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欣赏或创作近体诗,当然要能够标明近体诗的格律,并运用格律要求去创作。历史讲格律的,不是太简单,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太繁复,如王力先生的《双语诗律学》。其实只要研习一下清人赵执信的三卷《声调谱》,从中总结规律,就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学会近体诗的格律,并轻轻松松地标出格律进而较纯熟地运用它。  相似文献   

2.
前面讲了近体诗格律。但懂得了近体诗格律,并不一定就会写近体诗。这就像学会了游泳要领,并不一定就会游泳一样。要想学会写近体诗,还要经过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第一阶段,学“属对”。在学习和掌握了诗韵、四声、平仄、对仗等基础知识之后,要学会属对。属对就是对对子。属对训练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是正音训练,又是声调(平仄)训练,还是语汇和语法训练。因为属对要求: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内容相关。这些要求与对仗的要求相同。因此,属对  相似文献   

3.
声律是诗文中应用声调特点来构成的格律。在语言学中,声调属于“超音质音素”之一,除此之外,音素的轻重、长短也属于超音质音素,所以,欧洲诗歌的轻重律、长短律,也是一种声律。利用声调的交互配合构成格律,这是汉语诗律的特点。我国人民对于汉语声调的认识和应用开始得很早,应追溯到先秦时代。据说齐梁时沈约发现四声,撰《四声谐》  相似文献   

4.
前人的近体诗创作,遵循的乃是平、上、去、入这古四声,而非完全是我们熟悉的普通话中所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今四声。那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古四声中的入声究竟是怎样的呢?换言之,被《康熙字典》称为“短促争收藏”的入声,到底该如何辩识呢?这的确是欲弄明弄通诗歌声律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汉语的声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古时期普遍使用的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无法读出而消亡了,事实上它早已分别演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演化为上声和去声的,今人在进行近体诗创作时,可以暂且不去管它,因为它毕竟…  相似文献   

5.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声调也叫字调,就是汉字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入声字已消失,四声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半仄这两个概念,是格律中的术语。“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不平的意思,除去平声都是仄声(上声、去声)。要弄清律诗的平仄规则可以五言律诗着手。例如:  相似文献   

6.
平仄是近体诗格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根本区别。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是根据汉语声调特点来分的。古代汉语声调和今天普通话声调的种类不完全一样,两者之间的关系大致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7.
平和仄是指中古语音的两大类声调。要明白它,还得先明白四声。 根据传统说法,是南北朝梁代的沈约最先发现平上去人四声,著有《四声谱》。唐人曾对四声作过描写:“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真空和尚曾作《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描述虽不甚科学,但可以使我们初步懂得: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阐释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王力先生的论断,理清了中古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曹雪芹《红楼梦》近体诗格律分析,发现这些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方面与近体诗格律要求对应,体现了曹雪芹严格的近体诗格律观念,也反映了作为诗人的曹雪芹精通诗律。  相似文献   

9.
<正>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由于它对诗的字句、声韵、对仗等有严格的规定,而有别于唐以前的古体诗,所以后世叫它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其中又以律诗为代表。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弄懂了律诗的格律,绝句和排律的格律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律诗的格律便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将律诗的特点概括为:  相似文献   

10.
写诗一般要押韵,写近体诗甚至要以严整的格律要求来押韵。韵母相同的叫同韵(近体诗还要求在同一声调内);韵头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相同的也算同韵,同韵的字才能押韵。但是鲁迅先生有一首《无题》,其用韵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番思索。诗为:  相似文献   

