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杰作<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唐僧,这是<西游记>中一个真正的人的形象.在唐僧的身上凝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特征.他具有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尽管他的理想是脱离现实的,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本文将通过对唐僧形象的分析,说明吴承恩表现中国古代文人特性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西游记>与<堂吉诃德>有很强的可比性.二者均采用"以幻为真"的叙事范型,均以游历为主线来连缀多个故事.二者的差异是<堂吉诃德>运用了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西游记>则带有说书人口叙性特征,叙述方式局限于全知式.二者的差异与中西诗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作为英雄传奇,旨在集中反映一般"市井细民"的英雄人格理想,以其多元丰富性构成了小说丰满典型的形象体系;同时,<水浒>作者又把各自独立的多元英雄人格理想裁剪归并到以"忠义"为基调的相对统一的英雄人格理想上,并因而形成了小说叙事上"单线条连环式"的独特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4.
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世情小说开山之作的<金瓶梅>,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诞生于封建末世的这部作品,汲取前代小说之精华开创后代世情小说之先河,尤其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金瓶梅>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以一个家庭的兴衰为整个社会的缩影,融女性悲剧和商贾发迹历程于一体.其丰富的内容与高超的表现手法的确值得今人去揣摩探究.  相似文献   

5.
吴承恩并非<西游记>作者.宋末和元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真人)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文,是丘麾下陕西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祖稿即<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没看过佛经",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这是历代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学术话题之一.作者从文化现象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问题,同<三国演义>、<水浒传>有着可相类比的地方,是在西游故事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市民与文人不断加工而成.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的作者与主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只是我们对于原文理解和把握的程度而已.但是,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却必须以遵守原著精神为前提.<西游记>电视剧续集的拍摄,几乎是在对于原著文化内蕴所知甚少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大肆歪曲原旨主题,胡编乱造情节,是对原作者权益的侵犯,也同时误导了观众和读者.文学批评工作者应该挺身而起,捍卫<西游记>作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用喜剧性的叙事手法,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中心人物形象.前七回是表象的"悲剧",实质的喜剧,作者以喜剧化解了表象的"悲剧".明代精英文化人的作用,使孙悟空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英雄",以后又从<西游记>主题中转换为母题,形成大众化审美典型.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古典名著可谓中国封建社会的军政伦理、市井伦理、比较伦理、家族伦理"百科全书”.其中的典型人物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典型品格,点评下来仍能与我们以有益的现代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爱在何方》的人物形象塑造是成功的。它以开阔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以学生为主、包括教师的群体形象。小说中人物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十多个。主人公李逸,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敢担当的新时期大学生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  相似文献   

12.
再论吴月娘     
人们对于吴月娘这一形象历来众说纷纭,究其原因还在于作者的主观理想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之间的矛盾。吴月娘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而且是西门庆一家从发迹到衰落的见证者,在她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野叟曝言》塑造了一大批形态各异的僧徒形象。总的来看,小说中的僧徒基本上都是以奸邪淫恶的面目出现的。作者以韩愈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自居,以“扫除二氏,独尊圣经”为已任,文素臣救弊图治、崇正辟邪的丰功伟业,正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相似文献   

14.
任玉梅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4):38-40,43
《书店的灯光》利用真切而感人的笔法,描述了作家对书店魅力的美好回忆,对阅读的感受。在恬静的描述中,表现了对书的价值永恒和人性光辉永恒的理解,面对当今浮躁的世界,阅读不仅是精神食粮,更是追求理想,磨炼心志的良药。  相似文献   

15.
《大学》“知止”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理想信念迷失的问题,并且有愈加严重的趋势。《大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书,文中关于"知止"思想的阐释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的迷失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淮南子》中“蓁卫之箭”、“周于数而合于时”、“皆阅一孔”、“志存仁义”、“条风之时丽”、“博学以疑圣”等六处字义,作出解读,发表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庄子》的研究历来多侧重其内容的哲学意义,而忽略其语言形式所表现出的哲学价值,庄子的修辞变化多姿,汪洋姿肆,很巧妙地体现出理想追求和现实表达、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具有明显的朴素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一书整体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哲学倾向,而其自然主义哲学的关注点和主导指向是人类的自然主义的生存态度,其超越的、理想化的自然主义的境界,是心灵的转化和内在超越,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大胆揭露,是对人类文明的批判和反思,是对人类生存的本然状态以及本然状态中的人类自由的追求,体现出庄子自然主义的独特意蕴,它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77年出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构成了新自由制度主义兴起的理论基石。该书所倡导的复合相互依赖模式被公认为最有解释力的理论之一。该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理论论述和现实验证。在理论论述部分,作者着重论述了相互依赖的概念,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式,以及权力与相互依赖的关系等。而在现实验证部分,为了验证自己的主张,作者用大量笔墨分别从海洋领域、国际货币领域、美加关系、美澳关系方面来解释国际机制的变迁。可以说,该书的核心在于回答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上国际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6世纪意大利一位完美廷臣的典范——卡斯蒂格朗所著的《廷臣论》一书的解读,分别从出身、外表、举止方面分析了16世纪意大利贵族的文化风尚,认为在16世纪意大利的上层贵族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尊贵的理想和观念,他们服务于宫廷,追求自身的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