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节过后,笔者在基层学校采访时,陆续听到许多教师提出的这样的问题:“向自己问候祝贺教节的学生或毕业生,都是一些曾被批评过的‘坏’学生,而被自己器重的‘好’学生,却不知何原因把自己‘忘记’了?”一位退休多年的中学教师黄老师告诉笔者,教师节前后,陆续接到以往学生的问候,还有一些毕业生是带着妻小或丈夫孩子,拿着礼品登门探望。让黄老师感到莫大的荣幸和欣慰。但问候或登门者均是学生期间常被她批评的“坏”学生,而曾经被她重点培养的班干部、“好”学生却很少有来拜访,甚至连个电话也没有。让她既感到对不起以前的“坏”学生,又觉…  相似文献   

2.
赵挚 《湖南教育》2005,(18):19-19,22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光是一种时尚口号.它已内化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出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可喜景象,但在前进中。我们也有困惑: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是无奇不有:教《雷锋日记》一课.有的学生说“我不想当雷锋那样的‘傻子’”;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有的学生说“这只弧狸真会想办法.我想向它学一招”,面对学生的这些感受,教师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3.
贾宪章 《中国德育》2007,2(1):91-91
时下,随着电脑、VCD、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各种电子产品的不断丰富,可以让活动的画面、变化的图形、正在生成的文字等内容即刻固定、形成或停止的“定格键”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不幸的是,许多育人者也热衷于为自己的工作设置“定格键”:一些“恨铁不成钢”的家长看到孩子成绩太差,就干脆不让上学;看到孩子有些许艺术天赋,就武断令其“退学习艺”;一些气急败坏的教师常对着屡教不改的学生说:“你是‘出窑的砖——定型了’,再费力教育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你就是出苦力的‘料’,再学习也没用”;“你没有什么希望啦,扫大街都不够格”……可是,许多事实证明类似的育人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育人的键盘没有也不应该设置“定格键”。  相似文献   

4.
案例:初三政治教师蔡老师,准备在时政课上作《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的讲座。当他说到“‘WTO’是何意?”时,下面一男生插嘴道:“就是‘打屁股’呗。”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蔡老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示意他说说为什么要叫“打屁股”,这位学生说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到2001年才终于加入WTO,这无形中不是被‘打屁股’了吗?蔡老师笑着点点头,告诉学生“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缩写,然后要求学生就“WTO”这一缩写随便插嘴,发表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有的说:“‘W’代表‘我们’,‘T’代表‘T型舞台’,‘O’代表…  相似文献   

5.
时代呼唤教育教学改革,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再创造”学习理论。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 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  相似文献   

6.
崔峦先生说:“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写与不写大不一样。”的确,下水作文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启迪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还能提升教师的写作水平。一、“下水知冷暖”老师不写下水文,怎知学生写作的困难。许多老师在写“下水文”时也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其实你的“难”也是学生的痛苦啊!写一写同一主题的文章,你就知道指导学生习作时该如何审题、如何取材、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应忌语”和“应忌事”谢奎芳教师应忌语十条:一、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应说:“‘犯了错误,知错就改就是好学生。”忌说:“没有用的东西,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二、当学生来请教问题时,应讲:“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告诉你。”忌说:“上课不听讲,这样简单的...  相似文献   

8.
教一年级数学已一个学期了,平时为了激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老师要看看谁最聪明”。确实,这句话曾鼓励了许多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近来我发现这句话不再灵了,再多地表扬“聪明”也不能激起更多学生的热情,原因何在呢 ?   终于,小安和小雯的对话,让我找到了其中的原因。   “你太笨了,张老师还没有表扬过你‘聪明’呢 !”   “你得‘聪明’也是以前的事了,现在也是笨的了 !”   ……   原来是这样 !得过“聪明”的孩子,担心如果回答错了,便失去了“聪明”,而背上“笨”;没得…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的多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少了……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操作活动”也愈加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不过,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动动手活动一下”,就等于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就能够自主构建新知。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当我们反思课堂,剖析某些教学细节时,往往会发觉有些操作流于形式。下面笔者结合“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课》2003,(11)
有一个说法,叫做现在的教师要“从‘一桶水’到‘长流水’”。意思是说过去强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知识更新快了,传播途径多了,即使有了“一桶水”也可能很快成为没有用的“死水”,学生只能在这种“死水”里讨生活,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呢!这种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的思想是值得赞许的。  相似文献   

