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学校教育是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而教师能否有效地开展工作,还取决于其在学生中的威信。因此,教师在学生中建立自己的威信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威信是在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建立起来的,要顺利、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须依靠两方面的影响力:一是教师客观、公平地对待学生而产生的影响力。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地关爱学生,并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恰当和善意地进行批评、表扬、奖励等,学生便会对教师心悦诚服。二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这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各种积极的情感。教师的影响力还包…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分析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在学生成长中起关键作用,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塑造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各种行为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对教师自身都有消极影响。北京基教研中心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情绪、学业不良、注意力障碍、学习焦虑、学校恐怖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师源性伤害,同时会有损教师的形象,影响教师的威信。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需要的满足存在两大偏差。第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有条件的,受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表现、性别、家庭背景等等条件的影响。例如,教师常常因为学生听话、考试成绩好而多接触、多赞许;女教师表现出更关注男学生成长,男教师更关注女学生发展;学生家庭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较高,教师更多关注,优待有加。而那些品德不良、学习成绩差、家庭状况不佳的学生则很少进入教师的视野,受到教师的关注,难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喜欢。认可和爱抚,使这部分学生排斥学校和班集体,不愿进学校、进教室,…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学参考》2006,(11):78-79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它蕴含了教师的爱心和教育智慧,蕴藏了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与宽阔的胸怀。不爱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因为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了解学生,以至教育学生。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  相似文献   

5.
学生评价教师是为了奖惩,还是为了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评价教师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接受者,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管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等最清楚,对教师教学的优劣最有发言权,理应成为教师的评价者。学生评教,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优缺点得到及时的反馈,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学生意识教师要进行教育,就必须具有学生意识。教师的学生意识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信息通道通畅的意识。教师要有这么一种意识,即自己通过言语、声调、姿态、板书、表情等手段向学生发出的信息能为学生明白、接受。第二,学生做的意识。教师的...  相似文献   

7.
赵建进 《甘肃教育》2007,(7S):17-17
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现象一直很普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重教轻学的结果。教师将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重视了“教”,包揽了“学”。其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事倍功半。这正是“教师中心论”的表现。这种观点认为: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其主要特点是教育过程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的一切活动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很少有自主性,比如教师一厢情愿,滔滔不绝地讲授,不许学生在课堂上说话,要求学生腰板挺直、注视黑板,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逐步推进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开始发生了根本的转化,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合作、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动手、去获得。因此,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不断获取语言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教师话语霸权就是指教师以其独特身份控制、支配话语,并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于学生的权力。教师课堂话语霸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教师对课堂话语的完全支配.课堂教学成了教师单独表演的天地,学生无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二是教师按照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分配其话语权利;三是学生课堂话语权利的假性赋予,教师在课堂上象征性地向学生发问,并引导学生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回答,对于学生的不完整、模糊或错误回答,教师往往持否定、排斥甚至批评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齐敏 《吉林教育》2004,(5):38-38
学生最讨厌横眉立目、乱发脾气的教师,欣赏宽容、善良、平和的教师。有的教师不懂得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不讲究自身素质的提高,仅凭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先天优势地位驱使学生,压制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与人格。有的教师认为使学生惧怕就是威信,甚至不惜采用各种暴力向学生施加压力,这只能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以课堂为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学校、教师、家长的共识。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已由课堂上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课堂提问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常常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课堂…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教师已习惯在课堂上要学生读这段、读那段,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学生听。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角色定位也逐渐明朗起来。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成长,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感悟。教师应该眼里有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感悟也还给学生。把过去那种静态的、单向的、不能呈现师生生命互动的传统课堂抛弃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上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只能惟命是听。教鞭指向哪里,学生学到哪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按教师教的去做就是正确,学生听教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好,听教师的话就等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则成为“差生”或“后进生”。为了促进发展不平衡学生全面发展,必须重新认识教师在学生发展和成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谈话是教师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教师才能有意识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谈话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谈话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与学生的谈话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同,谈话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在谈话前,教师就应当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内容、采取的方式以及选择的时间等。教师与学生的谈话目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1)明了。即让学生了解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或使其明白他不知晓的事情、事理。(2…  相似文献   

15.
当前教师的学生观存在的偏差主要为重知识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重制度轻情感等。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影响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其应对措施是倡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发展性的学生观、主体性的学生观、个性化的学生观和移情性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16.
一、培训的意义  学校担负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而这一重任又具体地落实在每位教师的身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大,而且具有独特性。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中应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教师自身的心理状况如何,教师如何对待学生,这一切都直接、持续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使自己生活得健康、快乐、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育、影响学生,通过教书育…  相似文献   

17.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中学数学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需要以提高  相似文献   

18.
詹先锋 《物理教师》2000,21(7):5-5,7
教师包办太多,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是我们埋怨课堂教学最多的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并非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不是教师不承认学生是主体,而是不知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为重要的是,淡化教师表现欲,强化学生表现欲,教师的水平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来表现。1让学生来表现教师水平的意义 教学过程,让学生来表现教师的水平,其实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探索新知,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新。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  相似文献   

19.
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可缺少的方式。批评要讲究方式,把握分寸,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学生的心理个性“对症下药”,让学生心服口服地认识错误,切不可简单化。如果教师的情绪偏激粗暴、方法不当,或者由于学生性情孤僻冷傲、感情冲动,有时会出现学生与教师“顶牛”的现象,形成僵局。陷入僵局后,学生对教师苦口婆心  相似文献   

20.
略论影响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主要因素陈剑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指教师对待学生的一种心理倾向,它由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指向学生的行为三种成份构成。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知觉、理解和信念。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指他对学生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