11.
古诗重在自然之音节,原无所谓声律。至南朝宋末而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名目,沈约著《四声谱》,四声应用于诗歌文学创作,古诗开始由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转型。五言之诗,字配四声声调,调声构律,组合计算之理,类九宫之算法。由是探研律调之秘,释解拗律之谜,制成声律九宫格谱图,古诗之格律一目了然:永明律诗,四声分用,二五异声,九宫之四正四维,句多入律;唐宋律诗,平仄二元,二四异声,律句在四正,拗句在四维,“特拗”别立中宫。教学唐诗,或从图谱索句,或按宫格填联,声律无不中规合矩。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传统的诗词格律是根据汉语的本质特点和诗词本身的艺术特点,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产生并逐步形成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讲究音韵和节奏,《诗经》第一首《关睢》的头四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押韵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且便于记忆,所以几千年来久传不衰.诗的句尾押韵的传统一直发展到南朝齐、梁时期,沈约(公元441~513)从研究中发现并倡导了“四声”之说.这是我国诗坛上自觉运用声律写诗的一个创举.后经几代人的创作实践,至唐朝初年便形成了格律诗.在这之前的诗被称为古体诗,在这之后的律诗和绝句则被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字句数一定;二是字声的平仄安排一定;三是规定一定的对偶句.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传统的诗词格律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误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误区马燕华一、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概述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这是因为它是从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演变而来的,古汉语声调分阴阳,因此,也就沿用了古四声的...  相似文献   

14.
“裳”是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注:①CHáNG遮蔽下体的衣裙;②SHANG犤衣裳犦衣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裳”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读成“SHANG”,笔者认为此处的“裳”应读“CHáNG”,理由有三点:一、根据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对平仄声调的安排有极为严格的规定,诗人正是通过平仄交错来构造诗歌抑扬顿挫的声韵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按七律的平仄格式,此诗为“仄起式”,首联平仄声调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有○表示可平可仄),勿庸置疑,“裳”字当是…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讲近体诗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懂得了律诗的格律,就懂得了近体诗的格律。律诗除句数固定(每首8句)、字数固定(五律40字,七律56字)外,主要特点有:(1)严格用韵,(2)讲究平仄,(3)要求对仗。律诗因这三方面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相似文献   

16.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17.
传统著作者对于诗词格律的介绍,都将近体诗的不同体式作为基本元素,就首句平仄起收不同分别作以介绍,并将其中格律的变化部分称之为"拗救"。这类著作让读者陷入格律的重峦叠嶂中,反而阻碍了格律的普及和推广。罗辉先生在其著作《诗词格律与创作》中将律诗的四种句型作为基本元素简约地介绍其变化。由于律诗实际上只是这四种句型的轮转,这就使得爱好者掌握了格律的法门。同时作者在诗词创作技法上提出了"有形、有则、有魂"的"三有"原则,从而在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诗词爱好者指明了学习和努力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上古声调的论说历来都众说纷纭,前人也有相关文章时其进行梳理,但是都不够全面和深刻.陈第的《读书拙言》否定上古音有四声 顾炎武和江永一方面肯定古有四声,另一方面认为古人在歌唱时不拘四声之限 段玉裁首次从系统上否定了四声模式而提出另一种声调系统.他主张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三声 孔广森的《诗声类》中认为《诗》有三声而无入声云云.本文对历代学者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力求能给大家在上古声调方面的学习上提供资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语言与文学》一文中说:"为了欣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美,我们需要懂得古韵和古代声调。"这里仅略说一下声调。声调、声母、韵母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所谓声调也叫字调,它所指的是字音的高低升降。 众所周知,语音古今有很大变化,声调也不例外。一般说来,上古时期的声调是怎样一种情况,目前还不大清楚。我们平时所说的古四声是指中古时期汉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这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从汉以后出现五言诗和七言诗,到魏晋南北朝,就越来越注意诗的声律,大抵已有律诗的雏形。至唐,诗人总结前人的经验创造出律诗和绝句的诗歌形式。这种诗有严格的格律,和以前的诗不同。为了便于区别,当时诗人把所有的律诗和绝句叫做近体诗。否则,就叫古体诗。这种划分后人一直沿用。古体诗的格律宽,近体诗的格律严,因此讲诗的格律,就是讲近体诗的格律,本篇拟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