11.
曾学红 《四川教育》2006,(10):29-29
[案例] 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在就课题质疑时.大多数学生都围绕“是谁借,怎样借.借到没有”等提出问题.唯独一个学生提出:“《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不准确,因为‘借’是要经人同意的.而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我认为题目应该是‘草船诈箭’或‘草船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搞闹起来。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一次集中听课时,无意中发现上课的几位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的“意外”问题时,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做法。回忆曾亲历的各种“突发”事件,我觉得这种方法几乎成了我们教师挡住学生突然性问题的不败盾牌,现已被许多教师效仿并熟练地运用着。  相似文献   

13.
朱瑛 《小学语文》2011,(3):24-25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都安排了“词语盘点”这一板块,并分成“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积累、掌握、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词语盘点”的做法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说一说、抄一抄了事,在教学时间紧时尤其这样。  相似文献   

14.
教师常为学生“的”“地”乱用而苦恼。现在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今年一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中关于“的”“地”的使用,有这样一段注释说明:“这里不区分‘的’‘地’,都用‘的’。过去曾经不分,并未引起混乱,而通行的分写办法在教学上不无困难,事实上也确有疑难情况,所以根据许多教师的建议,提倡不分。但是目前报刊文章和许多著作中大都是分写的(虽然分得不妥当的屡见不鲜),因此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定语用‘的’,状语用‘地’)。”从这里可以看出,提倡“的”“地”合并为“的”的目的在于避免过多的分歧给教学造成困难。“的”“地”虽有明确区分,但在实际使用中,当后面那个词的词性难以确定的时候就为难了。如:“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地?)讨论。”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课堂教学应从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重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在培养兴趣和创新意识时,不能过分追求形式,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和花哨,这无多大实际意义。   例如一教师在教“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的整理和复习”时,设计了一道这样的课件练习题:比一比,看谁填的最快:   教师说:“谁最先做出来,就成为‘智慧小博士’,并奖给‘博士帽’。”片刻之后,学生纷纷举手,教师喊其中一位回答,然后在课件中显示正确答案。该生答得对,教师把“博士帽”戴在这个学生的头上。这个教学环节,有两点必须指出:第一,设计这个练习…  相似文献   

16.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曾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省明办、省妇儿工委办、省教厅和省妇联也联合开展了“农村‘留守学生’‘隋况调研”。作为一名关注留守儿童现象五年之久的教师来说,每到新学期开学时,我对留守学生总有一种莫名的情结,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语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一、鼓励学生做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小问号”意味着自己提出问题。在传统观念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许多教师都把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作为自己的天职。其实,现代教育更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为学生解答问题。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在质疑时教师要切入知识的关键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质疑于思维的兴奋点,他们的思维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提出“聪明的问题”,再通过自行解疑,得出“聪明的回答”。如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我是…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后面标有“注意”二字。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忽略了这一块小地方,学生看书时也不留心。使“注意”成为不注意,根本没有发挥“注意”的作用。教材中把它放在例题后面标出,就一定有它的作用。如果利用好“注意”就能够方便我们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数学知识。如何对教材中的“注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呢?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教师在教吴伯箫同志的《歌声》一文时,只是简单地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先把课文仔细地读一读,再好好想一下作者‘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结果,虽然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读一读,好好想一下,可是学生读得并不仔细,想得也并不好。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叫你写‘歌声’这个作文题,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