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文化背景下精英艺术的拓展与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精英艺术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大众文化以其科技优势强占了大众生活的艺术空间,精英艺术越来越远离大众。艺术家只有主动适应市场,放弃主流地位和精英意识,从大众利益的视角去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艺术才会走出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恶搞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正确看待恶搞,首先是要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在恶搞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些草根艺术家的艺术潜质,谁也无法否认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其次就是要正确看待它的存在.恶搞作品是典型的草根艺术,草根和精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精英的高雅艺术文化,草根的平民艺术文化.我们不要同化草根艺术,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不妨考虑草根文化与精英艺术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3.
艺术长期处在精英化的状态中,而技术的进步在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民主化,使得大众逐步获得了艺术的享用权、评鉴权和创作权。后技术时代的到来更是使得艺术世界由等级分明的森严殿堂变成了众声喧哗的狂欢广场。但是,即使在后技术时代,技术本身并不是民主的,它发展和应用的方向依然被精英阶层操控。所以,艺术真正的民主化无法孤立地完成,它与社会其他领域的民主化进程处在互动之中。  相似文献   

4.
如何协调好学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专业艺术教育健康成长的关键。为此,一要办学形式多样化,高质量地培养各类艺术人才;二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宽专业口径;三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实用性和实践性课程等。专业艺术教育在办学上,既要坚持大学应有的高品位和艺术教育的精英性,又要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既要强调基础学科知识(技艺)的扎实与深厚,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人才培养上,既要造就艺术精英人才、学术人才,也要培养一般的艺术职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专业艺术教育才能较好地完成它的双重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5.
袁峰 《考试周刊》2012,(43):182-183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繁荣推动着中学艺术教育的变革,中学艺术教育要带领中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大众文艺的价值、意义和利弊,引导他们对大众文艺的欣赏和消费,并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超越大众文化,向更高层次的精英文化中汲取更丰富的生命的养分。为此,笔者对高中艺术课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大众艺术是当代审美文化留下的一道难题。笔者力图探讨与这个概念相对应的“大众艺术”观念的历史变化和当代内涵的同时,突出大众艺术内在性拥有的一种“居间”于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精神与品格;这种品格与精英艺术一样,实质同样地指向人类的感性精神本身。  相似文献   

7.
陈文忠教授新著《艺术与人生》最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260千字。该书立足艺术与人生的内在联系,探询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从本体论角度阐述艺术诞生的人生根源、艺术创造的人性本质以及艺术活动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而从形态学角度对精英文艺与大众文化、悲剧艺术与喜剧艺术、古典诗歌与人生智慧等专题作了多层次的论析,最后从功能论角度对艺术欣赏的审美规律和人生意义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对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评论写作的方法作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波普艺术.在风格上反对现代主义艺术后期愈发形而上的抽象形式;在理念上对抗现代主义的纯理性思维和精英文化观念:它热衷于在消费社会和流行文化中需找创作基源,消解高级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积极面对后工业社会环境下商业因素对艺术创作、生产、营销等多方面的影响。波普艺术作为在20世纪60、70年代广泛流行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艺术流派,在艺术实践和文化理论方面,为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开启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神圣性在前现代时期来源于自身以外的宗教;当宗教衰微之后,“天才”和世俗政治权力成了它的新神。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化的变迁,传统的人艺术化急剧衰落,旧的精英化阶层解体,艺术的膜拜价值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雅艺术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感及其在群众中的认可度问题即愈来愈成为一个问题。以此来看,我们可以将"高雅艺术进大学"看作一个音乐融冰的过场,其核心和主旨就是实现艺术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回归与还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划分艺术教育层次入手,分析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职业艺术教育需强化职业性培养,由专业走向职业;精英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休闲艺术教育形式活泼,亟待开发规范.三个层次的教育规律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深入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以形而上艺术价值观为基础的西方传统美学被引入中国。但是,面对民族危亡、国力衰微的特殊社会历史境遇,中国知识文化精英对美学的旨趣明显有别于西方,他们将艺术价值与功能明确指向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促成了艺术价值观的实践转向,培育了以艺术救国论、艺术治国论、艺术强国论为基本内容的"艺术实力"观。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这对理解、提升国家文化实力与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艺术史早已证明,劳动人民的艺术是一切上层化艺术的肥沃土壤与丰富的宝库,即从宫廷贵族艺术、宗教艺术、士大夫人艺术、市民艺术到现代、当代专业艺术,无一不是劳动创造或受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源泉的滋润而产生出来的。在中国美术史上,要在民间艺术与精英艺术之间划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几乎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艺术活动和日常活动的现实的美学关系出发,关注当今社会中艺术的审美呈现,表现出人的彰显、大众文化与精英意识的对立、视觉文化甚至身体美学的出炉、消费观念潜在的运营等特征,剖析美学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而重申了美学诗意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近现代的艺术教育,让人发现一个所谓的艺术教育“滑坡”现象。根源于这种现象的是国人的重理轻文、重“科举”而轻人文。这种教育环境下培育出来的“人才”恐怕也很难成为现代艺术界所需要的那种富有情感天分的精英,而更多的则是应试人才罢。本文旨在以艺术教育为例,阐述艺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有推动作用,那么涂鸦艺术无疑是重新定义了"艺术"这一名词,打破了平民艺术与精英艺术之间的分界线。以"艺术为大众服务"的观念,引发艺术家探索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凯斯·哈林(Keith Haring)以概括性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玩味且深沉的涂鸦形象迅速在纽约风靡一时。其个人鲜明的思想特征促进艺术观念的变革,积极参与大众文化的传播并投身于公益事业,都值得使他在当代艺术史中留下传奇一页。  相似文献   

17.
耳环     
当时苏珊娜10岁,母亲34岁。苏珊娜想的是海边有幢房子,母亲想的是钻石耳环。苏珊娜憧憬家里仆人如云,手托银盘,以巧克力、奶油糖、冰淇淋侍候他们。母亲并不知道怎样放胆做大梦。她想的是一副每只大约有半克拉钻石的小耳环。母亲的梦先实现了。第二年她生日,父亲就买了耳环给她。父亲是警察局督察,身材魁梧,人很聪明。苏珊娜记得他不喜欢别的男人对母亲多望一眼。  相似文献   

18.
《我主沉浮》成功刻画了改革先锋赵安邦、腐败精英钱惠人、资本大鳄白原葳等人物形象。通过对作品的人物描写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我主沉浮》深刻的现实意义与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大众化思潮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思潮之一。这一思潮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换。毛泽东的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是艺术大众化运动的强大理论基础。在大众化艺术思潮的运动中,艺术的“话语主体”实际上是政治文化精英。他们的艺术理论与主张从属于他们的政治抱负和文化理想,在大众化艺术的表象后面彰显出艺术从本质论到功能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20.
当代架上绘画艺术,存在着迎合“市场文化”低级趣味,“精英体制”的“压榨”、“形式主义”的“怪圈”等时代弊端。绘画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作品能否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文状态,作品反映生活的角度和对艺术语言把握的准确程度。生活永远是艺术主源,因此,真正的架上艺术家应该永远贴近生活,而大可不必改换门庭,追赶时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