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推进了我国法制文明与教育文明的相互结合,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法制变迁的过程、内容和方式等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变迁从被动适应到主动优化、从权力制约到权利制衡、从国家强制到社会参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学的角度,高等教育市场的基本要素包括供应者和需求者两个方面,而需求者参与市场的程度及其特征是不断变化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市场因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差异而呈现结构性分割的特点,并随着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而逐渐复杂化。在奉行自由市场竞争的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机制的影响:市场需求是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风向标,市场竞争是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催化剂,市场收益是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多重制度逻辑对高等教育结构变迁过程进行解读发现,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中的四个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和大学各有其自身的行动逻辑,每一利益主体的行为都是其职责立场与自我利益立场在博弈与妥协中利益权衡的产物,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中的问题主要源于部分利益主体的合谋行为。因此,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方向与路径主要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需要我们在多重制度逻辑的相互作用中认识每一行动主体的角色与作用,进而关注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内生性过程。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是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资源配置惯习,它规范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其不足。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由此。纵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变迁。探讨各阶段资源配置模式的合理性与不足,从历史的维度反思与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就成为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封春宁  杨超 《考试周刊》2009,(24):133-133
高等教育制度规范着高等教育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地保障并激励参与高等教育各因素的寻利动机与行为,发挥各因素效用的最大化。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更具有缓慢、递进、反复的特点。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现实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1911年,香港大学的建立标志着香港高等教育历史的开端,一个多世纪以来,香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研究香港高等教育变迁的历史和问题对我国大陆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变迁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变迁选择了一条渐进式改革之路,经历了免费、双轨制、并轨改革和完善四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收费过快增长使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主体意识的弱化,直接影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因此,要加大政府财政的教育投入、建立合理适度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收费听证制度以及完善以贷款制度为重点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形成了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的路径依赖。这种方式在高教转轨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各项宏观政策的确立,强制武变迁不利于高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强制性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弊端和形成此种路径依赖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突破高教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即实现高教制度变迁方式由强制性向诱致性或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的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由全额负担到投资比例逐步减少、学生受教育由完全免费到缴交逐年增加的培养费和由国家单一投资到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办高等教育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来源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个人分摊教育成本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国传统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以及高等教育制度和国家传统文化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以权力为核心的强制成为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法制的理念.但是该理念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受到挑战,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引发了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的转变;协商民主思想的兴起促进了高等教育主体对法制的参与热情;法律多元化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单向性的硬法垄断高等教育法制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强调法律关系主体地位的平等,树立"权利"的核心地位;通过强调公众参与,构建高等教育法制的"协商"精神;最后通过强调软法与硬法的并重,使得"以权利为中心的协商理念"得以确立,从而完成对传统高等教育法制理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高等旅游教育制度变迁轨迹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到完善期,而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制度仍处于发展期。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制度变迁机理,是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下发展演进的,并呈现出高学历教育制度需求增加和院校培养制度供给合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由于系统环境的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以及高等教育内部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不合理现象而面临调整,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及科类结构的合理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中的结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质量问题不是单纯的培养质量,而是一个结构性因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又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站在本世纪的高端,面对中国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呈现出的一些弊端,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为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迫切要求我们改良中国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本文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呈现出的一些弊端,论述了高等教育的理想组织形态,以及在现行体制下如何改良科层组织的一些思考,以期构建一种合理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对中国大学的组织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如何变革中国大学的组织结构以进一步促进大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收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经进入收费教育阶段。本文将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收费状况、收费标准计算和收费依据与国外大学教育收费的情况作了简要的比较,并分析了产生高学费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政府要从切实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力度等6个方面来解决中国大学教育高收费和高收费中贫困生的教育费用负担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几个主要支撑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误读,探索了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经济发展和教育需求等因素驱动下,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国产生了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职院校。经过试点、扩大办学规模和教育教学改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逐步清晰,这就是高职教育的“中国模式”。它既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又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模式。文章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分析总结了其发展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中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片面追求高校综合化;人才培养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发展定位不适应;行业类专门院校服务能力明显下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作用发挥不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下列对策建议:加强系统的整体规划,落实有效的评估与监测调控;加强分类指导,建立相关标准;建立起新的体制机制,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及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I explore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Change is interrogated in relation to policies and discourses of New Right reform, mass expansion, new managerialism, equity and post‐modernist theories of power, with questions raised about the interconnection of demographic changes, consumer entitlement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 consider the extent to which economic, intellectual and socio‐cultural changes intersect. Equity is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the democratic rhetoric of enhanced access and connections are made between equality and quality by questioning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product being accessed by new student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