套"高职语音导学教学模式",以供探讨。一.构建高职语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构建高职语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做  相似文献   

4.
当前语文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呈下滑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高职语文课堂,为我们教学模式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高职语文课堂开始充满"生气"和"活力",从而具有生命力.本文结合高职语文教学,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职语文高职考复习教学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讲—练—讲"的循环复习模式下教学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课堂教学低效,二是学生学习热情虽高但缺少方法,三是扩招托底,学生缺少学习动力.而通过打造"三精"课堂、设定三个梯度、构建三个环节、实施三类对话、坚持三个不练、秉持三个抓手,构建中职语文高职考"复习共同体",可以有效...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高职教材建设上却一直存在着混乱无序的状态.其中,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就处于这种困扰当中,当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有的过于简单,定位于传统的给学生"补课",使大学语文成为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被人戏称为"高四语文";有的则拔得太高,是一种脱离了教学具体情况的课外阅读;有的则往往将本科教材拿来,临时顶用或略加修改,删繁就简,就成为了所谓的高职教材.由于现时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上的脱节,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老师认为其可有可无,提出取消大学语文课程.要改变上述现状,加强素质教育,促进高职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就迫切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具有高职特色.本文笔者根据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实践,试就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陈述拙见,与语文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高职学生也是高校学生群体里的"一类学生",具有许多特殊性.职业文化全面参透下的高职班级建设和管理,决定着高职班主任工作的特殊与不同.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小社会",是学习生活的家园,是呵护心灵的港湾.高职班主任,做好"三成教育"、"三家建设"和"三心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更是针对性开展班级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将"语文"中的"语"看作语言形式,而将"文"看成思想内涵。其实它们都是语文学科的基础,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本文将从高职语文教育的"语"和"文"两方面来讨论其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性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一、高职语文教育的应用性1.高职语文教育中"语"的应用特点语言应用能力是高职语文教育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特征不是知识理论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高职院校和高职语文教师都应对语文教学予以正确定位.高职语文教师更应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充分挖掘和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上的功能,在"双师"素质、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自我树立形象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李靖 《考试周刊》2014,(86):20-20
作者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在多年教学历程中,感悟到语文是一门与学生成长、修养、性格塑造等方面息息相关的学科,高职语文教学应该是一段"美的历程",陪伴高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欣赏美、感受美,具备美的眼光,探究美的价值。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作者有一点领悟非常深刻,高职生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个驿站,因此不少学生对课堂学习比较不重视,而吸引人的课堂才能实现高效。作者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开展美学与教育实践。本文从两大方面开展论述: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突出真善美。  相似文献   

11.
以"高职语文"名称的确定为主线,提出高职语文的发展应该抛弃"大学语文"这样不恰当的称谓,以正确确定"高职语文"名称为先导。为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正名"的过程,是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学科本质的过程,也是树立路标、确立高职语文发展方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除了"说",最能体现高职生语文素养的环节就是"写"。然而从目前来看,写作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不仅学生怕写,教师也怕教,这就导致高职语文写作教学走进了困境。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浅谈几点改革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蔡韵 《华章》2009,(10)
高职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人文教育的含义,针对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严绍国 《文教资料》2008,(26):216-218
人的创造力来自于对问题的提出,一个不懂得开发问题的人只能原地踏步.在大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今天,高职语文教学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樊篱,积极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不囿于课本,充分结合行业企业特点,设置语文学习的"问题"点.注重语文学习的"问题"谋略,激发"问题"潜意识,探究"问题"新途径,养成"问题"好习惯.通过科学的"问题"策略,培养"问题的制造者",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职教育方兴未艾的适时发展,高职语文在强调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培养的教育精神的推进下,以"母语"教学的身份在高职院校占据一席尴尬之地,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有关高职语文教材教改、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的论述.尽管论著颇丰,但并未对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地位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现状有大的改观.文章拟从对高职语文的研讨作初步梳理及怎样具体地对学生的主体机制进行重构这个角度,来论述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高职教育良性持续发展的落脚点,以期对高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及学生健全发展的教育目标的探讨有切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把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一方面说明对大学语文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应从大学语文自身找原因,需要学界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系统研究,首先要弄清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文对高职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课程性质进行系统比较,希望高职大学语文教师明确课程定位,避免落入"高四语文"的窠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高"与"大"。  相似文献   

17.
金燕 《时代教育》2010,(6):153-154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全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交流素质和人文精神,其重要性不容质疑.而当前的高职语文教育由于难以找准自身定位,未能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出这门课程的显著作用,并陷入了与高职教育目标脱节、和学生的专业领域偏移等种种困境.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现今高职语文教学困境的三项对策,包括重新设计高职语文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建立科学评估交流体系等重要内容.这三项对策围绕着"改良"与"创新"两个层面而展开,通过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举措来改革高职语文教学,期望能重塑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左玉灿 《文教资料》2008,(24):96-98
本文分析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实用主义谬误,并结合实际,就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中"实用文教学"、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课改背景下评价体系的改善等四个方面对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一方面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冲击,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趋势,加之自身课程体系的不完善,问世不久的五年制高职语文只有先剖析自己,改革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真正促进高职学生的个体发展,才能有立足之地.本文试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建立五年制高职语文学习评价原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期促进五年制高职语文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要上好语文课并非易事,因为语文包罗万象,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所以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没有吸引力,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味",简单说就是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要想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听、说、读、写定要贯穿其中,教师还应博学多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