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舛互”是一种修辞格,“自相矛盾”是病句的一种类型,但由于两者都具有“互相矛盾”的因素,所以常被混为一谈,那么,如何辨别“舛互”与“自相矛盾”呢?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舛互”?它与“自相矛盾”有什么不同?“舛互”是“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全部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的一种修辞格。肯定  相似文献   

2.
最近电视上常播出这样一句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不少师生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这种类型的句子之所以被认定为病句,是因为在不少学生看来。其中包含着逻辑矛盾。即“不收礼”与“只收脑白金”自相矛盾,而句意在逻辑上矛盾的句子自然是病句。笔者认为“脑白金”广告语写得很好,并没有错误。说它是病句是因为对“舛互”这种修辞方法不了解。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利用字面矛盾。  相似文献   

3.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将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绝句中的“孤帆”注释为“单独一只船”,这固然是沿用传统说法,但并不符合作品创造的意境。既然“孤帆”可以说成是“单独一只船”,那么紧接着下面的“一片”又作何解释呢?如果说也是写船的,一片同一只岂不前后相抵触,假使不是描述远来之舟,那么又是何等情  相似文献   

4.
《宋定伯捉鬼》一文中有这样两句:①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②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句中加点的“之”字应怎样理解呢?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同步练习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10月)把①句的“之”解释为:代物,指“水声”。既然是“了然无声”,又何来“水声”可听?岂不前后矛盾?其实,“之”在句中是代事,指“鬼渡”,可不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朱熹对阅读有一条经验,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这个“三到”经验,一直为后来的许多语文教育家所推崇,成为他们指导青少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熟悉的成语“绝无仅有”,组合成分的意义是前后矛盾的,前边的“绝无”,是“全然没有”的意思,而后边的“仅有”,分明是说“有”,组成成语后,我们都知道它的意思是“极其少有”,使用起来有很强的表现力。像这样前后“自相矛盾”的句子经常出现于书面语或口头语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专著《学记》云:“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这是说掌握教育兴废的原因,是胜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学校的教师和学校的领导,怎样来弄清这个原因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即兴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这样结尾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加点)句中“大约”是表估计、推测副词,而“的确”是表确实,肯定的副词,同时用来修饰“死”,岂不前后矛盾?孔乙己究竟死没死?这不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却是教学难点。说孔乙己“大约”死了,这好理解。虽然还没有关于孔乙己之死的消  相似文献   

9.
“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有一次,能言善辩的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有点不及。子贡又问:那么子贡是否更好一些?孔子说:“过犹不及啊。”过犹不及是对中庸思想的一种形象的诠释。尽管“文革”时把中庸狠批判了一通,其实毛泽东对此评价甚高:“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它是我们老祖宗在哲学认识论上的一大发现,充分显示着中国人的性格和智慧。试想:什么事儿不是“过犹不及”呢?喝老酒好,可是贪杯者喝多了大都又倒了出来,岂不跟没喝一样?贪财者,“聚到多时眼闭了”,两手…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中,刘邦曾对项伯说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里的“他盗”是什么意思?不少参考书将它解释为”其他盗贼”或“别的盗贼”。我认为这不合文意。如果刘邦说自己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别的)盗贼”。那岂不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或者项羽,或者他们二人也是盗贼吗?显然,这绝不是刘邦要对项  相似文献   

11.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2.
人们说,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变,天翻地覆,变化无处不在,是这个道理呀!您说说,这从黑板到“白板“之变,岂不正是确确实实的变革吗?  相似文献   

13.
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是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这种有点儿"是非舛互"的修辞现象,我们把它叫作舛互。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训:"相违背,错乱。""舛互",意谓"交相抵触"。(《辞海》)这种"是非舛互"的修辞现象,既常见于名家名篇、书报杂志,也出现于语文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学生习作中观点错误的病句,应当分析其思想病源,“对症下药”,达到既改正病句,又转变学生思想之目的。 如有的学生写了下面的句子: “由于天冷了,小李上学又迟到了。” 我问学生:“天冷是小李迟到的真正原因吗?”学生答:“不!真正的原因是缺乏为革命勤奋向学的思想。就是离校还要远的同学,也没有因天冷而迟到呀!”我再问;“那么,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呢?”学生一时议论纷纷。这个说,可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与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以相如功大,释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句话。句末的“右”,即“上”。意思是说,相如的地位在廉颇之上。但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还有这样一句:“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课文注解为“正副统帅”。显然,周瑜是左都督,是正职;程普是右都督,是副职。那么,“左”比“右”又高了。一会儿“右”为上,一会儿“左”为上,岂不矛盾吗?究竟是“左”为尊,还是“右”为尊呢?  相似文献   

16.
说“偏爱”     
家长偏爱子女,向为人所诟病。有道是“爱子贵均”,推而论之,为人师者之于学生,更应“均其所爱”。但说归说,真要从实做来,却又决非易事。常听入说,某某学生是某某老师的“爱徒”、“得意门生”,而此等殊荣又大抵非“高足”莫属。这里便很准说没有偏爱的成分在,但人们对此又往往取欣赏态度,其可怪也欤? 南北朝时期的大学者颜之推有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厚之,更所以粥之。”这话是说,做家长的(当然也应包  相似文献   

17.
近墨者黑”中的“墨”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淤泥”,显而易见,都是指不好的环境。同是处在不良环境,同是“近墨者,”同是“陷入淤泥”之人,而爬出来后又怎么样呢?有的人意志坚强,出淤泥而不染,善始善终;而有的人意志薄弱,被“墨”或“淤泥”浸蚀得面目全非。“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好象是同一种花结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果,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说它“统一”是指“出身”相同;说它“对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钱梦龙早当校长了。最近,我又听说另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当了校长,但每年要出外讲学三四个月。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书教得好就要当校长呢?说句笑话,那岂不成了“教而优则仕”?做教师和当校长,毕竟是两回事。既善于教书又长于管理的人才,当然是有的,但恐怕为数并不太多;而不少则是教学上造诣很深,成绩优  相似文献   

19.
何谓“特”?《辞海》曰:“⑤杰出的;特出的。⑥独。”何谓“师”?汉代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什么叫“特级教师”?特别优秀的教师也。它是我国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  相似文献   

20.
释“之”     
汉语文言里的“之”字,几乎逐处见用,其名又列于“之乎者也矣焉哉”之首,可见它既常用而又重要。“之”的源流如何?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哪些词汇意义与语法作用?究竟怎样去辩认它们?就此谈一管之见。 一、“之”的源流 古代汉语,基本上属于具体地描写的语言学的范畴。它作为古代社会主要的书面交际工具,必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有所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对于文言“之”的认识,既要看到它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相对的静态事实,又要看到它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