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吴凯 《健身科学》2014,(12):39-39
“杏林”作为我国医界的别称由来已久,自古行医之人便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而这其中,还有一段喻意深远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为提高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强化学生个人以“思”为主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与探索以“思”统学、以“思”助练、以“思”促赛、以“思”主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炎冰 《钓鱼》2009,(1):11-11
一周一赛,绵延一个月的“渔圣钓鱼欢乐节”以“阿卢杯”开场,中间贯穿了“天元杯”和“渔圣总决赛”,最后以“鳞影杯”收官。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我”字的寓意探赜索隐,并结合传统文化背景对比“吾”“我”之别,认为:以武立身的尚武精神是古人赋予“我”字的寓象之意;从“■”到“我”的字形演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和谐向善的价值取向;舍“吾”取“我”的文化选择反映了中华文化自身蕴含自信自强的精神基因。“武”是实现由“吾”到“我”、丧“我”归“吾”转化升级的媒介,“以武立身”“以武化人”“以武养德”“去武成人”构成了武以成人的完整教化体系,中国武术在修身成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是彰德证道、实现精神超越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的武术发展只有寻根国学之源、回归教化本质,才能对接“国之大事”,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邵桂华 《体育科学》2005,25(7):72-78
体育教学的目的论,是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点问题,对体育教学其他问题的探讨,往往要回归到对体育教学目的论的反思和重构。从我国古代的“自然养生体育思想”,再到建国后的“以政治为中心”、“以体质为中心”、“以技能、技术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和“以健康第一为中心”,我国的体育教学目的论几经变革,一直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传统的体育教学目的论,以“工具主义”为其核心,往往将体育教学导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而摆脱恶性循环的途径,则在于坚持新的、以自组织为核心的、本质上不同于“工具主义”的体育教学目的论。  相似文献   

6.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体现职业特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从“以技术难点为重心”向“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心”转变、从“以掌握新的运动项目为重点”向“以技术应用为重点”转变、从“大而全的运动项目”向“培养学生一技之长”转变、从“大众体育项目”向“具有未来职业特点项目”转  相似文献   

7.
树立以“创新教育”为思想指导,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以“体育俱乐部”为活动形式,以“多元性”为评价模式,以“自主管理”为制度保障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是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目的指向,也是真正摆脱以往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弱势地位和现实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比赛中“扬己”与“抑他”战术运用的分析,提出“以全抑长,以长制胜”、“以全抑全,以长制胜”、“以长抑长,以长制胜”、“以全抑长,以全制胜”等技战术,是击剑比赛取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科学研究呼唤宁静致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可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  相似文献   

10.
孔德 《武当》2013,(3):51-53
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戍其大。【释解】先说明一下:本章文句各版本有个别地方有出入。如本文“大道汜兮”,黄元吉《道德经讲义》本(下简称黄本)中为“大道泛兮”;如本文“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黄本为“万物视之以生而不辞”;如本文“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黄本为“衣被万物”、“常无欲,可名于小”;如本文“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黄本为“是以圣人终不为大”。笔者研究后认为,黄本“大道泛兮”之“泛”,“万物视之”之“视”,与文义不符,应属传抄之误。“衣被”与“衣养”义近,可通用。“常无欲”为多余话,也与句子排比不合。“是以圣人终不为大”之“圣人”,用亦可,不用亦可,自可意会。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的多种经营管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西部地区民族体育多年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体育部门为主体”、“以旅游部门为主体”、“以 民委、扶贫办为主体”、“以村、寨为主体”和“拍卖经营管理权”等多种民族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 及投资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沃小琴 《体育师友》2012,35(5):14-16
体育教学有两种体育教学模式,一种是以“收”为主的“紧收式”满堂“灌”,易使教学节奏失调;一种是以“放”为主的“松散式”满堂“放”,易使教学组织失控。只“收”不“放”或只“放”不“收”都会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对体育教学的“放”与“收”,新课程提出了更高、更细、更新的要求,要求“放”之有据,“收”之有谋,更要“放收”并蓄,“放收”自如,注重“放收”策略。  相似文献   

13.
易风 《桥牌》2008,(7):49-49
兵圣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能与天地江河相提并论足以说明“出奇”之重要。但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奇思妙想”、“奇谈怪论”,把“奇”折磨的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解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15.
<正>一、设计思路本课以“小步跑”“力腿跳”“向前越”“落地稳”跳跃小分队为故事情境进行设计,通过“单脚连续跳”“前踢腿跳”“高抬腿跳”的运用,渗透跳远技能。通过教学器材海绵砖的不同形式摆放,以条件限制法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自然掌握“小步跑”“力腿跳”“向前越”“落地稳”的技术要点。在活动的设计上,注重“教会、勤练、常赛”的技术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方晖 《收藏界》2014,(3):84-87
在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绘画艺术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其画风迭变,画派繁兴,形成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以赵左为代表的“苏松派”,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1司派”等。安徽歙县博物馆现藏有“云间派”代表人物沈士充的《山水图》册,共八开,每开纵26.2厘米,横17厘米。  相似文献   

17.
我今天介绍的“一校一品”的学校是乌鲁木齐市第五小学,连续三年全国足球冠军。学校坚持“以教研促发展、以创新铸特色、以特色创名校”的办学理念,创新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局学校”“自治区小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自治区足球示范学校”,以足球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学校品牌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8.
蛰龙 《武当》2009,(3):37-38
“丹劲道”不是一拳一脚的微末之技,以丹养生,以劲卫生,以道长生,并志在“道”的大冶洪炉中把自己锻造成一个“真人”。  相似文献   

19.
“精讲”与“巧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整体.“精讲”为“巧练’’提供必要的条件,“巧练”能巩固动作技能要领.没有“巧练”,“精讲”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离开了“精讲”,“巧练”也无从练起,“精讲”必须以“巧练”作保证才有实际意义,“巧练”也必须以“精讲”为基础才能练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对“武”字寓意的全面解读,影响着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发展战略的定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武”字的形质意象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止戈为武”“执戈而行”“武舞同源”和“神之足迹”都是从象形角度对“武”字内涵的多维阐释。根据形以呈象、象以尽意的思维逻辑,解读甲骨文“武”字不仅要“观其形”,更要“察其象”和“会其意”,对应“形、象、意”的不同维度,甲骨文“武”字分别呈现“征伐、权力、威势”三重寓意,即以“兵足”之形,呈“权力”之象,寓“威势”之意。只有站在“势”的高度通览“武”字的多重意涵,才能准确把握尚武精神的实质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只有从至尊之“势”出发,才能会悟古人赋予甲骨文“武”字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