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地域传统文化是经历千百年的历史选择而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些被相关部门收集整理,得以保存,有些却散落民间,濒临失传。开发与实施"地域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能够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适合全体学生学习或参与的内容我们利用校本课程必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精深,体验家乡传统文化的广博,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滋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发扬本土文化、推动本土文化创新的重任.地方高校应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通过改进高校课程设置,开设"本土"文化课程,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本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同时,促进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学生生活的不同领域。纵观品德与社会课程,许多单元主题教学都涉及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引入,许多地方特色资源成了乡土资源开发的主旋律。品德课堂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认同自己的家乡、喜欢自己的家乡,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走进当地的民风、民俗,激发他们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陈丽华 《家长》2024,(8):53-55
<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并且,在“政治认同”模块指出,学生要具备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热爱家乡,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观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视域,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课堂有着必要性与必然性,能让学生全面认知家乡文化,形成热爱家乡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沈美琼 《教师》2019,(15):48-49
风景名胜、美食文化、民俗传统都是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若基层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能将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优秀的地方文化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就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文章针对莆田地域内各种文化资源,建议教师选择导游词、写作、分享交流等不同的授课方式,将这些文化资源充分地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提高语文表达能力、综合素养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6.
依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加强地方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社团中的渗透教育,有利于社团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促成学生良好世界观和正确文化观的形成。在中小学社团活动融入地方传统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走近家乡,发掘身边的优秀文化;引入校园,促进地方传统文化校园化;创生课程,实现文化因子渗透;开展活动,提升地方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张南 《中学文科》2007,(9):114-114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和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课程形态。我校在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课程资源方面投入不足。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我校侧重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出了以“热爱家乡,感受风土人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人文环境、民风习俗、农业特产等几方面,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为了让学生在探究威县风土人情的过程中,从物质到精神、从生产到生活、从思想到习俗,更好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域文化有所差异,国家课程不一定能适应各个地区的发展,因此,各地学校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开始探究校本化的课程。新课标提出:"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学校依据新课程的指导,解放了美术教师的创造力,开始挖掘地方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课程资源中适合学生发展的因素进行教学,从而使美术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要求老师能紧扣单元特征,着眼于校本、乡土课程资源,对教材和课程设计的传统形态尝试突破,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探究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走向深度习得,同时,更对教学评价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一般分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国家课程就是由国家统一核发的基础学科课程。地方课程则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编制的乡土教材,意在培养学生对家乡科学文化历史等发展历程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校本课程的英文是school—based,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今的教育中,乡土意识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汲取和利用乡土地理中的传统文化精华,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对学生进行渗透、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乡土地理教学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建设家乡的志向,同时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12.
刘云  韩加强 《地理教育》2023,(2):27-30+36
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地方课程《可爱的四川》为载体,以“探寻古蜀辉煌,绽放精彩大运”为主题,整合乡土资源,创设“绘制大运会邀请函,带领国际友人探秘古蜀辉煌”的真实情境,通过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评价等过程,引导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家乡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吉铠东 《文教资料》2015,(4):161-162,191
桂林历史文化悠久、遗址遗迹众多,将桂林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具有拓展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作用。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的融合可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与教材主干知识结合、与教学手段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采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若将桂林地方文化资源与《纲要》教学有效融合,能提高我校学生对《纲要》课程学习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俞晓红 《文教资料》2013,(26):27-28
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进乡土文化资源,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而且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熟悉的环境资源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活化了语文教学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地方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以杭州雕版印刷为例,教师以资源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方式、以生活为阵地而组织实施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地方课程,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深度实践和深度传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是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地方文化传承渠道的有效途径。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积极融入闽南文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闽南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需着力开设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校本通识教育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7.
《请到我的家乡来——"洈水一日游"规划表》的教学,采用"情境导入,感知家乡美;探究学习,憧憬家乡美;交流评价,畅谈家乡美;拓展延伸,宣传家乡美"的教学脉络,通过探究认识表格、设计表格、填写表格、优化表格,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感受家乡之美,用乡土文化滋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乖本地区乡土音乐文化的特点,我校进行了校本课程"钹子书"在校园传承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深入民间,努力熟悉"钹子书"的文化特征;在课程构建中立足校园,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积极搭建展示平台,丰富学生对乡土音乐的体验;并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让乡土音乐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心中,使他们喜爱上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节教学中,以信阳市传统村落丁李湾村为案例,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乡村景观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构建学生地方感,激发学生为家乡振兴建言献策的热情,助力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20.
让某个地区特色的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在校本课程融入本土文化的内容,既对学生开展热爱家乡教育。又能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本文从如何整合家乡的本土文化精髓,把它融入校园的地方课程,让孩子们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形成学校文化与德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